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觊觎低碳建筑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资巨头在中国建筑节能市场上抢占先机,正说明了中国建筑节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活力,未来中国建筑节能事业面临着进一步的推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密集的政策调控令中国楼市今年的走势显得比较微妙,但不少外资巨头已明确表示今年会加大中国房地产投资。
  3月30日,正在北京参加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朗诗地产董事长田明表示,外资巨头对中国低碳建筑市场的开拓正在进入一个加速阶段,目前介入中国房地产低碳领域的国际知名外资机构不下20家。
  据称,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几乎占全球的一半,而低碳节能才刚刚起步,这正是外资巨头抢入中国房地产低碳市场的最大动力。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建筑节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外资巨头抢入中国仍将面临重重市场考验:建筑节能并不被消费者所熟知,节能推广成本也较高;对外资而言,低碳建筑的推进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包括完善财政税收刺激政策、建立建筑节能评估体系等。
  
  外资瞄上低碳建筑
  按照中国政府制订的规划,到2010年城镇建筑节能率将达到50%。中国“建筑节能”蓝图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众多海外企业和资本关注的目光。
  3月30日,在北京参加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朗诗地产董事长田明表示,外资机构对中国低碳建筑市场的开拓正在进入一个加速阶段,目前介入中国房地产低碳领域的国际知名外资机构不下20家。
  3月25日,洲联集团和德国DGNB认证体系共同在上海宣布低碳设计新趋势战略,同时向国内房地产相关行业推出德国DGNB绿色生态建筑标准体系。如果美国LEED代表第一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德国DGNB则是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与国内相关行业的领军企业联合,借助本地企业的渠道等优势推广国际标准,已成为该领域外资巨头抢入中国市场的一种重要模式。
  据称,一些外资巨头开始与中国政府合作,主要是举办培训,给一些大学提供奖学金,培养技术人才。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这些公司直接参与国家节能标准的制定。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George David表示,希望和中国建设部来合作,其中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在关于建筑节能的标准方面参与或者提供咨询服务。
  欧文斯科宁亚太区建筑材料部业务发展总监布拉德利·皮科克也表示:“欧文斯科宁一直在参与建设部制定技术标准的工作。”他认为中国目前的标准并不完善,而且具有区域化的特点,对于产品的生产和推广是一个制约。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外资巨头参与中国国家标准的制定,甚至一旦其技术标准成为中国国家标准,它们的发展将更为迅猛。
  作为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供应商,开利公司于2008年3月21日就在上海为其“常青树”系列19XRD3000冷吨双压缩机离心机组举行了下线仪式。
  据称,开利的双压缩机离心机可通过提高机组部分负荷能效达到节能目的。在总需求1.2万冷吨、年运行180天的大型商用建筑中,这台机组每年可节约能耗约40万千瓦时,相当于222户上海家庭一年的家庭用电量。
  实际上,还有许多海外企业像开利一样,被中国建筑节能商机所吸引。法国最大的电气企业集团施耐德去年7月初表示,要把欧洲低能耗住宅理念带给中国的地产伙伴。施耐德1979年进入中国,目睹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目前试图进入中国住宅节能市场。
  为了推行节能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去年起全面推行节能建筑认证体系,而巨大的建筑节能市场将带动建筑涂料产业新的洗牌。为此,包括澳得利在内的国际高端节能涂料巨头纷纷进军中国。
  近日,澳大利亚著名环保型节能涂料巨头澳得利在广州正式宣布进军中国市场。据悉,澳得利全新节能涂膜不仅能降低建筑整体成本,而且能使室内温度降低12℃-15℃,减少能耗达61%,具有极佳的节能、隔热、保温、防水、防腐和阻燃等效果。
  早前,美国欧文斯科宁就开始试水中国市场,当时仅仅是把美国工用建筑保温系统带到中国。近日,欧文斯科宁公司宣布在北京新建一家文化石工厂。至此,欧文斯科宁公司在中国的工厂达到9家。
  欧文斯科宁计划在未来一两年内在中国再建新厂,选定的生产线很有可能是生产挤塑泡沫板。欧文斯科宁在美国是以生产在建筑上应用广泛的玻璃棉保温材料而闻名。但在中国,挤塑泡沫板在建筑保温上运用得更多。为此,欧文斯科宁在中国舍弃玻璃棉材料而力推挤塑泡沫板。
  丹佛斯是丹麦最大的工业集团,生产制冷、供暖、水处理等节能概念产品,在中国市场有十年多的经营历史。从1995年丹佛斯选择天津作为其中国生产基地起,天津市政府在建筑节能方面的理念和行动逐渐走到了全国前列。以一个通过调节暖气流量来控制室温的产品“散热器恒温控制阀”为例,天津市已在建筑节能标准中明确提出,新建建筑安装暖气片时需同时安装热量计量装置和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对于外资巨头来说,本地化是出于成本以及与当地市场结合考虑后的必经之路,因而打造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链条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原料加工这一环节以其量大与应用广泛成为外资巨头实现中国化生产的重点。
  
  
  低碳建筑商机无限
