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寓言中看主旨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tiger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逍遥游》的主旨是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只有忘却物我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在这一主旨的表现上,作者通过运用大鹏、蜩、学鸠、斥鷃、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宋荣子、列子等寓言故事,把主旨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将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盎然多趣,生动可感。
  庄子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首先从反面入手来谈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他通过奇特的想象构想出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大鹏背与翼大而有力,“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如此奇雄壮阔,似乎十分逍遥,但是“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类比,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像一艘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原因是水浅不够负重。同样,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就没有负载巨大翅膀的力量。这个寓言形象说明了强大如大鹏者仍需凭借外力,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大如大鹏尚不能逍遥,小如蜩与学鸠,仅仅在地面与小树之间短距离地飞上飞下,却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大鹏高飞远行的壮举,这表现出蜩与学鸠的可笑和认识的局限性。庄子再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作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大鹏还是蜩、学鸠,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大鹏、蜩、学鸠的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也不一样。蜩和学鸠嘲笑大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大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有所待”。之后自然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这两个寓言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但又有小大之辨。庄子进一步用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来说明“小年”与“大年”的不同。接着引“汤之问棘”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这里实际上强调的还是认识上的深浅区别。
  人们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在空间上,蜩、学鸠、斥鷃这些只是小智,只可以“枪榆枋”“翱翔蓬蒿之间”,算不上“逍遥”;大鹏高飞万里,但需凭借风力,仍然难达“逍遥”之境。在时间上,“不知晦朔”“不知春秋”的朝菌、蟪蛄算不上“逍遥”;寿命久长的冥灵、大椿,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也难达“逍遥”之境。
  下面则由自然说到人,不仅那些于一乡一国有所作为的凡夫俗子算不上“逍遥”;不汲汲名利场的宋荣子嘲笑前面四种人,显得其修养不够,也没达到荣辱皆无的极致;得神仙之道的列子还需要御风前进,这两人也算不上“逍遥”。
  由此,作者顺理成章地点出真正的逍遥游:不需要依赖什么,不追求功业和名利,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得,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阅读寓言,不仅要感受寓言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形象感悟寓言所寄托的道理。
  熟读故事内容
  寓言是一种借助故事来讲述道理的文学体裁。其主题思想多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但作者往往会把深刻的哲理蕴涵在短小的故事中。阅读寓言首先要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例如,要读懂《逍遥游》,必须要非常清楚大鹏、蜩、学鸠、斥鷃等寓言故事的内容。
  明确谈论话题
  有些寓言会直接在结尾处点明寓意,如《伊索寓言》;有些寓言不直接点明,但结尾部分会另有一段话或几句话对故事的情节或结局进行评论,如庄子的《庖丁解牛》;有些寓言的寓意完全蕴涵在故事之中,寓意和故事情节密不可分,通过故事的表达,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寓意自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思而得之,如庄子的《逍遥游》。后两类寓言就需要我们去抓住话题,如《庖丁解牛》结尾文惠君所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就告诉我们这个寓言的中心话题是养生。《逍遥游》结尾则点明了主要内容是讲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可知这个寓言的中心话题是借“有所待”谈“无所待”的。
  分析形象特点
  寓言主人公可是人,也可是拟人化的物。寓言通常由人(物)语言和活动组成,因此,读懂寓言必须要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其次,作者在这些形象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自己的感情倾向,因此,读懂寓言必须善于发现作者对形象的褒贬。《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是通过外形和动作来描写的,蜩、学鸠、斥鷃的形象是通过语言来展现的。大鹏的形象在与蜩、学鸠、斥鷃的对比中反复出现,两处都写出了大鹏的巨大不凡,然而却遭到了蜩、学鸠、斥鷃的嘲笑。通过蜩、学鸠、斥鷃的语言可以看出它们自认为自己很逍遥,同样都是飞翔,大鹏要借助风才能飞到南海去。在这里,作者对蜩、学鸠、斥鷃进行了驳斥。由此可见,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受制于外物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大和小的区别。同样,宋荣子和列子虽然达到很高的境界,但还是“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
  抓住写作手法
  寓言中最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逍遥游》使用夸张的手法写鲲鹏之大,如“不知其几千里也”等;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五百岁、八千岁。用杯水可以承载芥草,芥能成舟,而杯却搁浅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解说了水浅难以承载大舟的客观事实。同时,以水喻风,以杯水无法承载大舟类比大鹏南飞需要有巨风承载。文中多次使用对比,如蜩、学鸠与鲲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在对比中使说理更充分有力,使主旨“逍遥游”更加彰显。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请分析该寓言的寓意,并谈谈你获得的启发。
  参考答案
  寓意:世界上没有什么有用和无用之别,只是实际的需要不同而已。
  启发:有的东西看似有用,实则无用;有的东西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对终日为名利奔走的世俗之人来说,文学哲学确实没用,但文学哲学探讨人生,教会我们如何过幸福的生活,其用不可谓不大。金钱的用处似乎很大,什么都可以买,甚至“有钱可使鬼推磨”,但金钱买不来的东西更多,比如爱,比如幸福,等等。
其他文献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紧迫课题,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近年来,肇庆市端州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落实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发现能力,因此,文本阅读应当成为学生对文本内容及思想产生自己独特理解的个性阅读。  一、探究文本,引导学生乐于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意向,尽可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让他们在其个性阅读中乐于发现,享受学习。  1.激发兴趣,诱导学生关注未知。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发地去发现、去思考,继而形成属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