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正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经济体制转轨、财政政策调控受到的各界关注力度进一步提升,相關研究的大量开展便证明了这一认知,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区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区分,并详细论述了基于促进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财政政策调控要点,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带来一定启发,以期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轨;财政政策;调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这类成果的取得与经济体制转轨、财政政策调控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为了保证二者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存在的阶段性特征必须得到关注,可见围绕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开展研究具备的较高现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区分
从时间维度来讲,可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经济改革摸索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1978年-1992年。随着计划经济弊端的不断暴露,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进入转轨摸索阶段。从这一阶段的经济体制转轨变化历程来看,主要包含:第一,提出运用市场调节辅助计划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了应发挥市场在计划经济发展中的辅助调节作用。第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改革摸索阶段开始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改革理念。这一改革理念的精髓在于:不再强调市场调节范围的限制作用,而是从内在层面将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充分整合起来。最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理念被正式提出。这种双重纵向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功能,同时也借助国家的调节作用抑制或改善市场的盲目性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1992-2000年。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关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以及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点评无疑是该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工作的开端及参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阶段的大事件来看,1992年10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正式被提出。1993年11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引导下,正式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部署工作。具体部署方法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建立全国统一开发的市场经济体系,优化政府管理经济职能,最后建立按劳分配体系。党的十五大则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工作路线优化为: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鼓励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是指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中,2003年中下旬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无疑是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参照。其中,五个统筹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等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一经济体制下的各类问题均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在充分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成果的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可行的解决策略。
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基础影响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笔者自身调研,可发现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基础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新要求不断提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再造带来的功能定位变化、财税体制改革实现的财政政策调控基础夯实、财政分权格局演变催生的各方博弈等方面,如其中财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存在的严重结构性失衡、积极财政政策出现的较为严重失灵方面,而市场机制作用带来的影响则体现在我国曾出现的指令性计划资源调配、市场机制重要性不断增强方面,这些影响理应得到高度关注。
(二)不同阶段影响
为更直观了解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影响,本文围绕上文论述的三个阶段开展了深入分析:第一,经济改革摸索阶段。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多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引入、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加强均属于这一阶段财政政策调控受到的影响,“放权让利”的改革基本方向与这类影响的出现联系紧密。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阶段。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立、“经济手段为主”的财政调节方式转变、银行与财政分工的明确化属于该阶段影响的具体表现,这类表现的出现与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的变化存在紧密联系。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中央与地方博弈的影响提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日渐紧密、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受关注程度提升属于该阶段存在的影响,这类影响的出现与货币政策责任的明确化、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联系紧密。
三、基于促进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财政政策调控要点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变化,应加强对几种要点的重视:
(一)财政政策调控无法替代财税体制改革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经济运行引发的失业问题、失衡问题是引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无法替代财税体制改革。具体而言,第一,财税体制改革可作为财政政策调控的基本构成,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提供动力。例如,营改增制度的出台无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第二,避免对财政政策调控的过度依赖。过度依赖财政政策改革的危害在于:经济改革紧迫感欠缺,导致经济改革进程推动受阻。而为了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需要加强对财税体制的完善。上述作用机制突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 (二)财政政策调控应以经济体制基础为参照
從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历程来看,各发展阶段均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功能这一要求。同时,政府对市场的引导、调控作用也不容忽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均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的作用作出明确规定,按照上述要求,财政政策调控工作的面临的要求应为:抛弃传统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理念,而选用市场化手段对市场主体进行间接调控,秉承公共服务职能及时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财政政策调控应讲经济体制基础作为自身参照。
(三)财政政策调控应动态发挥自身功能
财政政策调控的功能较为复杂,其作用特征主要受到调控力度、调控时机等因素的影响。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现状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的不断提高,财政政策调控的功能发挥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但其功能仍然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威胁,这一影响机制既为财政政策调控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基本条件,也要求财政政策调控促进经济增长。而从长远角度来讲,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经济自主增长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而财政政策调控作为预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也可以对经济自主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市场运行状况,动态借助财政政策调控保障经济的良性增长。例如,在市场处于失灵状态时,应及时发挥财政政策调控的功能,纠正市场的异常状态。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为紧密联系。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财政政策调控要与经济体制基础相适应等具体调控要点建议,则证明了研究具备的较高实践价值。因此,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财政政策调控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可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炎舜. 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2]肖炎舜.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7,(18):28-29.
[3]肖炎舜.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J].财政研究,2017,(02):2-14.