  去年全球气候谈判把节能市场推向高潮,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行动,一个“低碳时代”迎面扑来。在全球经济加快迈向“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向“低碳”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与努力。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欧洲近年流行的“被动节能建筑”可以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这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
  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中国的大多数建筑却都是高耗能建筑。即使是按照目前国内的标准,中国现节能建筑的比例也仅仅是5%,但房地产开发规模却日益扩大。
  据了解,目前中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对较高,而按今后每年将新增建筑面积16-20亿平方米计算,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200多亿平方米,能耗问题日益突出。
  有关数据显示,房地产建设占据城市中高达70%的能源耗费,建一平方米的房子,将向大气中排放574千克二氧化碳,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成为第一能耗大户。
  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这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尽管中国建筑节能事业已经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节能技术综合普及率仍然比较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建筑都还不是节能建筑。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通过节能技术的应用推广,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因此,发展低碳楼盘的潜力不可低估。
  事实上,外资巨头在中国建筑节能市场上抢占先机,正是说明中国建筑节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活力,未来中国建筑节能事业面临着进一步的推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低碳建筑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筑市场掀起一场“节能革命”。相对国际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的绿色建筑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01年,不过近年来却发展较为快速。
  2004年,国家建设部颁布施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并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2006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这也是中国在绿色建筑节能领域的较为完整的条例。
  而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意味着新建房屋须有节能措施、保温工程;公共建筑应实行室内温度控制;集中供热的建筑分步骤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收费,这为中国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新商机。
  早在2007年中国提出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国建筑节能要实现节约1.0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节能建筑总面积将超过21.6亿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16亿平方米、改造现有建筑5.6亿平方米。建筑节能可从建筑本身的设计建造延伸到整个建筑的全周期,涉及到节材、节水、节地,节约运行费用等广泛的领域。而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当前中国有400亿平方米既有的建筑,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约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中国绿色建筑前景广阔,预计今后10年产值可以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
  节能建筑市场蕴涵巨大商机。中国有440亿平方米的存量建筑,对这些建筑传统的照明设施进行节能改造,市场空间高达30亿元。
  数据显示,在全社会的能源总消耗中,照明消耗的能源占到1/5。而高效节能的绿色照明解决方案,不仅能为建筑提高能效利用,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能为建筑内的人们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照明环境。
  推广节能建筑,不仅能给节能照明设备生产和安装企业带来巨大商机,对使用者也有好的回报。一间办公室用15W的白炽灯照明,一平方米的区域一年需花费电费45元。通过好的照明设计,只需9W的灯就可达到同样的照明效果,费用减少到18元。
  
  外资节能之路坎坷
  在发展低碳经济、力推建筑节能的大背景下,建造低碳建筑将是房地产业大势所趋。不过,外资巨头抢入是否能顺利融入中国市场,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业内专家提醒,低碳建筑的推进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包括完善财政税收刺激政策、建立建筑节能评估体系等。
