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前预习”低效而虚假,使得阅读教学中的“预习”逐渐形同虚设。以教师明确的预习要求为前提、以“文本素读”为方式、以充足的课堂时间为保证的“当堂预习”的预习方式有利于创设真实而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当前语文阅读课的主要预习方式。当绝大多数学生具备独立预习的一般能力后再逐渐向“课前预习”过渡,为语文教学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
【关键词】课前预习 ; 当堂预习 ; 文本素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82-0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然而,由于“课前预习”所存在的形式化、应付性、虚假化等不足,“预习”的作用遭到了质疑。
一、低效而虚假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到目前为止仍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甚至是唯一的预习方式,教师们期望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然而这些设想太过理想化。现实是:课前预习的现状低效而虚假,不容乐观。
有些教师对课前预习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的预习仅仅着眼于简单的解决生字词。而有些教师的预习要求又太多、太高:让学生弄清课文大意、重难点后再去读作者的其他文章,比较风格差异等等。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明确、适当的要求,学生便无从下手,预习必将流于形式。
学生学业负担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预习。为了防止被教师责骂,常常应付了事,将参考书的答案抄到书上,做参考书与书本之间的“搬运工”。语文学科重感悟,课前预习会让学生直接被参考书的“阅读感悟”牵着鼻子走,而鲜少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因此,我们提倡当堂预习,让学生独立研读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文本。
二、高效而真实的当堂预习
当堂预习中,陌生化的文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物”,吸引学生将“注意”射向文本。注意力集中,课堂的有效性也就容易得到保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不依赖任何参考书独立解读文本,可以“生成”独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感悟。
(一)明确预习要求,确保注意力集中——当堂预习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预习要求既不能简单局限在生字词,也不能太过繁琐与困难。预习要求必须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文本重难点的解决。例如,在学习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如果本节课的目标与重点是环境描写,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预习时就应该将文本缩短为其中几段环境描写的片段,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这几段环境描写上。要求学生自由读环境描写的片段,画出不同的景物,以及每个景物的特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对于像《我与地坛》这么长的课文,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重新加工,既节省了课前大量的预习时间,也使得学生在教师明确的预习要求指导下,注意力更为集中。
明确的预习要求是当堂预习发挥作用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它,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无所适从,从而白白浪费大量的课堂宝贵时间。
(二)教师加强监督,文本必须“素读”——当堂预习的方式
在教师明确的要求指导下的当堂预习能够创设出高效的课堂,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偷偷地将参考书放在桌上,预习的时候不时瞄几眼,这样的课堂必然是虚假的高效。为了保证当堂预习的真实性,教师还必须“没收”学生的参考书,严格监督,提倡以“文本素读”为方式的当堂预习。
此处笔者所提倡的“文本素读”主要是指在不依赖任何参考书的基础上走进课前“零接触”的文本。通过“文本素读”初次接触文本,有利于学生独立解读文本能力的提升,而这一能力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四川省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2003年到河南省郑州市铁路二中讲学期间上了一节“突然袭击”的公开课,学生课前并没有接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李老师带领学生当堂预习。经过一堂课的“素读”,学生“读出了自己”“读出了问题”,对《冬天》的解读独到而深刻,效果非常好。
除了提倡学生的“文本素读”外,自觉性相对学生较高的教师在课前开展的文本研读也应该是“素读”。教师抛开教参,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得出属于教师自己的阅读感悟,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阅读体验。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必须依赖于教师的严格监督,但很快他们就会在教师赞扬的话语中感受到“文本素读”下个人阅读感悟的珍贵性,而日趋自觉与主动。
(三)预留预习时间,教师勿“闯入”——当堂预习的保证
有时当堂预习的要求很明确,学生的“参考书”也被没收了,学生本想安安静静地深入研读文本。怎知,一篇课文还没读完,教师一会提醒学生要注意人物肖像描写,一会又向学生简介作者,不断“闯入”,打扰了学生的当堂预习,学生的阅读“灵感”也可能因此而被打断。
一般一篇精读课文我们都需要讲两到三个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时间预习,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对文本有所感悟,有话可说。刚开始进行当堂预习,学生需要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难度也会大一点。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文本深浅,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从而保证预习的效果,最终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既然选择了当堂预习,教师就要学会安静地等待,等待属于学生的真实的“精彩”。我们要相信:这些预留给学生的时间,绝对不是浪费,学生必定会“生成”更多教师“无法预设的美丽”。
当堂预习只有以明确的要求为基础、“文本素读”为方式、充足的时间为保证,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创设出高效而真实的阅读课堂。当经过一段时间卓有成效的“当堂预习”训练后再慢慢向“课前预习”过渡,逐渐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鎮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黄辛隐,范庭卫主编.心理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华.那些被“臆断”的教学时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2)
