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活动的独特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分析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探究其有效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71
一、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为数不多的室外活动,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发挥体育活动的优势,促进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调控与发展。
1.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包含着很多集体活动和竞争性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素养、行为习惯以及能力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能够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科学的认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明确自己的心理优势和发展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体育运动通过机体的运动推动新陈代谢,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这是体育活动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体育活动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如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等,这些都能对学生的情绪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着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情的放松,缓解不良情绪。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经过科学设计的,要想顺利地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活动,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例如,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会锻炼学生坚持合作的心理品质;在长跑活动中会锻炼学生的耐力;在跳高跳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克服障碍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任何一项体育技能的提高和深化都需要学生不间断地训练和成长。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个体技能的锤炼,而且需要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这就需要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技能特点,扬长避短,设计团队合作方法。团队成员之间需要拥有足够的默契,通过简单的手势和动作就能够明确彼此的内涵,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转变主题,面向全体学生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了使体育比赛取得好的成绩,只注重那些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对于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则漠不关心,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落差,身体素质参差不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学校教育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体育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开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体育任务进行分层,使其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软式排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活动,已经学习过排球的学生如果完成自抛自垫50个不落球,可以参与排球比赛活动;已经接触过排球的,采用合作抛接的游戏,球落地的人员表演节目;没有接触过排球的学生则自抛自垫,这部分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教师要传授正确的手势和垫球技巧。
2.设计游戏单元主题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游戏环节,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利用游戏比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快速跑》的教学活动中,热身活动是听数抱团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到输赢不重要,关键在于体验游戏和比赛的快乐。在快速跑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开展“追逐”的游戏,两名队员前后相差10米,同时奔跑,被追上的学生单脚跳回。在这个游戏中,教师教学生分成两队,每次游戏每一队各出一名队员,通过猜拳获得主动权,决定追与被追,队员获胜最多的队伍获得胜利。在这个游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缓解比赛前的紧张情绪,比赛过程中面对连连失利的心态调整,获得胜利后的目标确定等,循序渐进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课内外相结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在体育活动中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外,还应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发展心理素质。例如,在五四青年节,学校组织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包括班级全体学生捆腿跑,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相互合作,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组织学生开展师生合作的接力跑,促进师生的合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作为一项户外活动项目,通过身体锻炼和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学生心理情绪的调节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渐改变教学理念,由面向少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开展以游戏为主的单元主题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教学的乐趣;通过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71
一、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为数不多的室外活动,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发挥体育活动的优势,促进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调控与发展。
1.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包含着很多集体活动和竞争性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素养、行为习惯以及能力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能够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科学的认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明确自己的心理优势和发展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体育运动通过机体的运动推动新陈代谢,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这是体育活动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体育活动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如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等,这些都能对学生的情绪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着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情的放松,缓解不良情绪。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经过科学设计的,要想顺利地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活动,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例如,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会锻炼学生坚持合作的心理品质;在长跑活动中会锻炼学生的耐力;在跳高跳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克服障碍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任何一项体育技能的提高和深化都需要学生不间断地训练和成长。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个体技能的锤炼,而且需要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这就需要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技能特点,扬长避短,设计团队合作方法。团队成员之间需要拥有足够的默契,通过简单的手势和动作就能够明确彼此的内涵,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转变主题,面向全体学生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了使体育比赛取得好的成绩,只注重那些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对于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则漠不关心,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落差,身体素质参差不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学校教育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体育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开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体育任务进行分层,使其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软式排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活动,已经学习过排球的学生如果完成自抛自垫50个不落球,可以参与排球比赛活动;已经接触过排球的,采用合作抛接的游戏,球落地的人员表演节目;没有接触过排球的学生则自抛自垫,这部分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教师要传授正确的手势和垫球技巧。
2.设计游戏单元主题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游戏环节,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利用游戏比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快速跑》的教学活动中,热身活动是听数抱团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到输赢不重要,关键在于体验游戏和比赛的快乐。在快速跑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开展“追逐”的游戏,两名队员前后相差10米,同时奔跑,被追上的学生单脚跳回。在这个游戏中,教师教学生分成两队,每次游戏每一队各出一名队员,通过猜拳获得主动权,决定追与被追,队员获胜最多的队伍获得胜利。在这个游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缓解比赛前的紧张情绪,比赛过程中面对连连失利的心态调整,获得胜利后的目标确定等,循序渐进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课内外相结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在体育活动中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外,还应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发展心理素质。例如,在五四青年节,学校组织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包括班级全体学生捆腿跑,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相互合作,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组织学生开展师生合作的接力跑,促进师生的合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作为一项户外活动项目,通过身体锻炼和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学生心理情绪的调节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渐改变教学理念,由面向少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开展以游戏为主的单元主题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教学的乐趣;通过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