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钻探得出南极冰川40Ma的历史

来源 :海洋地质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12月一1988年2月完成的ODP119航次,在南印度洋的克尔格伦海岭钻探了6个孔,在东南极大陆架埃默里冰架口的普里兹湾钻探5个孔。这里报道的普里兹湾钻孔,从内陆架到大陆坡形成一个断面,记录到可能为晚古生代到始新世河流相的大陆沉积进积层序,继之以几百米早渐新世(可能为中始新世)到第四纪以冰川为主的沉积物。这样可使已知的南极大规模冰川作用的开始追溯到36-40Ma前。沉积物记录表明,此时十分发育的东南极冰盖达到普里兹湾海岸,并且比现在的冰盖更为扩展。其后的冰川历史是复杂的,外陆架内大部分沉积
其他文献
海岸线的变化速率是最现实的一种地质作用和地貌形成过程,海岸也是变化的最快的一种地质体。除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外,海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也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意义。文献中有很多资料是关于这些作用的速率,现择其最重要的加以讨论。所有的问题可划分为两部分:1)海岸陡崖的侵蚀速率;2)未固结的海岸沉积物的侵蚀和运移速率.
期刊
EG&G海洋仪器公司推出了一种起名为Magscan的海底扫描仪,该仪器首次把旁侧声纳与质子磁力仪组合在一起。这一设备能够同时获得高分辨率的旁侧声纳图象和磁力仪数据,从而有利于寻找和识别海底和海底之下的目标。磁力仪和旁侧声纳的数据可以同时显示在一张表上从而便于比较和分析。
期刊
1990年10月25日,参加国家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船从广州起航,开始了人类征服自然、和平利用南极的又一次壮举.为了配合这次行动,广州海洋局特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郭琨主任,在南岗基地举办了南极科学考察报告会,参加这次科考的全体队员和有关科技人员100多人出席了会议。
期刊
据CIROS-1孔(麦克默多海峡)和ODP 739孔(普里兹湾)中的沉积物,新生代冰川作用最古老的物质记录是早渐新世.CIROS-1孔和邻近的MSSTS-1孔记录着在早、晚渐新世之间有一次冰川增强作用以及主要的海平面下降和一个比已有的旋回曲线图频率更高的冰川-海平面升降标志。
期刊
印度已经派遣了一支探险队,乘坐出租考察船前往南极威德尔海海岸建立一个新的、永久性基地。该地区,众所周知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印度探险队于1989年12月4日出现。这支队伍由印度地质调查所的B.K.Raina博士负责,共由5名科学家和16名军人组成。这是自从1982年以来,印度的第9次南极考察.1982年印度海洋发展部(DOD)曾在70°S和12°E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基地,命名为"达喀森·刚果底极地站"
期刊
继中太平洋、东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等矿产地质调查之后,今年下半年,"海洋四号"调查船将首航南极,对其及南太平洋海域进行地质科学考察,此行的主要任务是:1.对南太平洋海盆西北部海底多金属结核进行调查。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争取在新领域有重大突破,发现富矿区。2.对别林斯高晋海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进行油气地质、海洋地质概查。其目的是了解该区域的构造特征、沉积厚度、沉积物分布、推断沉积时代、地质历
期刊
来自北冰洋周围的8个国家,即加拿大、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美国和苏联的科学院,已于1990年8月在加拿大的雷索卢特组成一个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这个委员会将在北极地区合作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诸如气候变化等自然科学,但也支持地区性的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研究。
期刊
1991年6月13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光宇应邀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南极考察活动"报告,他语言风趣地介绍了去年10月25日至今年5月3日,我国海洋地质科学工作者乘"海洋四号"考察船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经历和取得的初步的科学成果和新的认识,全面介绍了南极的地理、地貌和环境,
期刊
影响地貌形成的诸多过程可以归结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在大洋区,外力过程只起从属作用,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内力作用中的火山活动。它在大洋形成的整个历史时期极为活跃。洋底正地貌构造的多样性反映出地貌形成因素的多样性。
期刊
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带第四纪气候更好的认识为预测自然界的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北极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包括一些最活跃的全球海洋-大气系统的动力边界条件:如海冰的范围及其延续时间,大陆冰盖的地形(面积和高度),林线的位置,季节性雪覆盖的分布及延续时间,冻土,极地和亚极地之间大洋表层水的边界以及大洋深层水的位置。这些参数是如何控制能量交换和气候变化的速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