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的《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本文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实际,合理渗透思政教育, 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助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 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学 融合策略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中职教育而言,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责任。
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教师要先行,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学前教育培养专业教师,更应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加强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与伦理、科学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心理学》 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初步获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并在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 完成教育任务。这本身就是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完美契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文化自觉,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专业技术和道德品质的双重提升。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融合策略
1.专业与思政的融合,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1)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培养职业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职校生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 往往很盲目,对所选专业缺乏认识。 鉴于此,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介绍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职业兴趣,引领学生遵守规范的职业道德。
(2)在自我意识中加强专业意识教育,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角色,热爱教育事业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前儿童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感幼儿教师角色,增强其职业认同,自我调节摒弃源自于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偏见,自觉的强化和巩固专业与职业意识,准确定位幼儿教师这个角色,从而热爱教育事业。
(3)在情绪情感中增强专业情感,爱岗敬业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面对我国目前幼儿教师普遍工作量大、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职业自我发展上,激发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不是把幼儿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
(4)在性格方面培养职业性格,调适性格
不同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性格。职业性格是人们在长期特定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然而,性格存在可塑性,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应该按照即将从事的幼教事业对幼教工作者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职业环境中磨炼自己,改造甚至重塑自己的性格。
2.理实一体,让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深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积极挖掘所授学科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中的内容不断放大,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和政治认同感。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教育思想诞生背景以及出现的意义等等,然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和案例,来为其讲解《学前心理学》教育内容,比如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幼儿园心理教育视频,这样的教学可以超出课本理论的限制,线上线下,室内室外,让学生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悟,将乏味的理论变成自身的经验,学有所获,悟能即用。
3.显隐结合,道法自然
“隐性”的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通过课程思政来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的改变和品质的提升。在《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将后续岗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遇见的情况积极引入到其中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幼教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结合。显隐结合,贵在自然融入,重在严谨贴切,妙在画龙点睛,道法自然。
4.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各课程在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是一致的, 要和“思政課程”一道,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使其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身为一名未来的幼师,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 身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对于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幼儿的成长发育对于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最终明确自身的岗位价值。
德育作为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环节,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更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渠道。因此,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学前心理学》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通过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稳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最终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新时期优秀幼教工作者。
总之,“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建设和改革必须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 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不仅需要思想引领,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躬身力行。
关键词:课程思政 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学 融合策略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中职教育而言,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责任。
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教师要先行,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学前教育培养专业教师,更应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加强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与伦理、科学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心理学》 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初步获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并在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 完成教育任务。这本身就是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完美契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文化自觉,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专业技术和道德品质的双重提升。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融合策略
1.专业与思政的融合,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1)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培养职业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职校生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 往往很盲目,对所选专业缺乏认识。 鉴于此,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介绍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职业兴趣,引领学生遵守规范的职业道德。
(2)在自我意识中加强专业意识教育,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角色,热爱教育事业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前儿童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感幼儿教师角色,增强其职业认同,自我调节摒弃源自于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偏见,自觉的强化和巩固专业与职业意识,准确定位幼儿教师这个角色,从而热爱教育事业。
(3)在情绪情感中增强专业情感,爱岗敬业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面对我国目前幼儿教师普遍工作量大、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职业自我发展上,激发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不是把幼儿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
(4)在性格方面培养职业性格,调适性格
不同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性格。职业性格是人们在长期特定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然而,性格存在可塑性,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应该按照即将从事的幼教事业对幼教工作者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职业环境中磨炼自己,改造甚至重塑自己的性格。
2.理实一体,让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深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积极挖掘所授学科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中的内容不断放大,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和政治认同感。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教育思想诞生背景以及出现的意义等等,然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和案例,来为其讲解《学前心理学》教育内容,比如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幼儿园心理教育视频,这样的教学可以超出课本理论的限制,线上线下,室内室外,让学生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悟,将乏味的理论变成自身的经验,学有所获,悟能即用。
3.显隐结合,道法自然
“隐性”的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通过课程思政来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的改变和品质的提升。在《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将后续岗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遇见的情况积极引入到其中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幼教中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结合。显隐结合,贵在自然融入,重在严谨贴切,妙在画龙点睛,道法自然。
4.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各课程在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是一致的, 要和“思政課程”一道,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使其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身为一名未来的幼师,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 身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对于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幼儿的成长发育对于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最终明确自身的岗位价值。
德育作为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环节,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更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渠道。因此,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学前心理学》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通过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稳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最终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新时期优秀幼教工作者。
总之,“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建设和改革必须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 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不仅需要思想引领,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躬身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