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的讲解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地教,十分卖力,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其实关键不在于学生,而是老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成就事业的肥田沃土,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导语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秀的教师很善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而在教学中的第一堂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语课,就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讲课讲得“有味”,学科内容“有意思”,就会激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强烈欲望,这对该学科以后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假期里的所见所闻、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嫦娥三号”有望在2013年前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并落月,落月点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广寒宫”。这意味着什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如何?新一任国家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意义何在?国际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就会产生了解时事的想法,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原来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不单单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2.结合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灵魂,也是政治课的焦点。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开展课堂讲座以求达成共识。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开展课堂讲座以求达成共识。在学习《明确社会责任》时,以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为突破口,让学生开展“我为办好奥运会和世博会做些什么”的演讲,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时代脉搏,把政治课的知识和关心国家大事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认为这门课程就永久地吸引住了学生。这只是开头。要想使学生对《思想品德》保持长久兴趣,需要我们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点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时政知识,巩固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虽然身在教室,但具有了解社会和世界的热切愿望,他们喜欢了解接近其生活的人和喜闻乐见的事。教师倘若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每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笔者的做法是平时认真阅读《半月谈》、《时事》杂志、《时事报告》及其他报刊,注意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分类收集整理,每次上课前都有意识地选择部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时事内容作为一堂课的开场白。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精神一下子振作起来,显得特别认真,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在闪烁,此时及时抓住时机转入新课教学,这种“趁热打铁”引入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基础。如,学习《当今时代的主题》一课时,笔者课前用了10分钟时间点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事件。之后根据教材要求提出两个问题:①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为什么世界仍不太平?②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恐怖主义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教材,并通过热烈讨论,最后回归教材,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2.注重培养师生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对学生实施教学的重要一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喜欢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见、看法,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发表意见、看法的机会。如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活动、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担任角色,焕发其青春活力,使其深切感到老师不仅没有把他们遗忘,而以更大的热情关注着他们,从而架起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进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在几年来的政治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笔者越来越感到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导语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秀的教师很善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而在教学中的第一堂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语课,就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讲课讲得“有味”,学科内容“有意思”,就会激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强烈欲望,这对该学科以后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假期里的所见所闻、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嫦娥三号”有望在2013年前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并落月,落月点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广寒宫”。这意味着什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如何?新一任国家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意义何在?国际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就会产生了解时事的想法,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原来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不单单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2.结合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灵魂,也是政治课的焦点。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开展课堂讲座以求达成共识。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开展课堂讲座以求达成共识。在学习《明确社会责任》时,以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为突破口,让学生开展“我为办好奥运会和世博会做些什么”的演讲,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时代脉搏,把政治课的知识和关心国家大事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认为这门课程就永久地吸引住了学生。这只是开头。要想使学生对《思想品德》保持长久兴趣,需要我们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点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时政知识,巩固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虽然身在教室,但具有了解社会和世界的热切愿望,他们喜欢了解接近其生活的人和喜闻乐见的事。教师倘若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每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笔者的做法是平时认真阅读《半月谈》、《时事》杂志、《时事报告》及其他报刊,注意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分类收集整理,每次上课前都有意识地选择部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时事内容作为一堂课的开场白。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精神一下子振作起来,显得特别认真,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在闪烁,此时及时抓住时机转入新课教学,这种“趁热打铁”引入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基础。如,学习《当今时代的主题》一课时,笔者课前用了10分钟时间点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事件。之后根据教材要求提出两个问题:①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为什么世界仍不太平?②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恐怖主义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教材,并通过热烈讨论,最后回归教材,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2.注重培养师生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对学生实施教学的重要一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喜欢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见、看法,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发表意见、看法的机会。如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活动、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担任角色,焕发其青春活力,使其深切感到老师不仅没有把他们遗忘,而以更大的热情关注着他们,从而架起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进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在几年来的政治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笔者越来越感到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