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农民增收及其途径,农业发展与国民經济的依存关系,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等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都和"三农"密切相关。 "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发展问题。其中前两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丁,农村发展才会有经济与物质基础。何以实现?无疑就是要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推广、普及、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关键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如何加大培养技能型农民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并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目标。
一、培养和造就科技型农民,应创新农村职业教育
1、在观念层面上要确立农业的振兴在科技、在教育的基本理念,把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要把农民教育、培育科技型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课程内容要符合"三性"要求:一是适应性,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二是先进性,即课程内容要突出当代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农民开阔眼界、思路,增长知识,满足其兴业致富的需要;三是实用性,即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其实际需要。
3、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城乡对接互动的支教工程。农村教育落后,关键是没有好的师资,因而必须实施支教工程。要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出台配套措施,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向支农教师倾斜,形成激励和制约机制,以此来缓解和改善农村职教老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短缺的局面。
二、加大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投入是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基本保证。农业科技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特点,使政府理应充当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要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每年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长。要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利用社会力量举办农民教育;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投入机制,整合农民科技教育培洲资源,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的长效机制。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应该设立一个专项基金用于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的办公、工资和培训农民的开支,尽量减少技能型农民的流失现象。比如采用"龙头企业+银行+农业协会+农户"的"四位一体"的模式,以协会为单位,经营规模适当扩大,不仅产生规模效应,降低了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还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接受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也解决了农民渴望技能培训但又无力承担培训费用的问题。从而积极引导农民应用科技,投资科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1、抓好文化知识培训,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要开办农村各类文化夜校和文化培训班,分期分批分阶段对农村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进行培训。着力培养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大"两免一补"的政策资助力度,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在书本费和住宿费方面享有政府补助,坚决防止新的文盲和半文盲产生。
2、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要举办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务农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要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开办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技术培训。要充分调动农村县一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办班讲学,并将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挂起钩来。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邀请一部分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讲授农业专业技能。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积极动员城市农业大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农村讲学、代职、实习,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的覆盖面。
3、抓好转移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要继续实施"阳光工程"计划,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要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不断充实培训内容,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完善培训机制。积极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实行合格上岗制度。凡是培训不合格的,一律不允许上岗。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积极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从农民工中培育一批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并颁发专业资格证书。
4、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先进农业技术,只有被广大农民所认识、所掌握,才能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生产力。一要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在各级电台、广播台站和报刊上设立农业科技栏目;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农事季节,抓住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培训,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二要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农民有相互学习的特点。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户,充分发挥这些"二传手"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走科学兴农之路。
四、加快改革现有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体系
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加大行之有效的科技推广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这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水平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
1、在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农业科技研究的区域性特征,摆脱对行政区划体制下政府管理体制的依附性,按照农业区划、区域农产品建设全国公共农业科研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科研工作更适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2、积极构建新型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推广体系,促进研究、教育和生产的紧密结合,促进不同区域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互动合作。对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政府要采取健全机构、转变机制、完善体系、优化队伍等多种途径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第三,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民营科技企业,引导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能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推动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不仅是农民住上新房子,穿上新衣服,更重要的是培育和造就一代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技能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如何加大培养技能型农民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并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目标。
一、培养和造就科技型农民,应创新农村职业教育
1、在观念层面上要确立农业的振兴在科技、在教育的基本理念,把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要把农民教育、培育科技型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课程内容要符合"三性"要求:一是适应性,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二是先进性,即课程内容要突出当代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农民开阔眼界、思路,增长知识,满足其兴业致富的需要;三是实用性,即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其实际需要。
3、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城乡对接互动的支教工程。农村教育落后,关键是没有好的师资,因而必须实施支教工程。要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出台配套措施,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向支农教师倾斜,形成激励和制约机制,以此来缓解和改善农村职教老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短缺的局面。
二、加大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投入是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基本保证。农业科技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特点,使政府理应充当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要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每年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长。要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利用社会力量举办农民教育;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投入机制,整合农民科技教育培洲资源,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的长效机制。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应该设立一个专项基金用于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的办公、工资和培训农民的开支,尽量减少技能型农民的流失现象。比如采用"龙头企业+银行+农业协会+农户"的"四位一体"的模式,以协会为单位,经营规模适当扩大,不仅产生规模效应,降低了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还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接受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也解决了农民渴望技能培训但又无力承担培训费用的问题。从而积极引导农民应用科技,投资科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1、抓好文化知识培训,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要开办农村各类文化夜校和文化培训班,分期分批分阶段对农村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进行培训。着力培养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大"两免一补"的政策资助力度,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在书本费和住宿费方面享有政府补助,坚决防止新的文盲和半文盲产生。
2、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要举办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务农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要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开办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技术培训。要充分调动农村县一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办班讲学,并将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挂起钩来。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邀请一部分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讲授农业专业技能。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积极动员城市农业大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农村讲学、代职、实习,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的覆盖面。
3、抓好转移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要继续实施"阳光工程"计划,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要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不断充实培训内容,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完善培训机制。积极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实行合格上岗制度。凡是培训不合格的,一律不允许上岗。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积极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从农民工中培育一批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并颁发专业资格证书。
4、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先进农业技术,只有被广大农民所认识、所掌握,才能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生产力。一要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在各级电台、广播台站和报刊上设立农业科技栏目;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农事季节,抓住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培训,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二要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农民有相互学习的特点。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户,充分发挥这些"二传手"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走科学兴农之路。
四、加快改革现有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体系
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加大行之有效的科技推广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这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水平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
1、在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农业科技研究的区域性特征,摆脱对行政区划体制下政府管理体制的依附性,按照农业区划、区域农产品建设全国公共农业科研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科研工作更适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2、积极构建新型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推广体系,促进研究、教育和生产的紧密结合,促进不同区域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互动合作。对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政府要采取健全机构、转变机制、完善体系、优化队伍等多种途径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第三,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民营科技企业,引导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能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推动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不仅是农民住上新房子,穿上新衣服,更重要的是培育和造就一代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技能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