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职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面前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出现了一些困境。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调节中职教育,调节的手段就是改革,改革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通過改革,让市场经济的法则应用于中职教育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诸方面,成为中职教育办学的核心理念;以经济为纽带,建立起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进而使中职教育跟上工业化前进的步伐,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经济社会;企业
一、现状与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除合肥、芜湖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少数学校外,其他地区学校规模较小,专业设备不足,教学质量也不好,小打小闹,一时难以成大气候,很难有大的作为。政府投入不足,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不大,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又难以进入公立学校进行投资,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2.品牌效应落后
专业设置受到专业人才、资金和学生兴趣的制约,与市场的接口不紧密,新兴专业和与市场紧缺的专业缺乏,软件建设不足,没有能跟省外职业类强校(新东方、蓝翔等等)相比拼职业学校,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示范性专业也没有几个。
3.教师队伍中,真正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的人很少
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不是本专业的,是转岗来的,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手段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稀缺,甚至有些老师刚毕业就成为专业课教师,没有实际的劳动工作经验。许多教师还在作用传统普通高中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善于纸上谈兵,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明显有悖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特点。
4.学生状况不容乐观
广大学子以及各位家长们,对职业高中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上职高既没出息也没面子,不是特殊情况不会读职高,这使得职高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为了考虑自身的生存以及社会的治安问题,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低分甚至没有中考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成了初中毕业生无奈的选择,扭曲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让大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成为“学历加证书”的合格技術人才是多么的难。
二、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1.运用产业集群的思想,开展联合办学,组建职教集团
联合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集约化、集群化,可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作者所在的池州市贵池区就有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加上市里的一所,一个行政区内就有三所职高,这三所学校都在同样的地区招生,争夺生源。造成一些恶意的竞争。学校的规模过小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仅硬件设施上的,也有软件建设方面的,在一个小学校里,一个老师可能要跨几个专业的教学,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大大不利的,如果把一些零散的职高合并起来。比如上述的三所学校合并起来,既可以节省招生费用,也可以使师资力量得到优化,让教师专攻某一个方向,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学校在社会上的名气和竞争力也就提高了,招生与升学、就业之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打造出本地的职教名校,有效避免初中毕业生流向外地职业名校。校与校之间可以合并,学校与企业也可以联合、大职教集团,都应是在利益为纽带下的联合,而不是由政府行政干预的外表形式上的联合。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制定保障企业的利益与中职教育的利益相一致的制度,并形成机制,保障各联合方在联合中都获得利益、获得发展。
2.引入学徒制思想,要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发展方案
这种机制发展到现代,逐渐演变成了学校形式的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职校的学生以家庭贫困者居多,特别是在县城里的中职校,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因贫上不起学的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在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学费,在校3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配合进行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劳动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即由相关专业的教师全程跟踪服务,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以及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劳动。
3.改变投入体制,使中职校和学生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改变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投入方式,不再按招生数目作为投入经费的标准,按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投入经费和奖励性费,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以学校的成就来取得办学经费。衡量合格的毕业生的标准就是能够就业,就业的认定标准就是能够和企业或单位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合格的毕业生就是职业学校的“产品”,这样就把中职学校与学生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
4.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高等职业学校有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在企业化管理的学习上做得较为成功,而中职,特别是县城里的一些中职,仍沿用普通高中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因此,中职校必须向企业学习,摒弃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引入企业的管理机制,以“经济”为中心,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制定以绩效考核、薪酬奖励为手段的报酬方案,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自觉投身于教学与课程变革,并促进这种变革方案的有效实施。
5.要摒弃传统的观念,改变思想认识,找准定位,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应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发展中职教育,推动现代化生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也需要中职教育。因此,中职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特点,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去适应市场经济,重视集团化办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社会输送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且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单位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青兰.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8):10-11.
关键词:中职教育;经济社会;企业
一、现状与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除合肥、芜湖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少数学校外,其他地区学校规模较小,专业设备不足,教学质量也不好,小打小闹,一时难以成大气候,很难有大的作为。政府投入不足,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不大,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又难以进入公立学校进行投资,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2.品牌效应落后
专业设置受到专业人才、资金和学生兴趣的制约,与市场的接口不紧密,新兴专业和与市场紧缺的专业缺乏,软件建设不足,没有能跟省外职业类强校(新东方、蓝翔等等)相比拼职业学校,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示范性专业也没有几个。
3.教师队伍中,真正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的人很少
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不是本专业的,是转岗来的,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手段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稀缺,甚至有些老师刚毕业就成为专业课教师,没有实际的劳动工作经验。许多教师还在作用传统普通高中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善于纸上谈兵,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明显有悖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特点。
4.学生状况不容乐观
广大学子以及各位家长们,对职业高中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上职高既没出息也没面子,不是特殊情况不会读职高,这使得职高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为了考虑自身的生存以及社会的治安问题,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低分甚至没有中考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成了初中毕业生无奈的选择,扭曲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让大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成为“学历加证书”的合格技術人才是多么的难。
二、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1.运用产业集群的思想,开展联合办学,组建职教集团
联合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集约化、集群化,可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作者所在的池州市贵池区就有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加上市里的一所,一个行政区内就有三所职高,这三所学校都在同样的地区招生,争夺生源。造成一些恶意的竞争。学校的规模过小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仅硬件设施上的,也有软件建设方面的,在一个小学校里,一个老师可能要跨几个专业的教学,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大大不利的,如果把一些零散的职高合并起来。比如上述的三所学校合并起来,既可以节省招生费用,也可以使师资力量得到优化,让教师专攻某一个方向,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学校在社会上的名气和竞争力也就提高了,招生与升学、就业之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打造出本地的职教名校,有效避免初中毕业生流向外地职业名校。校与校之间可以合并,学校与企业也可以联合、大职教集团,都应是在利益为纽带下的联合,而不是由政府行政干预的外表形式上的联合。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制定保障企业的利益与中职教育的利益相一致的制度,并形成机制,保障各联合方在联合中都获得利益、获得发展。
2.引入学徒制思想,要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发展方案
这种机制发展到现代,逐渐演变成了学校形式的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职校的学生以家庭贫困者居多,特别是在县城里的中职校,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因贫上不起学的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在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学费,在校3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配合进行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劳动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即由相关专业的教师全程跟踪服务,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以及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劳动。
3.改变投入体制,使中职校和学生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改变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投入方式,不再按招生数目作为投入经费的标准,按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投入经费和奖励性费,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以学校的成就来取得办学经费。衡量合格的毕业生的标准就是能够就业,就业的认定标准就是能够和企业或单位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合格的毕业生就是职业学校的“产品”,这样就把中职学校与学生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
4.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高等职业学校有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在企业化管理的学习上做得较为成功,而中职,特别是县城里的一些中职,仍沿用普通高中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因此,中职校必须向企业学习,摒弃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引入企业的管理机制,以“经济”为中心,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制定以绩效考核、薪酬奖励为手段的报酬方案,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自觉投身于教学与课程变革,并促进这种变革方案的有效实施。
5.要摒弃传统的观念,改变思想认识,找准定位,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应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发展中职教育,推动现代化生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也需要中职教育。因此,中职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特点,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去适应市场经济,重视集团化办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社会输送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且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单位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青兰.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