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总体素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饯行新课程标准的的过程中渗透叶老的教育精髓一定会收益非浅。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学改革;方法途径
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经过半个世纪的总结和提炼,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精髓,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至理箴言。我认为,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渗透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对于学生传授作文技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缺陷突出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自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愚钝了人的个性,灭掉了人的灵性。教学是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一项培养人的社会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意识对人的个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能力”——作为人类的一种优良特质,已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观念正在被以“能力”为社会驱动力的观念逐渐取而代之。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是什么?——是创造力。“创造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作为作文教学本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科,关起门来,依照教科书在黑板上解读纷繁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只能是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凭空想象就成为必然,学生的作文要么克窿范文,要么进行假大空的反复虚构。
作文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相统一的综合训练。一篇作文,既反映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也反映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取向和生活阅历。离开了生活就没有写作,脱离了社会背景,脱离了生活现实,就断绝了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生活,两头贯通,两头融合才能提高教学实际效率,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必然走向死胡同。叶圣陶先生曾对中国的古板教育给予过无情的批判:“古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生活合不合适,有用处没有用处。”在基础教育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语言准确、文理通达等基本要求外,它没有理科中的定理、定律以及结论的束缚,它是一门可以任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放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所以,我主张作文教学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之外,书本之外,引向更广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去,教学才不至于游离学生的实际,凭一己之念,一相情愿进行传统的灌输。
从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生跨入中学大门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多,他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比小学明显的开阔起来,求知欲望大大的增强、兴趣范围不断扩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开始了显著的变化。他们不迷信、不守旧,丰富的想象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使他们敢想敢说,加之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又大大刺激了他们思维的活跃度,因而他们常常会生出一些新奇的想法。而渴求被人了解的心理,又使他们常常把这些新奇的想法付诸于习作中,这种心理特点蕴含着一种朦胧状态的创新意识。虽然他们在表达这些新奇想法时会写出一些不成熟不合体的文字,但这本是人类学习语言的正常现象,因为语言的掌握与运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自觉的艰苦积累的过程。然而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机械的把“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要求不自觉的衍变成了许多条条框框,不仅字数规定的死死的,而且结构模式都规定得死死的,甚至有的连表现什么主旨都作统一的要求。这样就束缚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也妨碍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自主性,用叶老的话来说就使他们不能畅快地“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从而也就使他们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走出这种历史积习的困境呢?首先应当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戒“霸权”的做法。从以人为本,放飞学生的心灵出发,完成从“遵命作文”向“心声作文”的转变。扬弃条条框框,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写作主人,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解开他们思维上的桎梏,让他们“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在实际教学中,少写命题作文,多写半命题、话题和材料作文,而且命题要与学生的生活贴近,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心里,这样,他们才易于动笔,乐于动笔,才能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新奇而“真实”的想法,只有把他们朦胧状态下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才能真正达到写作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想看到充满活力的习作,教学中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是命题创新;第二是让作文教学从课堂走向课外;第三是教学中实行“三自”政策:即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自定立意,让学生在写作中自己提炼主题,确立主旨。教师不必在习作指导的时候就定下调子;二种方法是教师可针对写作内容只给予导向性的启发,让学生自拟文题,这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进行扩散思维,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写出自己的心声;三种方法是学生习作时可以自选文体,这样做可以尽情发挥他们个体的差异性,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的特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优秀的习作几乎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和对真实生活的体验。所以说,作文教学必须扩大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从书本引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引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自由思维,自主作文,才能走出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甚至胡编滥造的困境。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总体素质。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运用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仔细参悟和渗透叶老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会有非凡的收益,而且长期坚持则会达到融会贯通,进而实现不断创新的境界。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学改革;方法途径
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经过半个世纪的总结和提炼,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精髓,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至理箴言。我认为,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渗透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对于学生传授作文技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缺陷突出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自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愚钝了人的个性,灭掉了人的灵性。教学是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一项培养人的社会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意识对人的个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能力”——作为人类的一种优良特质,已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观念正在被以“能力”为社会驱动力的观念逐渐取而代之。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是什么?——是创造力。“创造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作为作文教学本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科,关起门来,依照教科书在黑板上解读纷繁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只能是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凭空想象就成为必然,学生的作文要么克窿范文,要么进行假大空的反复虚构。
作文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相统一的综合训练。一篇作文,既反映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也反映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取向和生活阅历。离开了生活就没有写作,脱离了社会背景,脱离了生活现实,就断绝了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生活,两头贯通,两头融合才能提高教学实际效率,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必然走向死胡同。叶圣陶先生曾对中国的古板教育给予过无情的批判:“古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生活合不合适,有用处没有用处。”在基础教育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语言准确、文理通达等基本要求外,它没有理科中的定理、定律以及结论的束缚,它是一门可以任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放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所以,我主张作文教学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之外,书本之外,引向更广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去,教学才不至于游离学生的实际,凭一己之念,一相情愿进行传统的灌输。
从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生跨入中学大门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多,他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比小学明显的开阔起来,求知欲望大大的增强、兴趣范围不断扩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开始了显著的变化。他们不迷信、不守旧,丰富的想象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使他们敢想敢说,加之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又大大刺激了他们思维的活跃度,因而他们常常会生出一些新奇的想法。而渴求被人了解的心理,又使他们常常把这些新奇的想法付诸于习作中,这种心理特点蕴含着一种朦胧状态的创新意识。虽然他们在表达这些新奇想法时会写出一些不成熟不合体的文字,但这本是人类学习语言的正常现象,因为语言的掌握与运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自觉的艰苦积累的过程。然而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机械的把“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要求不自觉的衍变成了许多条条框框,不仅字数规定的死死的,而且结构模式都规定得死死的,甚至有的连表现什么主旨都作统一的要求。这样就束缚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也妨碍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自主性,用叶老的话来说就使他们不能畅快地“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从而也就使他们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走出这种历史积习的困境呢?首先应当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戒“霸权”的做法。从以人为本,放飞学生的心灵出发,完成从“遵命作文”向“心声作文”的转变。扬弃条条框框,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写作主人,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解开他们思维上的桎梏,让他们“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在实际教学中,少写命题作文,多写半命题、话题和材料作文,而且命题要与学生的生活贴近,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心里,这样,他们才易于动笔,乐于动笔,才能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新奇而“真实”的想法,只有把他们朦胧状态下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才能真正达到写作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想看到充满活力的习作,教学中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是命题创新;第二是让作文教学从课堂走向课外;第三是教学中实行“三自”政策:即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自定立意,让学生在写作中自己提炼主题,确立主旨。教师不必在习作指导的时候就定下调子;二种方法是教师可针对写作内容只给予导向性的启发,让学生自拟文题,这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进行扩散思维,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写出自己的心声;三种方法是学生习作时可以自选文体,这样做可以尽情发挥他们个体的差异性,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的特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优秀的习作几乎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和对真实生活的体验。所以说,作文教学必须扩大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从书本引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引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自由思维,自主作文,才能走出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甚至胡编滥造的困境。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总体素质。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运用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仔细参悟和渗透叶老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会有非凡的收益,而且长期坚持则会达到融会贯通,进而实现不断创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