作者简介:
李凌莉(1983-),女,籍贯:江苏淮安,汉,硕士,河海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轨;财政政策;调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这类成果的取得与经济体制转轨、财政政策调控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为了保证二者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存在的阶段性特征必须得到关注,可见围绕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开展研究具备的较高现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区分
从时间维度来讲,可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经济改革摸索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1978年-1992年。随着计划经济弊端的不断暴露,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进入转轨摸索阶段。从这一阶段的经济体制转轨变化历程来看,主要包含:第一,提出运用市场调节辅助计划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了应发挥市场在计划经济发展中的辅助调节作用。第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改革摸索阶段开始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改革理念。这一改革理念的精髓在于:不再强调市场调节范围的限制作用,而是从内在层面将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充分整合起来。最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理念被正式提出。这种双重纵向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功能,同时也借助国家的调节作用抑制或改善市场的盲目性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1992-2000年。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关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以及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点评无疑是该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工作的开端及参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阶段的大事件来看,1992年10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正式被提出。1993年11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引导下,正式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部署工作。具体部署方法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建立全国统一开发的市场经济体系,优化政府管理经济职能,最后建立按劳分配体系。党的十五大则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工作路线优化为: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鼓励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是指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中,2003年中下旬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无疑是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参照。其中,五个统筹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等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一经济体制下的各类问题均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在充分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成果的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可行的解决策略。
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基础影响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笔者自身调研,可发现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基础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新要求不断提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再造带来的功能定位变化、财税体制改革实现的财政政策调控基础夯实、财政分权格局演变催生的各方博弈等方面,如其中财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存在的严重结构性失衡、积极财政政策出现的较为严重失灵方面,而市场机制作用带来的影响则体现在我国曾出现的指令性计划资源调配、市场机制重要性不断增强方面,这些影响理应得到高度关注。
(二)不同阶段影响
为更直观了解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影响,本文围绕上文论述的三个阶段开展了深入分析:第一,经济改革摸索阶段。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多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引入、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加强均属于这一阶段财政政策调控受到的影响,“放权让利”的改革基本方向与这类影响的出现联系紧密。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阶段。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立、“经济手段为主”的财政调节方式转变、银行与财政分工的明确化属于该阶段影响的具体表现,这类表现的出现与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的变化存在紧密联系。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中央与地方博弈的影响提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日渐紧密、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受关注程度提升属于该阶段存在的影响,这类影响的出现与货币政策责任的明确化、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联系紧密。
三、基于促进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财政政策调控要点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变化,应加强对几种要点的重视:
(一)财政政策调控无法替代财税体制改革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经济运行引发的失业问题、失衡问题是引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无法替代财税体制改革。具体而言,第一,财税体制改革可作为财政政策调控的基本构成,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提供动力。例如,营改增制度的出台无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第二,避免对财政政策调控的过度依赖。过度依赖财政政策改革的危害在于:经济改革紧迫感欠缺,导致经济改革进程推动受阻。而为了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需要加强对财税体制的完善。上述作用机制突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 (二)财政政策调控应以经济体制基础为参照
從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历程来看,各发展阶段均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功能这一要求。同时,政府对市场的引导、调控作用也不容忽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均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的作用作出明确规定,按照上述要求,财政政策调控工作的面临的要求应为:抛弃传统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理念,而选用市场化手段对市场主体进行间接调控,秉承公共服务职能及时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财政政策调控应讲经济体制基础作为自身参照。
(三)财政政策调控应动态发挥自身功能
财政政策调控的功能较为复杂,其作用特征主要受到调控力度、调控时机等因素的影响。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现状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的不断提高,财政政策调控的功能发挥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但其功能仍然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威胁,这一影响机制既为财政政策调控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基本条件,也要求财政政策调控促进经济增长。而从长远角度来讲,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经济自主增长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而财政政策调控作为预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也可以对经济自主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市场运行状况,动态借助财政政策调控保障经济的良性增长。例如,在市场处于失灵状态时,应及时发挥财政政策调控的功能,纠正市场的异常状态。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为紧密联系。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财政政策调控要与经济体制基础相适应等具体调控要点建议,则证明了研究具备的较高实践价值。因此,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财政政策调控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可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炎舜. 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2]肖炎舜.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7,(18):28-29.
[3]肖炎舜.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J].财政研究,2017,(02):2-14.
作者简介:
李凌莉(1983-),女,籍贯:江苏淮安,汉,硕士,河海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