  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建筑能耗高出2-3倍。在专家看来,国内建筑节能上的主要差距不在材料、设备、施工技术上,而是在设计标准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推广建筑节能设计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建筑节能设计通常受到建筑项目“地形”限制,设计缺陷无法回避;虽然落地窗和大窗户的设计并不利于住宅的保温节能,但开发商和购房者更看重建筑外立面的美观。
  更让人头痛的是,建筑节能设计经常受限于成本因素,设计师虽然能按节能标准将楼盘设计得很好,最终却可能因为设计方案将极大地抬升开发施工成本,挤压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而并不被开发商所采用。
  成本因素不仅体现在施工环节,在上游的建材行业,也同样存在节能建材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由于设计、生产方面的更高要求,节能环保建材造价通常会比普通建材更为昂贵,但施工建造环节多半只会选用传统门窗等建材产品,节能环保建材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久而久之,市场的清淡亦打消了建材企业的开发生产积极性。
  事实上,低碳建筑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与节能回报的持续性回收,这两方面的主体并不一致——资金是由开发商投入的,回收却由业主享受。这是制约当前低碳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新一轮建筑节能大行动中,来自节能系统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企业显然都不会甘于寂寞。不过,对于政府在其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外资节能企业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任何一项体制改革中,对政府角色的发问可概括为两方面:有没有缺位?有没有越位?具体到中国正在开展中的建筑节能运动,从这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可以看出,在其气势磅礴的外表之下,内资抑或外资成长的烦恼在不断地显现。
  从国内情况看,政府在建筑节能的立法、标准制订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各运作环节执行不力,监管力度不够,相应的配套改革没有完成,立法后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17个省市抽样调查显示,北方地区节能设计90%,实际施工只有50%多,中部地区实际施工仅19%,南部地区实际施工仅11%。
  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节能标准实施还未纳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导致最终验收控制不严。面对监管执行机构的缺失,上海的做法是成立节能监察中心,由国家发改委领导对企业进行抽查,不合格者责令改正。但是,这样做只能算一时的缓兵之计,因为节能监察中心没有行政处罚权,很难落实对开发商责任的追究。要严格落实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问题,关键还是要明确建筑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在节能监督方面的职责。
  分析人士认为,就建筑节能评估体系而言,中国还没有完善的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系统,这不利于设计阶段选择低能耗的、成本可控的建筑材料,也不利于建筑物在使用寿命期内的能耗监控和建筑拆除过程中的减碳。
  中国需要建立适合国内市场需求且经济成本上可行的建筑节能评估体系。中长期内,需要建立数据库,对各种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玻璃、铝制品和内部装修材料,以及建筑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统计和分析。
  同时,对不同地区厂家生产的各种建筑材料的单位能耗进行标识和追踪;建立轻钢、新型轻质混凝土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体系等的追踪,使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计算有科学依据。
  就经济刺激政策而言,中国正在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完善各种财政税收刺激政策已刻不容缓。中国已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示范项目财政补贴制度,但支持建筑节能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由于中国能源问题日益迫近,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毋庸置疑。我们或可这样来作总结:外资巨头在中国的节能之路,其修远兮。
其他文献
新闻被称之为一种用事实说话的艺术。新闻报道本着以报道时事为主题。媒体及从业者应该秉持着对新闻负责的态度,应该有相应的义务和职责,以客观事实为准则,树立正确的新闻道德观
黑龙江省是我国绿色食品主要产区之一。多年来,黑龙江企业为了促进绿色食品的销售并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伴随着网络营销方式的出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为了遏止经济过热,继续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十分有必要。中国的投资增速仍在高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较快,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但货币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传导显示出不足,本文就债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货币政策 传导引言    货币市场的发展同整个经济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在金融体制以及货币调控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