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鹿邑县夏玉米田发生的主要害虫有地下害虫、玉米螟、蓟马、粘虫、灰飞虱、二点委夜蛾等。介绍其发生特点,总结其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夏玉米;苗期;发生特点;防治措施;河南鹿邑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117-01
鹿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属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夏玉米田发生危害的主要害虫有地下害虫、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蚜虫、红蜘蛛、玉米田蓟马和传播玉米粗缩病的媒介昆虫——灰飞虱。
1 不同害虫发生特点
夏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快,环境因素复杂,害虫种类多,发生情况千变万化。不同年份之间、不同地块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苗期受害程度大于成株期。
1.1 地下害虫
为害夏玉米的地下害虫主要是金针虫和地老虎,其为害幼芽和苗,造成缺苗断垄。夏玉米在鹿邑县都是铁茬播种,单粒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缺苗现象非常明显[1]。发生的轻重取决于前茬小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地下害虫防治难度大,目前采用二次拌种来进行防治,但效果不一,有的效果好,做到一播全苗。有的造成烧种,反而降低了发芽率。原因是玉米用种子量少,用药量掌握不准,药量过大,造成烧种;再者,市场上所售玉米种子多为包衣种子,种子表面有一定量的农药,再拌种药量相对增加,也会造成烧种,影响出苗。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对害虫发生危害无不利影响。
1.2 玉米螟
是鹿邑县常发性害虫,1年发生3~4代,1代幼虫为害夏玉米苗心叶,造成孔洞,严重者形成枯心苗。近几年玉米螟在苗期发生危害的趋势逐年加重。主要原因是害虫越冬成活率提高。玉米螟主要在土壤和玉米秸秆内越冬,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饭时使用清洁能源电和液化气,原来被当作燃料的玉米秸秆被堆放在村边地头,无人打理,成为玉米螟老熟幼虫的安全越冬场所。越冬幼虫存活率高,成蛾率高,导致玉米苗期危害重。
1.3 粘虫
粘虫属迁飞性、暴发性害虫,在鹿邑县的危害程度在年度之间不均衡,不同地块之间差别大,粘虫幼虫蚕食叶片形成缺刻、孔洞,严重者将叶片吃光,只留下少部分茎。大发生时,它可以将一块地幼苗全部吃光,然后集体迁移到另一块地取食危害。一般是白天潜伏,晚上取食危害;幼虫4龄后食量大增,暴食,所以造成的危害是暴发性的,杂草多的地块危害重。
1.4 二点委夜蛾
与地老虎的危害症状相似。地老虎为害玉米苗时,在茎基部将苗咬断,然后将玉米苗上部分拉走离开,段处切口较整齐。而二点委夜蛾主要在玉米的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处为害玉米根部或茎基部,咬断玉米地上茎或浅表层根,受害玉米轻者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2]。二点委夜蛾喜暗潮湿惧怕强光,高麦茬厚麦糠为其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秸秆、杂草多的地块,虫量大,危害重。
1.5 蚜虫、红蜘蛛
在苗期危害,叶片正面形成褪绿斑,一般年份发生比较轻。
1.6 玉米田蓟马
不同年份之间和地块之间危害程度差别比较大。蓟马是锉吸式口器,若虫群集在心叶内危害,取食时,玉米心叶伤口流出汁液和蓟马分泌物搅混在一起形成黏稠状物质,将玉米心叶粘在一块,不能正常展开,“呈牛尾巴状”。危害过后,叶再展开时叶片破碎,生长缓慢,疑似中毒症状;到玉米拔节后通过浇水施肥,症状才能缓解。危害严重的地块受害株率高达50%以上。
1.7 灰飞虱
灰飞虱是一个媒介昆虫,它本身对玉米不会构成威胁,主要的危害是在玉米上取食时将其携带的玉米粗缩病病毒传给玉米苗,使其发生玉米粗缩病,植株严重变矮,茎节变短变粗,叶子表面有刚毛状突起,叶脉发白变亮,叶色深绿。玉米7叶以前容易感染粗缩病[3]。玉米粗缩病在夏玉米田一般为零星发生。但是,在早播田块,如旱薄地小麦成熟早,腾茬早,玉米播种比其他地块早,周围的杂草若比较多,杂草中的灰飞虱就会到早出苗的玉米田内取食,因而使玉米感染粗缩病。往往类似这样的田块发病较重,病株率可达10%,有的甚至可高达60%,大部分植株不能结棒造成了严重减产[4]。
2 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玉米苗期时间短,这些害虫常常集中发生、同时危害,所以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原则进行综合治理。
2.1 农业防治
4月下旬以前,妥善处理堆放在村边地头的玉米秸秆,减少玉米螟越冬存活量。将秸秆焚烧,或粉碎堆沤腐熟成有机肥,变废为宝。
2.2 化学防治