【关键词】课前预习 ; 当堂预习 ; 文本素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82-0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然而,由于“课前预习”所存在的形式化、应付性、虚假化等不足,“预习”的作用遭到了质疑。
一、低效而虚假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到目前为止仍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甚至是唯一的预习方式,教师们期望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然而这些设想太过理想化。现实是:课前预习的现状低效而虚假,不容乐观。
有些教师对课前预习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的预习仅仅着眼于简单的解决生字词。而有些教师的预习要求又太多、太高:让学生弄清课文大意、重难点后再去读作者的其他文章,比较风格差异等等。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明确、适当的要求,学生便无从下手,预习必将流于形式。
学生学业负担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预习。为了防止被教师责骂,常常应付了事,将参考书的答案抄到书上,做参考书与书本之间的“搬运工”。语文学科重感悟,课前预习会让学生直接被参考书的“阅读感悟”牵着鼻子走,而鲜少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因此,我们提倡当堂预习,让学生独立研读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文本。
二、高效而真实的当堂预习
当堂预习中,陌生化的文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物”,吸引学生将“注意”射向文本。注意力集中,课堂的有效性也就容易得到保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不依赖任何参考书独立解读文本,可以“生成”独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感悟。
(一)明确预习要求,确保注意力集中——当堂预习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预习要求既不能简单局限在生字词,也不能太过繁琐与困难。预习要求必须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文本重难点的解决。例如,在学习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如果本节课的目标与重点是环境描写,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预习时就应该将文本缩短为其中几段环境描写的片段,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这几段环境描写上。要求学生自由读环境描写的片段,画出不同的景物,以及每个景物的特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对于像《我与地坛》这么长的课文,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重新加工,既节省了课前大量的预习时间,也使得学生在教师明确的预习要求指导下,注意力更为集中。
明确的预习要求是当堂预习发挥作用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它,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无所适从,从而白白浪费大量的课堂宝贵时间。
(二)教师加强监督,文本必须“素读”——当堂预习的方式
在教师明确的要求指导下的当堂预习能够创设出高效的课堂,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偷偷地将参考书放在桌上,预习的时候不时瞄几眼,这样的课堂必然是虚假的高效。为了保证当堂预习的真实性,教师还必须“没收”学生的参考书,严格监督,提倡以“文本素读”为方式的当堂预习。
此处笔者所提倡的“文本素读”主要是指在不依赖任何参考书的基础上走进课前“零接触”的文本。通过“文本素读”初次接触文本,有利于学生独立解读文本能力的提升,而这一能力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四川省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2003年到河南省郑州市铁路二中讲学期间上了一节“突然袭击”的公开课,学生课前并没有接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李老师带领学生当堂预习。经过一堂课的“素读”,学生“读出了自己”“读出了问题”,对《冬天》的解读独到而深刻,效果非常好。
除了提倡学生的“文本素读”外,自觉性相对学生较高的教师在课前开展的文本研读也应该是“素读”。教师抛开教参,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得出属于教师自己的阅读感悟,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阅读体验。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必须依赖于教师的严格监督,但很快他们就会在教师赞扬的话语中感受到“文本素读”下个人阅读感悟的珍贵性,而日趋自觉与主动。
(三)预留预习时间,教师勿“闯入”——当堂预习的保证
有时当堂预习的要求很明确,学生的“参考书”也被没收了,学生本想安安静静地深入研读文本。怎知,一篇课文还没读完,教师一会提醒学生要注意人物肖像描写,一会又向学生简介作者,不断“闯入”,打扰了学生的当堂预习,学生的阅读“灵感”也可能因此而被打断。
一般一篇精读课文我们都需要讲两到三个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时间预习,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对文本有所感悟,有话可说。刚开始进行当堂预习,学生需要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难度也会大一点。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文本深浅,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从而保证预习的效果,最终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既然选择了当堂预习,教师就要学会安静地等待,等待属于学生的真实的“精彩”。我们要相信:这些预留给学生的时间,绝对不是浪费,学生必定会“生成”更多教师“无法预设的美丽”。
当堂预习只有以明确的要求为基础、“文本素读”为方式、充足的时间为保证,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创设出高效而真实的阅读课堂。当经过一段时间卓有成效的“当堂预习”训练后再慢慢向“课前预习”过渡,逐渐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鎮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黄辛隐,范庭卫主编.心理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华.那些被“臆断”的教学时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