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成性资源;高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越发民主和谐,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智慧生成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带有很大的跳跃性,常常打破常规,提出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难以预料的“节外生枝”时,很多教师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很牵强的给予解释;或用“课后研究”作搪塞;更有甚者使用教师的权威粗暴打断、不予理睬。以至于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课程资源悄悄流失,失去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绝好机会,同时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那么如何巧妙的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更加高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充分预测,心中有数
课堂上,当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生成资源时,我们有的老师常常有些措手不及。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开辟一栏专门记录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这预设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如教学五数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数学书上是通过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然后平移,转化成长方形。如图:
但也有个别学生会用这样的方法:
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如果我们教师课前自己就能预测到这些情况,或者对方法的本质了然于胸,以便课堂上有效的利用这些差异性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二、鼓励质疑,促进探究
新教材中有大量鲜活有趣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每一个情境都有极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每一个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提问。并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资源,追溯思维的起因并加工提炼,纳入课堂,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如《乘加、乘减应用题》,笔者在执教时,用课件创设了一幅有趣的情境:夏天到了,勤劳的猴妈妈带着调皮的小猴子去摘桃。看图,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提出了:猴妈妈摘了几个?猴妈妈和小猴子一共摘了几个?猴妈妈比小猴子多摘了几个猴妈妈摘的桃子是小猴子摘的几倍?小猴子再摘几个就和妈妈一样多?等等一系列生成性问题,大大扩充、丰富了原来的问题。顺着学生的那种探究兴趣,让这种势头成为学生钻研的助推剂。让学生独立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加深学生对问题思考与体验。
三、将错就错,诱发思考
当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就将错就错,引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的自身矛盾冲突。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说理、画图、书写等手段,暴露自己的思想。
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有这样一道题:一艘潜水艇所处的位置是海拔-10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40米,鲨鱼所处的位置是海拔( )米。一个学生写成(+40米),其他人也都附和着,我不动声色,请另一位学生重复了一遍。这时,有人叫了起来:“不对啊!鲨鱼怎么会在天上飞!”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在激烈的讨论后,大家终于明白了题中“鲨鱼在潜水艇上方40米”并非是以海平面为参照,而是以海拔-100米的潜水艇为参照,因此,鲨鱼只是比潜水艇高了40米,即-60米。这样学生在议错、认错中进一步理解知识,课堂展现了它真实而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而兴趣盎然。
教师紧紧抓住“错误”资源,进行深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让学生在辨析中查找错误的原因,在辨析中自我否定、自我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深刻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探究中成长。
四、灵活重组,走向深处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学生是一个个差异化的主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序,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重组动态生成的资源,随时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情况,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反映他们自身经验和知识结构的生动的问题,来引领课堂走向更深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课堂上多姿多彩的生成,我们如果能心中有数,因势利导,那我们将会最大限度的发掘出课堂深处所蕴藏着的巨大的课程资源,将课堂引向更深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成性资源;高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越发民主和谐,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智慧生成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带有很大的跳跃性,常常打破常规,提出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难以预料的“节外生枝”时,很多教师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很牵强的给予解释;或用“课后研究”作搪塞;更有甚者使用教师的权威粗暴打断、不予理睬。以至于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课程资源悄悄流失,失去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绝好机会,同时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那么如何巧妙的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更加高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充分预测,心中有数
课堂上,当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生成资源时,我们有的老师常常有些措手不及。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开辟一栏专门记录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这预设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如教学五数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数学书上是通过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然后平移,转化成长方形。如图:
但也有个别学生会用这样的方法:
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如果我们教师课前自己就能预测到这些情况,或者对方法的本质了然于胸,以便课堂上有效的利用这些差异性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二、鼓励质疑,促进探究
新教材中有大量鲜活有趣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每一个情境都有极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每一个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提问。并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资源,追溯思维的起因并加工提炼,纳入课堂,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如《乘加、乘减应用题》,笔者在执教时,用课件创设了一幅有趣的情境:夏天到了,勤劳的猴妈妈带着调皮的小猴子去摘桃。看图,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提出了:猴妈妈摘了几个?猴妈妈和小猴子一共摘了几个?猴妈妈比小猴子多摘了几个猴妈妈摘的桃子是小猴子摘的几倍?小猴子再摘几个就和妈妈一样多?等等一系列生成性问题,大大扩充、丰富了原来的问题。顺着学生的那种探究兴趣,让这种势头成为学生钻研的助推剂。让学生独立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加深学生对问题思考与体验。
三、将错就错,诱发思考
当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就将错就错,引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的自身矛盾冲突。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说理、画图、书写等手段,暴露自己的思想。
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有这样一道题:一艘潜水艇所处的位置是海拔-10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40米,鲨鱼所处的位置是海拔( )米。一个学生写成(+40米),其他人也都附和着,我不动声色,请另一位学生重复了一遍。这时,有人叫了起来:“不对啊!鲨鱼怎么会在天上飞!”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在激烈的讨论后,大家终于明白了题中“鲨鱼在潜水艇上方40米”并非是以海平面为参照,而是以海拔-100米的潜水艇为参照,因此,鲨鱼只是比潜水艇高了40米,即-60米。这样学生在议错、认错中进一步理解知识,课堂展现了它真实而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而兴趣盎然。
教师紧紧抓住“错误”资源,进行深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让学生在辨析中查找错误的原因,在辨析中自我否定、自我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深刻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探究中成长。
四、灵活重组,走向深处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学生是一个个差异化的主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序,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重组动态生成的资源,随时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情况,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反映他们自身经验和知识结构的生动的问题,来引领课堂走向更深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课堂上多姿多彩的生成,我们如果能心中有数,因势利导,那我们将会最大限度的发掘出课堂深处所蕴藏着的巨大的课程资源,将课堂引向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