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信息加工與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正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启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等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早日与国际信息教育接轨。
积极创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的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是课堂的主旋律。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情绪的方法,也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轻松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2.正视教育性游戏。游戏教学法借助与教学相关的游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原本比较枯燥的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课的教学可谓是对症良药,但是对于应用程序课来说很难找到适合的游戏,其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性游戏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如果我们适当地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教育性游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信息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流的比特化,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都是由于信息道德低下造成的。信息道德在人的信息素养中具有定向、动力、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情商等,信息道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否有利于社会。
1.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提高。所谓道德主体性就是学生能主动接受信息道德教育,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学生并非“囫囵吞枣”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对学生深层次的要求。为达到这个最终的目的,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其次,由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道德认识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加以引导,直至学生成为信息道德的主体。如学生用《Word2000》制作了精美的贺卡,便可引导他们在节日时送给爸爸、妈妈、老师或者长辈。
2.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的加强。众所周知,网络资源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教会学生选择,就成为提高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我先让每个学生都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和资源网站,并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笔者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不断实践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学会选择,提高信息道德判断的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和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工具。借助于这些工具学生才能自由地在因特网上驰骋,获得所需的信息。
1.任务驱动,明确探索方向。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任务,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小学生应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字处理工具写稿;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等方式,从众多信息源中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突出任务驱动法,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有关信息科学知识,掌握信息技能。
2.融会贯通,协作解决。学生学习了各种相对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后,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可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向谁递交或发表怎样的成果。这更需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如每逢节日,教师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制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
3.整合应用,知识迁移。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设法让信息技术课程所获的能力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课程实现整合迁移,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从而独立解决问题。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有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既能掌握信息技术,又不至于在网络环境下迷失方向,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
积极创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的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是课堂的主旋律。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情绪的方法,也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轻松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2.正视教育性游戏。游戏教学法借助与教学相关的游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原本比较枯燥的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课的教学可谓是对症良药,但是对于应用程序课来说很难找到适合的游戏,其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性游戏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如果我们适当地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教育性游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信息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流的比特化,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都是由于信息道德低下造成的。信息道德在人的信息素养中具有定向、动力、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情商等,信息道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否有利于社会。
1.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提高。所谓道德主体性就是学生能主动接受信息道德教育,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学生并非“囫囵吞枣”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对学生深层次的要求。为达到这个最终的目的,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其次,由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道德认识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加以引导,直至学生成为信息道德的主体。如学生用《Word2000》制作了精美的贺卡,便可引导他们在节日时送给爸爸、妈妈、老师或者长辈。
2.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的加强。众所周知,网络资源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教会学生选择,就成为提高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我先让每个学生都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和资源网站,并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笔者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不断实践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学会选择,提高信息道德判断的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和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工具。借助于这些工具学生才能自由地在因特网上驰骋,获得所需的信息。
1.任务驱动,明确探索方向。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任务,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小学生应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字处理工具写稿;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等方式,从众多信息源中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突出任务驱动法,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有关信息科学知识,掌握信息技能。
2.融会贯通,协作解决。学生学习了各种相对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后,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可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向谁递交或发表怎样的成果。这更需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如每逢节日,教师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制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
3.整合应用,知识迁移。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设法让信息技术课程所获的能力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课程实现整合迁移,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从而独立解决问题。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有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既能掌握信息技术,又不至于在网络环境下迷失方向,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