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需要多维开发,终身开发。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矫正浮躁毛病;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强调实践能力;客观评价学生,淡化考试结果;正视智能差异,培养多元智能;树立成功观点,放眼终身发展,从而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和努力方向,并愉快成长。
[关键词]多元智能自卑心理实践能力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100
学生的差别是一个现实存在,它往往是教师掌握教学难易尺度的一大难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占很大比重,有时候教师花费了很多心血,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我们应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纳德认为,人类的大脑和人类的心理是具有高度差异性的实体。这就是说,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心理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在承认智力差别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多元智能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一、克服自卑心理,矫正浮躁毛病
学困生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情绪消沉,自甘寂寞;另一种则表现为行为怪癖,不服管理。究其原因,均是因为学习跟不上造成的。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是克服自卑心理和浮躁心态的基本手段。首先,要帮助他们找一个平衡自己心态的支点,比如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努力强化、放大,使他们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其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始终以关怀、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经常能感受到教师热切目光的注视;再次,长期形成的自卑和浮躁的情绪则需要经常提醒和反复训练才能收效,这个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浮躁,否则将前功尽弃。
二、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实践能力
布卢姆等人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运动。实际上这三个领域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联系更为紧密。为了实现认知目的,以情感目标作为突破手段,是教育教学的捷径。这一点,应当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它包含着习惯的养成,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而这些正是学困生缺乏的。过程的断裂是造成学习困难的根源。教师在强调主体性学习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学困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他们进步的层次。开始时,对一些事实性、记忆性的浅层问题,应让他们多回答,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对一些需要动手、动脑、难度不大的开放性问题,则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表现。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防止他们思想开小差造成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断裂,使他们能够紧随教学步骤,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三、客观评价学生,淡化考试结果
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平时评价和考试评价。对学困生的平时评价应注重其转化过程。在众人面前,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要保护其自尊;但是在个别谈话中,应指出其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达到激励和鞭策他们的目的。考试是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学困生的考试成绩一般不够出色,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成绩,应以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着眼于进步,放大他们回答得较好的个别问题,淡化他们考试的总体结果,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四、正视智能差异,培养多元智能
考试成绩的差距绝不等于人的总体素质和能力的差距,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往往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因为自己、生活、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基础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每个人不一定都是考试的优等生,况且人的智能的多样性已经被霍华德·加纳德揭示出来并形成全人类的科学共识,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差异的存在。霍华德·加纳德说:“人不仅仅拥有一种智能。”学校和教师应该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应该转化思维角度,发现学困生的特长,并努力发掘培养,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生存发展空间和努力方向,并愉快地成长。
五、树立成功观点,放眼终身发展
如果学校不仅仅重视和强调学习成绩,而是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着眼,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学困生转化为特长生就成为一种可能。这是布卢姆的教育功能观(新学生观、新人才观)指导美国教育成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应明白,书本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多元智能中的一种智能的开发,人的成功需要它,但不仅仅只需要它。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需要多维开发,终身开发。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观点,放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而优”者有发展的前景,同时也为“学而不优”者铺设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多元智能自卑心理实践能力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100
学生的差别是一个现实存在,它往往是教师掌握教学难易尺度的一大难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占很大比重,有时候教师花费了很多心血,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我们应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纳德认为,人类的大脑和人类的心理是具有高度差异性的实体。这就是说,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心理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在承认智力差别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多元智能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一、克服自卑心理,矫正浮躁毛病
学困生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情绪消沉,自甘寂寞;另一种则表现为行为怪癖,不服管理。究其原因,均是因为学习跟不上造成的。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是克服自卑心理和浮躁心态的基本手段。首先,要帮助他们找一个平衡自己心态的支点,比如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努力强化、放大,使他们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其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始终以关怀、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经常能感受到教师热切目光的注视;再次,长期形成的自卑和浮躁的情绪则需要经常提醒和反复训练才能收效,这个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浮躁,否则将前功尽弃。
二、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实践能力
布卢姆等人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运动。实际上这三个领域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联系更为紧密。为了实现认知目的,以情感目标作为突破手段,是教育教学的捷径。这一点,应当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它包含着习惯的养成,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而这些正是学困生缺乏的。过程的断裂是造成学习困难的根源。教师在强调主体性学习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学困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他们进步的层次。开始时,对一些事实性、记忆性的浅层问题,应让他们多回答,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对一些需要动手、动脑、难度不大的开放性问题,则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表现。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防止他们思想开小差造成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断裂,使他们能够紧随教学步骤,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三、客观评价学生,淡化考试结果
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平时评价和考试评价。对学困生的平时评价应注重其转化过程。在众人面前,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要保护其自尊;但是在个别谈话中,应指出其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达到激励和鞭策他们的目的。考试是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学困生的考试成绩一般不够出色,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成绩,应以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着眼于进步,放大他们回答得较好的个别问题,淡化他们考试的总体结果,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四、正视智能差异,培养多元智能
考试成绩的差距绝不等于人的总体素质和能力的差距,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往往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因为自己、生活、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基础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每个人不一定都是考试的优等生,况且人的智能的多样性已经被霍华德·加纳德揭示出来并形成全人类的科学共识,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差异的存在。霍华德·加纳德说:“人不仅仅拥有一种智能。”学校和教师应该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应该转化思维角度,发现学困生的特长,并努力发掘培养,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生存发展空间和努力方向,并愉快地成长。
五、树立成功观点,放眼终身发展
如果学校不仅仅重视和强调学习成绩,而是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着眼,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学困生转化为特长生就成为一种可能。这是布卢姆的教育功能观(新学生观、新人才观)指导美国教育成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应明白,书本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多元智能中的一种智能的开发,人的成功需要它,但不仅仅只需要它。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需要多维开发,终身开发。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观点,放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而优”者有发展的前景,同时也为“学而不优”者铺设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