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理念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t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对社会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为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谐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新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新探索,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本文对和谐社会理念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作用。目前,我国正不断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中国特色”。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成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前进的,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初是由十六届四中全会所颁布的文件中提出来的[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理论,学术界对它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内在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展望,同时结合之前的经验,认为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二)对执政能力的新突破
  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社会主义执政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去面对和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布局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从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三个领域进行发展。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成为了新的元素,与传统的三个领域并列前行,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新模式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对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革新
  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进一步革新与完善,是思想意识的创新,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特色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五)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揭示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独特的规律。学术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观点主要包括关键阶段论、社会转型论、问题依据论、阶段性特争论等。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构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也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二、和谐社会理论指引中国特色发展的新道路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整个发展和改革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进行的适合中国特色发展的战略规划及仿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十二大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再到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并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总体建设布局和目标,最后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结合我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和状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胡锦涛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强调,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转变为以经济、文化、政治和和谐社会为中心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2]。通过将具有更多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论融入到建设战略目标中,对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变化主要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主观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引下对自身进行改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构建是执政党通过对社会长期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是对自身执政理念、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的解读,更是对执政能力与社会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进行合理的总体布局,实现“依法行政、以德行政”的高度统一[3]。
  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方面是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必然要求。虽然目前我国处于并且将在未来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国通过不断努力,制定长期与短期的发展规划,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对指导思想和行为仿真进行不断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建设,正是体现了这一种创新。目前,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非常多,要想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就必须借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及实际构建。社会发展指导理念的变化,及时遵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对社会建设的新探索。另一方面是社会指导思想创新的要求,任何思想的发展与更新都会收到当前社会整体发展状态的影响,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其知道思想的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既然创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创新思想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以及社会指导思想的创新要求,都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成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指导理念。
  (二)社会总体建设布局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传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向以经济、文化、政治和和谐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建设模式转变,通过在现代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可以实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的统一协调发展。从总体发展来看,经济建设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政治建设则主要是为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文化建设则是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谐社会的建设则是对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处理、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公民建设社会的积极性、提供能够满足社会多养护需求的公共服务和待遇等方面,其目的是构建一个真正公正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总体布局的变化,是执政党对社会发展与建设规律深刻认识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党和全国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思路,逐步实现转变。对人的关注,对社会责任及建设的重视,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和谐,这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和谐社会理论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形成,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出不确定大体框架,第二阶段是成熟期。在发展成熟期主要存在四种理念,分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思想以及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思想四种理念[4]。这些理念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同时又集中体现出中国的浓厚文化底蕴和发展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建设理念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和更新,这是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要求相适应的。和谐社会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知道思想之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将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其它各个领域都仅仅围绕物质基础而展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仅发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对现代化建设理念的补充。和谐社会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以及制度的和谐等。而这些目标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发展只因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成熟发展阶段的四大理念,突显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结合当前我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建立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分配制度,从而实现对市场以及政府功能的合理调整。在结构功能调整的过程中,又能够为社会组织及团体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终实现社会组织与社会四大建设理念之间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思想,是为了实现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而提出的一种思想。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指明了道路。党的十六大在对小康社会全面奋斗目标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前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得倒进一步发展,国家更加民主、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在法治型社会构建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现代法治型社会,需要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重新拾起传统儒家思想对“德”的强调以及“人的主体性地位”,调动行政主体的自主性及自觉性,通过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树立道德意识,养成伦理自觉,从而实现“以德治国”的目标,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现实性需求,其在行政主体的执政理念、管理理念以及治国理念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是在国内情况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共产党完成执政历史任务面临新的挑战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社会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以及新特点,必须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努力协调各方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同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意义及其可持续性[J].学习论坛,2014(09):5-8.
  [2]吴敏先,陈前.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J].社会科学战线,2009(02):223-225.
  [3]李贺林.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社会科学,2006(S1):26-30.
  [4]刘民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2):66-69.
  作者简介
  杨锡荣(1970.2)广西兴安县人,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研究。
其他文献
对我国石油企业而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原则及基本理念的根本转变,更是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型”管理模式转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1996~1999年,我们应用静脉动脉化方法治疗2例多节段阻塞性脉管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rn  例1:男,58岁。因左小腿、左足疼痛6个月,加重3天入院。查体:左足4、5趾颜色黑暗,1~3趾
Abstract:A normal and healthy rural financial system for the rural economy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safeguarding . Despite years of reform of rural finance system has m
我科应用替硝唑药膜治疗牙周病患者11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rn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59例,女51例;平均年龄47岁。其中牙周炎53例,牙周脓肿37例,第三磨牙冠周炎20例。将替硝唑0.5
患者女 ,6 0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 2年余 ,加重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 1天入院。头痛发作前无视觉先兆 ,多在夜间发作 ,始于全头痛 ,数分钟后集中于左额颞区 ,疼痛呈冰袋样 ,爆
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迎接两会召开之际,我们会聚天津,召开全国铁矿勘查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铁矿找矿成果,分析铁矿资源潜力,研讨铁矿勘查战略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眼光充分认识创先争优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党建理论研究水平。运用创先争优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创先争优实践。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患儿男,4岁,体重17kg。因甲状舌管囊肿入院,拟在全麻下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术前禁食6小时,肌注阿托品0.3mg、鲁米那钠0.03g;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85mg,为保持呼吸道通畅,用肩垫垫
患者男 ,13岁。因腹痛加重、黑便 3天入院。患者于 8岁时出现饥饿性上腹痛 ,伴烧心、反酸、嗳气 ,在外院行胃肠钡透 (GI)见十二指肠前壁有一直径 10 m m龛影 ,即按溃疡病用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