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三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ai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人一起散步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更能体现浓浓的亲情。作者莫怀戚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镜头,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温馨和人间的真善美,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感悟到家庭伦理和美、相爱的理想,品尝到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母慈子孝向来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的家庭模式。《散步》用清新优美、平易朴实的语言阐述了这一话题。阅读这篇文章,如同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一次愉快而高尚的旅行。旅行中,我们渐渐感受到———
  一.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开篇写一家人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但在我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种真诚的理解,一种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循环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时日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决定走大路时,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美德。
  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民族、全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二.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这些句子描绘初春秀色,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这“新绿”、“嫩芽”、“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的召唤,生命的召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示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正该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描写,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三.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1.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慈子孝,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温馨幸福。
  2.言浅意深。“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地熬过冬天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起“在家里”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这令人想起“男主外,女主内”的俗语。“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3.句式多变。整齐与错杂,铿锵与连绵,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的修辞格,读来格外真切,朗朗上口,富有韵感。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这种对举在文中比比皆是,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韩向忠,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其他文献
大雪瀑布  西伯利亚的狼,眺望蒙古草原。湿冷的空气顺流而下  南方的喀斯特地貌也蠢蠢欲动。木舟、漓江、鹈鹕。  一列动车疾驰在神州血脉,从入海口至泰山。亚热带  海岸的波粼,印在轨上。这是一种碰撞,融合和诞生。  我与她已许久未见。模糊的记忆和碎片化的提醒。从  忐忑、激动,持续到放肆、喧嚣。街头的人们散尽。  一场大雪弥漫至半山腰,林子里的鸟兽泄露了足迹。  她的到来,如同一幅水墨画。太阳和煦,
文学界曾流行过一个这样的观点:关于文学创作,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不敢苟同。我倒觉得,作品写什么依然是最重要的。就拿旧海棠的小说《刘琳》来说,尽管此小说也含有“怎么写”的技巧在里面,而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是这个故事本身。这个故事讲得并不轰轰烈烈,而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了一个名叫刘琳的弱女子的悲惨人生。此作并没有拾人牙慧,重复着“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这样的模式,而是另辟蹊径,采用象征隐喻的手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在专题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常见的整理方法,并以巡视整改专题档案为例详细分析了高校应该设立专题档案一级类目进行归档保存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整理过程的三点建议,以期为规范管理专题档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题档案;巡视整改;管理  Abstract: This essay stat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可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精神世界得以拓展。语文这个重要的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语文教学,尤其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多姿多彩的具体的
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
社会形式的发展促使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而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到底什么是课改呢?课改,简单地说,就是课程改革,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课改的中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改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学习内容、教学观念到教学方式、教
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一般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经验的典型性;二是理论的前瞻性。也就是说,好的论文,对于指导教学、推进课改、提高效果、避免少走弯路,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和水准,写作者应该如何入手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论文的写作原则    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写作素养,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形成表现的欲望。这时,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以小见大。尤其是初
曹大臣教授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长期深耕于中日关系史和日本研究领域,学术成就卓著。但即便他身边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早在1980年代初上师专时,他就开始写诗了。二十岁左右,他的诗作就在《福建文学》《诗歌报》等报刊上发表,在诗友圈中被奉为“一面旗帜”,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年轻诗人。但九十年代的社会大转型把每一个人都推到了艰难的抉择面前,曹大臣暂停了诗歌写作,选择求学深造,走上学术研究之途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只有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展现自己。然而,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较差;书面表达语言干瘪,没有鲜亮的文采。  由此可见,
大地温厚,冬阳灿烂  这双手,抚过琴,写过字,  摸过冷暖。  这个身子,曾经跟在卑微的后面,  憋屈的后面,失眠的后面。  才一小会工夫,  晨露滴了,  桃花谢了,  仓促的时光,已经有了寒凉的味道。  没有新鲜的血液,  也不再有新的爱,  也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表达的夜晚。  但是诗和体温都在,  白云和山岗也在,  不动声色的脚步,让风也岑寂了下来。  没有什么不堪重负,  也不再惧怕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