(1)播种时将种子进行包衣拌种,用3%立克秀悬浮种衣剂、40%甲基异柳磷乳油分别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红蜘蛛、蓟马、灰飞虱等,保证一播全苗。玉米出苗后,于傍晚撒毒饵防治地老虎(土蚕),用40%甲基异柳磷150 mL拌20 kg炒香的麦麸,于傍晚撒在玉米的小行间。
(2)蓟马发生重的田块,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
(3)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首先应该预防灰飞虱发生,消灭灰飞虱中间寄主——杂草,切断它的食物链。玉米出苗后做好中耕除草,或者进行化学除草:在玉米二至五叶期,杂草2~4叶时,用4%烟嘧磺隆900~1 500 mL/hm2对水600~900 kg/hm2喷雾防治玉米田和周边的杂草。在玉米粗缩病发病的初期,用1.5%植病灵水乳剂800~1 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4)根据调查,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蓟马等害虫往往会混合发生,防治的时候要选择广谱性杀虫剂,害虫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用48%毒死蜱750 mL/hm2对水450~600 kg/hm2喷雾进行防治;粘虫严重发生时,用25%灭幼脲悬浮剂450~60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效果良好[6]。
3 参考文献
[1] 郭普.植保大典[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2] 胡英华,于延丽,葛秋岭,等.二点委夜蛾种群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1):39-42.
[3] 郑丽敏,王海莉,郭鹏飞,等.夏玉米苗期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51,153.
[4] 杨义宁,高连珍,冯晓霞.玉米苗期害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21):31.
[5] 郑永兴.夏季玉米苗期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J].北京农业,2011(30):97-98.
[6] 晋齐鸣,骈跃斌,宋淑云,等.玉米苗期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4):355-359.
关键词 夏玉米;苗期;发生特点;防治措施;河南鹿邑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117-01
鹿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属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夏玉米田发生危害的主要害虫有地下害虫、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蚜虫、红蜘蛛、玉米田蓟马和传播玉米粗缩病的媒介昆虫——灰飞虱。
1 不同害虫发生特点
夏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快,环境因素复杂,害虫种类多,发生情况千变万化。不同年份之间、不同地块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苗期受害程度大于成株期。
1.1 地下害虫
为害夏玉米的地下害虫主要是金针虫和地老虎,其为害幼芽和苗,造成缺苗断垄。夏玉米在鹿邑县都是铁茬播种,单粒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缺苗现象非常明显[1]。发生的轻重取决于前茬小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地下害虫防治难度大,目前采用二次拌种来进行防治,但效果不一,有的效果好,做到一播全苗。有的造成烧种,反而降低了发芽率。原因是玉米用种子量少,用药量掌握不准,药量过大,造成烧种;再者,市场上所售玉米种子多为包衣种子,种子表面有一定量的农药,再拌种药量相对增加,也会造成烧种,影响出苗。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对害虫发生危害无不利影响。
1.2 玉米螟
是鹿邑县常发性害虫,1年发生3~4代,1代幼虫为害夏玉米苗心叶,造成孔洞,严重者形成枯心苗。近几年玉米螟在苗期发生危害的趋势逐年加重。主要原因是害虫越冬成活率提高。玉米螟主要在土壤和玉米秸秆内越冬,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饭时使用清洁能源电和液化气,原来被当作燃料的玉米秸秆被堆放在村边地头,无人打理,成为玉米螟老熟幼虫的安全越冬场所。越冬幼虫存活率高,成蛾率高,导致玉米苗期危害重。
1.3 粘虫
