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固沙区结皮中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沙漠 | 被引量 : 72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地生态系统是温带干旱区、半干旱区的重要草地类型,沙地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笔者对不同程度固沙区结皮和流动沙丘表层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和人工植被固沙区结皮及流沙表层的微生物数量分布不同,细菌数量比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多数百倍,在所有微生物类群中,细菌数量最大,微生物总数的变化取决于好气性细菌数量的多少,但生物量却与之不同。在不同程度固沙区结皮中,微生物生物量大小依次排列为:自然植被区>1956年人工植被区>1964年人工植被区
其他文献
对半日花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在晴朗天气条件下,半日花的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双峰型,在 9:00和15:00左右达到峰值。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在 15:00 达到最大。数据分析表明:空气温度和气孔导度是半日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叶绿素荧光作用参数的日变化结果显示:半日花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影响发生光抑制,使PSⅡ系统发生可逆失活,产生光合“午休”现象。
对宁夏引黄灌区10个测站1961—2004年水稻生长发育期5~9月的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长期的气候明显变暖。t检验表明,5~9月日平均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3年,突变后的气温比突变前升高了0.8℃。在水稻生长发育各阶段,气温都有所升高,但没有超过水稻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引黄灌区水稻的温度敏感系数在5月、7~9月上旬为正值,尤其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大,此阶段气候变暖对水稻
塔里木河下游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320km河道断流、大面积湿地消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天然植被全面衰败,沙漠化程度加重。作者结合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和近3a的实地监测资料,分析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地区沙漠化程度的变化,并就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逆转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生态输水后,河道附近地下水位大幅度抬升,植被种类和盖度明显增加,部分地区
根据42个土壤剖面,225个土壤样品,58个水样的分析结果,讨论了额济纳三角洲地区土壤的基本特征,并研究了土壤盐分分布规律以及与地形地貌部位、地下水水化学的关系。结果表明:额济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具有质地粗、含盐量高,盐分表聚性强的特征;在所有剖面上盐分的分布呈现漏斗型分布,土壤中盐分随地形变化较为复杂,但与地下水化学类型一致。
通过对一个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_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口与生态环境演变之间互动机制的分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该流域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模型的多方案运行,观察未来该流域各种人口变动条件下生态环境的可能演变后果,从而提出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合理人口变动条件与政策,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