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信仰特點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c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國各大寺廟幾乎都有觀音殿抑或供養一尊觀音像,而觀音菩薩也是婦孺皆知,可見其在中國影響之深,信衆之多。然就信仰而言,民間信仰是實踐的層次,注重於“事”;佛教信仰則是“理”,對於修行之人,這些都是在對理的體悟後進入實踐。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在事與理區別之上有共許之處。
  關鍵詞:觀音菩薩信仰佛教
  作者簡介:馮英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在讀碩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5-0-02
  一.觀音信仰的流傳
  “觀音”是作爲菩薩在佛典中出現的,佛教東傳入中原,後又經此至日本、朝鮮等地;南傳至斯裡蘭卡,整個亞洲包裹在濃濃的佛教文化之下,而觀音菩薩的影響尤爲突出。在越南地區被稱作“世自在王(Loke?vara)”,緬甸則稱“護世主(Lokanātha)”,在斯裡蘭卡被稱作“救護之神”;每個地區稱名不同,所呈現方式也有差別,以中國文化爲核心的漢文化圈,是將觀音菩薩視爲救苦救難普渡衆生的大菩薩且多以“慈悲”的女身形象,而在印度本土以及斯裡蘭卡、藏地,多與王權相關。就漢譯佛典來講,“觀音菩薩”有多種譯文,主要可以分爲兩個系統,即“音聲”系及“自在”系。從吳謙所譯“觀音”,西晉竺叔蘭“現音聲”[1],竺法護譯“光世音”[2],聶道真居士所譯“觀世音”[3]到元魏菩提留支及般若流支[4]等所譯“觀世自在”,唐玄奘所譯“觀自在”,此兩個階段,前期以“音聲”爲中心,後期則轉爲“自在”。溯其淵源,不可避過梵文原本,Avalokite?vara—bodhisattvah前一個詞按梵文語法分析應是陽性、單數、體格,可分解爲“ava”、“lokita”、“?vara”,其中“ava”爲從上向下看之意,“lokita”是“lokah·”的現在分詞形式,意爲世間,“?vara”有音、聲之意,由此可譯爲觀世間的音聲,即先輩們所譯“觀世音”、“現音聲”等;後一個詞是大家熟知的菩薩之意,其音譯爲“菩提薩埵”,其也爲陽性、單數、體格之詞,亦可分爲“bodhi”和“sattvah”兩部分,“bodhi”可以是陽性的bodhah也可是陰性的bodhih,皆譯爲“覺,菩提”,“sattva”是陽性詞,譯爲“有情、衆生”,整個詞可譯爲“覺有情”或“覺衆生”,正因如此才稱之爲菩薩,發菩提心,使諸衆生正覺。對於“觀世音”是因避唐太宗之諱而作“觀音”的說法,有不妥之處,“觀音”在唐之前的漢譯佛典中就已經出現《佛說普曜經》西晉竺法護,尤爲人所熟知的是鳩摩羅什所譯《法華經·普門品》中偈頌部分“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此偈頌被疑爲從闍那崛多翻譯的《添品妙法華經》中增入羅什法師所譯之本,然偈頌如同律詩絕句要押韻,梵詩也有韻律,與五言偈相對應的是隨誦律,四行爲一節,每行八個音節,因而此處講爲押韻整體協調更爲妥帖。《注維摩詰經》中,“什曰:世由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自在’也”;至唐玄奘法師譯爲“觀自在”,玄奘法師弟子窺基,“觀自在菩薩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爲先,成十自在……但言‘觀音’,詞、義具失”。[5]窺基有言如此,但最早對《法華經》作註的竺道生,“觀世音者,以無理不通,無不劑爲懷”[6];三論宗吉藏師造《法華義疏》時,尤爲強調法雲之註,從身語意之關係解釋,意以思心所爲主,身以造作爲主,主要是自作而不能化他,故以“口”立。其言“所言觀世意者,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境智合題名觀世音也。”兩種譯法都是有理有據,皆是可取的。對於爲何選擇不同,當是梵本有所不同,Avalokitesvara,是另一種寫法,而詞同之前譯爲“觀世間的音聲”詞相同,也可分解爲“ava”、“lokite”及“svara”,前兩個詞區別不大,“lokite”的詞根爲“lok”,爲看,照見的意思,關鍵不同在於“svara”,從齒音到齶音的轉變,使得詞義變化,譯爲自在的、自由的,整個詞就爲“清楚地照見”,即“觀自在”。米洛羅夫在研究日本大穀大學探險隊獲自新疆的三種《法華經》梵文寫本殘卷,指出,“寫本的這項發現特別重要,因爲在聖彼得堡收藏的彼得羅夫斯基寫本(喀什本梵文寫卷)中,菩薩的名字是常見的Avalokita?vara。至此,菩薩名號在印度原典和漢譯傳統之間缺漏的環節似乎被發現了,毋庸置疑Avalokitasvara是原型,後來由Avalokita?vara所取代”[7],此推論,不乏有可取之處,由此日本學者後藤大用推論,從西域傳來的佛典多“Avalokitasvara”,而從印度本土而來則爲“Avalokita?vara”。可見漢譯名號的不同蓋是原本的不同,然從義理角度而言,二者皆可。
  作爲宗教,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根據一定的步驟修持某種法門,從佛教傳入到觀音信仰的繁盛有好長一段時間,幾乎又與彌陀信仰同時而發,作爲西方三聖之一的觀音菩薩地位漸漸凸顯,成爲獨立於彌陀信仰的一種修持法門。自東晉慧遠發起唸佛而修,到南北朝曇鸞以持名佛號爲主,再者隋天臺宗智者大師提出四種三昧行儀說,唐玄奘譯《心經》且奉爲般若學之精髓,觀音信仰在教界與信衆中地位日益增重,乃至在民間信仰中也有一席之地。
