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国的三种自由叙事述论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kel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红梅(1967-),女,辽宁省阜新市人,辽宁警察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研究;
  李福岩(1968-),男,辽宁省辽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资助课题(2015lslktzimks-24)
  摘要:以歌德為代表的近代德国文学巨匠,通过对德国宗教与哲学的批判吸收,以感性的形式对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进行了经典诠释。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都倡导理性的权威与自由,以对抗神性信仰自由,最后由费尔巴哈完成了宗教批判的历史任务,但又不同程度地对宗教上帝有所保留。德国古典哲学使人类在精神领域再次获得深刻的解放,是人类理性解放的“圣经”,孕育了伟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革命性变革。近代德国的自由叙事互相激荡,相互影响,仍是现代性自由叙事的主流,伟大的文学、哲学创作不能离开对社会政治历史的深沉观照,更不能离开对人类自由解放精神的追寻。
  关键词:近代德国;路德;歌德;康德;自由叙事
  中图分类号:D002;B50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3.024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及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作为自然与社会存在物,人类要受自然必然性与社会必然性的制约;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可以畅想美好的未来,追求自由。可以说,人们的对象性活动都是在以某种方式不断地追求着真、善、美,以实现三者的统一,即自由。不同时代、民族的人都曾经或正在以各自的方式言说自由。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现象,近代德国的宗教、文学与哲学中的自由叙事,既有其独特性魅力的一面,也有其普适性价值的一面,如果我们批判继承之,加以洋为中用即中国化,对培植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的自觉、自强、自信与发展有着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精神自由的天堂之路——路德教中关于自由的叙事
  近代欧洲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诞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的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基督教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其信徒至少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且呈现一种发展态势。基督教在现代世界呈现这种发展态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其所传播的人类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强大生命力。这种文化精神就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精神、解放精神、自我救赎精神。
  路德教是新教三大教派之一,也是近代德国及北欧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路德通过其在1517年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倡导信徒要因信称义,靠惟独圣经、惟独信仰、惟独恩典(不重善功)来被拯救,以达成自由与解放。
  从路德宗教改革的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看,它是世俗权利、自由解放精神在宗教上的一种反映。经济方面,教皇赋税对德国人的欺骗与掠夺直接催生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缮圣彼得大教堂,派修道士特策尔到德国兜售赎罪券,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死者的灵魂马上就能从炼狱升上天堂!”被愚弄的德国人的金银源源不断地落入教皇的金库,每年达30万金币,占教廷收入的一半,德国成了“罗马教皇的奶牛”。社会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在德国萌芽并初步发展,为寻求更自由的发展与政治参与,它反对教皇宗教神权束缚,并获得下层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支持;德意志四分五裂、封建割据,德意志各诸侯国世俗政权与普世教会的教皇神权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为路德宗教改革奠定了很好的社会政治基础。文化方面,讲希伯来文与拉丁文的南方各民族歧视北方的德意志民族,并视其为野蛮民族;路德宗教改革作为人文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是从人的信仰自主性方面抬高人的地位,提升了德意志文化。
  从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来看,它坚持从因信称义到“三惟独”而使人得救、自由与救赎。1520年,路德发表三篇重要文章——《论基督徒的自由》《致德国基督徒贵族公开信》《教会被囚巴比伦》,宣扬“三惟独”:惟独圣经、惟独信仰、惟独恩典。人只要信仰基督教就可以得救,人只有以信来讨上帝的喜悦,获得自由即因信称义。路德反对理性宗教,主张信仰的自由:“无需‘事功’,单有信仰就能释罪、给人自由和拯救。”\[1\]但在世俗王国里,并非所有人都应当自由,而且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
  从路德宗教改革的精神实质来看,它是要坚持《圣经》权威,回到《圣经》去,以寻求被救赎、自由与解放。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神学内部的思想解放运动。用德国农民战争的领袖、牧师闵采尔的话说,是一场“不彻底的改革”。马克思说,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2\]12
  可以说,在路德宗教改革等新教运动影响下,近代德国已基本上处在新教自由精神的文化熏陶之下了,并深深地影响了其文学与哲学的发展。
  二、感性自由的浪漫追求——歌德文学作品中关于自由的叙事
  近代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以歌德、席勒、海涅等为代表的德国文学巨匠创造了许多富有时空穿透力的伟大作品。这些经典作品除了文学艺术水准很高之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带给读者的是对人类精神的震撼与感动。这种震撼与感动,源于这些经典作品以感性的形式对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精神的时代诠释与经典把握,源于其对德国宗教与哲学的批判吸收。
  可以说,歌德的力作《浮士德》浓缩了德国文学的一切主要方面,其以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和德国社会历史发展为背景,把当时欧洲和德国的宗教、哲学与文学精神的精华浓缩出来,蕴含丰富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悲壮的赞歌。《浮士德》在表现了近代德国文学保守性一面的同时,也强有力地表达了近代德国文学追求人类自由与解放之精神。歌德的两句名言可谓其两面性的真实写照:“一个伟大人物的弱点总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相联系的”,“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
其他文献
冤错案件的频发极大地冲击了原本脆弱的司法公信力,同时暴露出诸多方面的原因。人权观念淡薄、留有余地的审判方式以及诸多不合理的审理制度深入的积弊难返都难逃其咎。为冲
有关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问题,大陆法系形成了三派学说,其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中的责任说具有合理性,即违法性认识及其可能性不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但违法性认识
就声乐作品的演唱而言,歌唱者在演唱状态中所形成的心理境界和内心视象是表现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现声乐艺术美,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的基本心理条件。 作为非纯音乐的
八十年代中期,“多丽丝·莱辛研究会”先后两次在美国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讨论被喻为英国“当代最优秀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作品的文学主题。专家云集,意见纷呈。
摘要:谣言研究日益受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关注。从个体、群体、社会等多维视角,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什么是谣言、为什么会产生谣言、人们为什么会信谣、人们为什么会传谣以及如何防控谣言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评述,以求引发学界的反思。  关键词:多维视角;谣言;传播;反思  中图分类号:G203;G206 文献标识码:A  谣言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说其古老,是因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谣
陶渊明在乡村中发现了自然的美,找到了在时间的流变中人与物的永恒性。白居易通过陶渊明向外发现了都市生活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对世俗的深情。他们的现代性都以"颓废"为核心。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技巧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当前体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必须首先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要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邓小平的素质教育观念包括全面发展教育观,面向全体
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聋哑"现象,文章从语言的整体性及"整体语言法"出发,逆用"整体"理论,认为"聋哑"问题具有"冰山"性质,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交际能力,必须充分
站在教学论的角度,本文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布卢姆的乐观主义学生观进行了述评:一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高度估计;二是对学生学业成功的高度评价;三是乐观主义学生观对实践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