粘虫属迁飞性、暴发性害虫,在鹿邑县的危害程度在年度之间不均衡,不同地块之间差别大,粘虫幼虫蚕食叶片形成缺刻、孔洞,严重者将叶片吃光,只留下少部分茎。大发生时,它可以将一块地幼苗全部吃光,然后集体迁移到另一块地取食危害。一般是白天潜伏,晚上取食危害;幼虫4龄后食量大增,暴食,所以造成的危害是暴发性的,杂草多的地块危害重。
1.4 二点委夜蛾
与地老虎的危害症状相似。地老虎为害玉米苗时,在茎基部将苗咬断,然后将玉米苗上部分拉走离开,段处切口较整齐。而二点委夜蛾主要在玉米的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处为害玉米根部或茎基部,咬断玉米地上茎或浅表层根,受害玉米轻者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2]。二点委夜蛾喜暗潮湿惧怕强光,高麦茬厚麦糠为其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秸秆、杂草多的地块,虫量大,危害重。
1.5 蚜虫、红蜘蛛
在苗期危害,叶片正面形成褪绿斑,一般年份发生比较轻。
1.6 玉米田蓟马
不同年份之间和地块之间危害程度差别比较大。蓟马是锉吸式口器,若虫群集在心叶内危害,取食时,玉米心叶伤口流出汁液和蓟马分泌物搅混在一起形成黏稠状物质,将玉米心叶粘在一块,不能正常展开,“呈牛尾巴状”。危害过后,叶再展开时叶片破碎,生长缓慢,疑似中毒症状;到玉米拔节后通过浇水施肥,症状才能缓解。危害严重的地块受害株率高达50%以上。
1.7 灰飞虱
灰飞虱是一个媒介昆虫,它本身对玉米不会构成威胁,主要的危害是在玉米上取食时将其携带的玉米粗缩病病毒传给玉米苗,使其发生玉米粗缩病,植株严重变矮,茎节变短变粗,叶子表面有刚毛状突起,叶脉发白变亮,叶色深绿。玉米7叶以前容易感染粗缩病[3]。玉米粗缩病在夏玉米田一般为零星发生。但是,在早播田块,如旱薄地小麦成熟早,腾茬早,玉米播种比其他地块早,周围的杂草若比较多,杂草中的灰飞虱就会到早出苗的玉米田内取食,因而使玉米感染粗缩病。往往类似这样的田块发病较重,病株率可达10%,有的甚至可高达60%,大部分植株不能结棒造成了严重减产[4]。
2 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玉米苗期时间短,这些害虫常常集中发生、同时危害,所以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原则进行综合治理。
2.1 农业防治
4月下旬以前,妥善处理堆放在村边地头的玉米秸秆,减少玉米螟越冬存活量。将秸秆焚烧,或粉碎堆沤腐熟成有机肥,变废为宝。
2.2 化学防治
(1)播种时将种子进行包衣拌种,用3%立克秀悬浮种衣剂、40%甲基异柳磷乳油分别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红蜘蛛、蓟马、灰飞虱等,保证一播全苗。玉米出苗后,于傍晚撒毒饵防治地老虎(土蚕),用40%甲基异柳磷150 mL拌20 kg炒香的麦麸,于傍晚撒在玉米的小行间。
(2)蓟马发生重的田块,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
(3)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首先应该预防灰飞虱发生,消灭灰飞虱中间寄主——杂草,切断它的食物链。玉米出苗后做好中耕除草,或者进行化学除草:在玉米二至五叶期,杂草2~4叶时,用4%烟嘧磺隆900~1 500 mL/hm2对水600~900 kg/hm2喷雾防治玉米田和周边的杂草。在玉米粗缩病发病的初期,用1.5%植病灵水乳剂800~1 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4)根据调查,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蓟马等害虫往往会混合发生,防治的时候要选择广谱性杀虫剂,害虫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用48%毒死蜱750 mL/hm2对水450~600 kg/hm2喷雾进行防治;粘虫严重发生时,用25%灭幼脲悬浮剂450~60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效果良好[6]。
3 参考文献
[1] 郭普.植保大典[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2] 胡英华,于延丽,葛秋岭,等.二点委夜蛾种群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1):39-42.
[3] 郑丽敏,王海莉,郭鹏飞,等.夏玉米苗期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51,153.
[4] 杨义宁,高连珍,冯晓霞.玉米苗期害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21):31.
[5] 郑永兴.夏季玉米苗期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J].北京农业,2011(30):97-98.
[6] 晋齐鸣,骈跃斌,宋淑云,等.玉米苗期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4):3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