  二.稱名唸佛與聞聲救苦
  多數人修持觀音法門是和彌陀法門相關的,在淨土經典《觀無量壽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皆有觀音身影,觀音是阿彌陀佛的侍者,《普賢行願品》以普賢十願[8]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一剎那中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9]。除此,很多人以《普門品》爲主而修,此品乃是《法華經》中第二十四品《觀世音普門品》,據《法華經傳記》載,“梁時沮渠蒙遜國王……自轉抽撩觀音一品。為於別卷。從彼時來。迄於今時傳來矣。”[10]自此《普門品》在蒙遜親身受益後,以單行本流傳於世。雖然兩部經之中觀音扮演角色不同,但其根本無異。   往生西方極樂,得觀音勢至接引需修彌陀法門,即稱名唸佛,提到“稱名唸佛”不由想到《普門品》中觀音“聞聲救難”,二者皆是持名佛號或菩薩名號,前者在臨終之時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後者在現世中的得救。對於淨土法門之“稱名唸佛”,名指西方淨土主者“阿彌陀佛”之名號,“唸”在最初並非口頭的一種形式,而是同觀想結合。被奉爲淨土初祖的東晉慧遠,其唸佛是有別於其後時期的口頭唸佛,唸佛法門可分爲四種,稱名唸佛、觀相唸佛、唯心唸佛、實相唸佛,稱名唸佛最容易理解,即通過稱佛之名號,感召佛希求加被,這不僅僅是彌陀淨土法門獨有,修持法門不一則執持名號不同,印順法師言,“在初期大乘法中,稱名唸佛是可深可淺的。淺的是散心念,深的是定心”[11]由此法,求生西方極樂之人多以《阿彌陀經》中之教,“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12],也就是後來的執持名號,當今修淨土之人以此爲本。觀想:
  “如觀自身實相,觀佛亦然”(《文殊般若經》)
  “唸阿彌陀佛,專唸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慾來生者,當唸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十生毗婆沙論》)
  “作是唸:佛從何所來?我爲到何所……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唸,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般舟三昧經》)
  印順法師言,“般舟三昧的本質,是依假想觀而成三昧,屬於‘定’法,但依此深化而又淺化起來。”[13]一切是心的造作,唯心見佛,“唸”是由意發起,再觀想佛,後於定中見佛,這就與般若空觀相應了,佛沒有從他方淨土中來,自己也沒有從此方世界離,“隨自己所唸的,那一方那一佛,就在定心中見到了,所以只是以心見心,並沒有見到心外的佛”[14],這是唯心唸佛;實相唸佛,《菩薩唸佛三昧經》“正唸諸法真實之相是爲唸佛”[15],諸法真實之相,按印順法之說,“無憶唸的唸佛,是直就佛的五陰、色身、功德、緣起,而直觀實相的”[16],稱名、觀相、唯心、實相是唸佛的次第,由音聲而起進入假相觀,明白唯心所現最後是般若空性。因此,慧遠法師時期的唸佛應是自力往生,以後僅停留於“稱名”,是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願力往生。持佛名號可得加被,如此也可持菩薩之名號,《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以何種緣由名爲觀世音,世尊答,“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17],觀世音菩薩並以實權方便通過化現各種身度衆生。如同唸佛法門,從稱名到觀相再者唯心最後實相,“聞聲救難”亦是從音聲開始,通過感召觀音,求得脫離災難;後修持之人通過抄經造像積福,實則是觀相的物化再由此了知諸法唯心造,那菩薩也是唯心所現,外相不實,內心相又由分別所致,實爲虛妄之相,即佛家所言“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認爲我人衆生壽者以及法都是假有的,如實是觀照,了知心所造,最後進入實相,“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非實有,依假名而立,修持之人明白此處,可知稱觀音之名,希求菩薩慈悲哀愍,得以脫離苦難,這是菩薩度之,他力所至;實相唸則爲知道諸法皆空,無實有,如經中講“不在內不在外”,觀照諸法非實,不在執著中求取,吉藏法師釋《法華經》亦有,“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稱爲真諦,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即是非俗非真中道第一義諦,故此一音聲具足三諦”[18],明白諸法空有實相,此爲依自力脫苦解難。
  注釋:
  [1]《放光般若經》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08 No.0221.
  [2]《正法華經》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09No.0263.
  [3]《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14 No.0463.
