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田径队训练是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实现运动员的自身价值、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带动全民健身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课余田径队训练成绩好与坏,水平提高的快慢,取决与于多方面的因素,学校课余田径队的内容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教师以传授各专项动作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手段。
关键词:田径 素质 心理 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身体素质是指通过身体活动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机能能力。小学体育教师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促进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能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机能水平。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教师以传授各专项动作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能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方法,只是把各种运动项目更加深化和技术细微化,具有明显的竞技化特征,使其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事实上这就造成了实际训练中难以达到使学生匀称、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训练效果,从体育测试和校运会、区运会比赛的结果来看,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如爆发力、力量、素度、柔韧性指标呈下降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与领导的重视程度,班主任的协调配合,家长的支持以及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密切关系。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较好地完成训练的任务,提高训练质量。利用“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田径、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的活动,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和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的知识和规则,体会到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意志品质训练的内容包括坚定的目的性、顽强性、主动性和自控能力等。
目的性就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但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力争达到目标;顽强性就是要求运动员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日常训练,必须具有坚持不懈,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精神;主动性就是教育运动员应该有创造优异成绩的强烈愿望;自控能力就是教育和培养运动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握好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强度,并在比赛前能有效地调节因渴望胜利和害怕失败带来的不平衡心理状态。田径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的心态很不稳定,所以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经常采用正面教育,多启发、多鼓励、多帮助,以增强其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等。
二、理性认识训练
训练中,要想提高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学生能自觉地去学习和训练,就要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心理等四个方面,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田径及训练的理性认识,树立奋斗目标,建立训练信心,有不怕苦的顽强决心,有学会动作的恒心,教育培养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心理积极性。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语言的刺激性、示范的质量性,可改变训练的条件,允许队员个性的发展和爱好的选择。
三、专项心理素质的训练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中掌握动作的好坏与记忆动作表象呈相互依存关系,学生只有在正确识记各种动作和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而清晰、鲜明的动作表象又促进了记忆的发展。可采用念动法来强化巩固动作概念。念动训练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过程,它以意识动作为基础,反复进行表象思维,同时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收到心理训练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可帮助队员从对自己最佳技术动作的回忆和对老师示范及同学成功动作再现的对比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训练中加以弥补,借以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细的肌肉感觉,实现体脑结合。
四、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在日常训练中,学生抗拒训练、顶撞教师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一些老队员取得了一些成绩,自命不凡,不爱听老师的话而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家长作风严重而又较独裁的老师的强制而形成的逆反心理;也有学生尽管从表面上不敢这样,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表现为练习动作时不用心、照自己的想法乱做,这也是一种抗拒训练的心理表象,潜意识是说我已经很累了,还要做只能是乱做一通。解决这种冲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谈心,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力争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还有学生训练中会表现出抑郁彷徨、胆小沮丧。有些学生常常情绪多变,训练质量随情绪的好坏而波动;还有些学生总把训练或比赛的胜负、成败结果看得太重,唯恐别人会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给予嘲笑,因而陷入彷徨和沮丧。此时,老师应和学生间建立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不论胜负、成败,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鼓励他们,获得运动员的信赖,从而卸去学生的思想包袱,促使其充满坚定的信心,以稳定的情绪投入训练和比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身体素质训练、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更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比赛。这样一来,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更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特点,通过系统的、合理的训练,使他们获得最佳的竞技状态,有效地激发不同训练层次学生的锻炼兴趣,使学生的被动训练成为兴趣锻炼,使兴趣锻炼转为志趣体育,稳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彦君 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中小学教育,2003,(8)。
[2]韩虎 体育课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教学,2002,(1)。
关键词:田径 素质 心理 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身体素质是指通过身体活动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机能能力。小学体育教师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促进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能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机能水平。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教师以传授各专项动作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能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方法,只是把各种运动项目更加深化和技术细微化,具有明显的竞技化特征,使其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事实上这就造成了实际训练中难以达到使学生匀称、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训练效果,从体育测试和校运会、区运会比赛的结果来看,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如爆发力、力量、素度、柔韧性指标呈下降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与领导的重视程度,班主任的协调配合,家长的支持以及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密切关系。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较好地完成训练的任务,提高训练质量。利用“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田径、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的活动,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和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的知识和规则,体会到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意志品质训练的内容包括坚定的目的性、顽强性、主动性和自控能力等。
目的性就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但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力争达到目标;顽强性就是要求运动员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日常训练,必须具有坚持不懈,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精神;主动性就是教育运动员应该有创造优异成绩的强烈愿望;自控能力就是教育和培养运动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握好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强度,并在比赛前能有效地调节因渴望胜利和害怕失败带来的不平衡心理状态。田径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的心态很不稳定,所以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经常采用正面教育,多启发、多鼓励、多帮助,以增强其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等。
二、理性认识训练
训练中,要想提高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学生能自觉地去学习和训练,就要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心理等四个方面,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田径及训练的理性认识,树立奋斗目标,建立训练信心,有不怕苦的顽强决心,有学会动作的恒心,教育培养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心理积极性。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语言的刺激性、示范的质量性,可改变训练的条件,允许队员个性的发展和爱好的选择。
三、专项心理素质的训练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中掌握动作的好坏与记忆动作表象呈相互依存关系,学生只有在正确识记各种动作和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而清晰、鲜明的动作表象又促进了记忆的发展。可采用念动法来强化巩固动作概念。念动训练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过程,它以意识动作为基础,反复进行表象思维,同时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收到心理训练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可帮助队员从对自己最佳技术动作的回忆和对老师示范及同学成功动作再现的对比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训练中加以弥补,借以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细的肌肉感觉,实现体脑结合。
四、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在日常训练中,学生抗拒训练、顶撞教师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一些老队员取得了一些成绩,自命不凡,不爱听老师的话而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家长作风严重而又较独裁的老师的强制而形成的逆反心理;也有学生尽管从表面上不敢这样,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表现为练习动作时不用心、照自己的想法乱做,这也是一种抗拒训练的心理表象,潜意识是说我已经很累了,还要做只能是乱做一通。解决这种冲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谈心,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力争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还有学生训练中会表现出抑郁彷徨、胆小沮丧。有些学生常常情绪多变,训练质量随情绪的好坏而波动;还有些学生总把训练或比赛的胜负、成败结果看得太重,唯恐别人会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给予嘲笑,因而陷入彷徨和沮丧。此时,老师应和学生间建立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不论胜负、成败,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鼓励他们,获得运动员的信赖,从而卸去学生的思想包袱,促使其充满坚定的信心,以稳定的情绪投入训练和比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身体素质训练、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更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比赛。这样一来,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更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特点,通过系统的、合理的训练,使他们获得最佳的竞技状态,有效地激发不同训练层次学生的锻炼兴趣,使学生的被动训练成为兴趣锻炼,使兴趣锻炼转为志趣体育,稳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彦君 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中小学教育,2003,(8)。
[2]韩虎 体育课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教学,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