  [4]《得無垢女經》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12 No.0339.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轉引自于君方著《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第51頁上海:商務印書館 2012年.
  [6]竺道生《妙法蓮華經疏》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 X27 No.0339.
  [7]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第52頁.
  [8]《普賢行願品》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衆生,十者普皆迴向.
  [9]《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10No.0293.
  [10]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5No.0020.
  [11]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 中華書局 2011年.
  [12]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12No.0366.
  [13]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展開》第727頁 中華書局 2011年.
  [14]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展開》第721頁 中華書局 2011年.
  [15]參看電子佛典2014版T13 No.0414 卷五.
  [16]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展開》第740頁 中華書局 2011年.
  [17]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10 No.0293.
  [18]參看CBETA電子佛典2014版T34 No.1721.
其他文献
姜堰市位于长江下游苏中平原,系典型的人多地少,后备资源制约型地区,且养殖业发达,粮经饲菜(肥)供求矛盾日趋突出。90年代以来,该市针对稻麦长期连作,有机肥锐减,农田生态恶化以及口粮基
“猪司令”名叫孙永良,是驻豫某师侦察三连一级士官。一年来,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痴迷于“爬格子”,成为小有名气的业余报道员。1997年12月底,孙永良带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带着全套的
钾、硼、锌肥对油菜的增产效果张国强何华李宗堂(湖北省枣阳市土肥站441200)华杂3号是一个“双低”优质油菜品种,通过合理施肥来提高产量是夺取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枣
1988年度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工作会议,1988年12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方毅同志做了书面发言,国务委员邹家华同志在会上发表
北宋词人晏几道在长调慢词得到长足发展、大行其道时,依然选择用小令传达缠绵幽隐的情感,在他的恋情词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境:与意中人分别之后,常常回想起与对方第一次见
期刊
本文在对河源市灯塔盆地的旱坡地进行春玉米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玉米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旱坡地春植玉米的适宜品种、播种期和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广东省充分利用
从前秦到两汉,人们认为大自然山水是神祇的化身,是道德教化的象征;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只是作家认识的客观对象;唐代山水有了生命,成了作家情思所寄的载体.宋代作家借山水来表达
近年来,由于开采深度的增加(平均达450m),苏联主要煤田的开采地质条件较差:矿井瓦斯涌出量、煤和瓦斯突出的危险煤层数及冲击地压均有增加;巷道空气温度增高,排水管路静压增
在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研究了6个甘蔗品种幼苗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条件下,抗旱品种表现为叶片较窄,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上下表皮刚毛较多;抗旱品种在复水条件下比正
对目前试验试种的代表性大穗小麦品系部分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穗小麦的根系吸收能力高于一般小麦品种,根系活力比对照品种提高23.93%-28.09%,根干重增加7.1%。(2)大穗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