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83-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因为这些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和掌握,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新课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呢?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作如下探析:
一、转变主体意识观念,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思想,不搞师道尊严,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真正置于自已平等的地位上,把课堂当作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历史教学课堂改变的一个基本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充分体现内因的根本作用,外因才能够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时学生只有通过自已看书、质疑、思考、讨论运用,真正理解了历史知识,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把课堂变成互动交流对话的场所,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放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等,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积极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当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在学生和老师以及部分家长心目中一直被称作“小科”或“副课”,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我们必须用历史的根源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历史。有位历史学家曾非常深刻地指出:“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能立国的。”历史教育对民族文化素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已被事实所证明,所以恩格斯说:“历史是我们的一切”。
新课标的精髓体现在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历史课程更是提升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理解和尊敬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发明的文化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波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已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历史课同时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居于导向和动力的地位。一个人思想认识和觉悟的提高可以转化为促进诸方面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历史课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相当关键和重要的。学生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的方法可谓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见的有: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4、展开课堂对话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5、诱导启发,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
……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首古诗、一句箴言、一则典故、一件藏品、一帧图片……都可以使课堂兴趣盎然,生机无限。例如在教授《虎门销烟》一课介绍钦差大臣林则徐时引用了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导入语,学生的思维细胞被激活,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闭关锁国、多灾多难的“天朝帝国”时代,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的趣味性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因而才会产生强大内驱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展合作探究,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学生的喜爱,它能提供宽裕的时间、充分的材料、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成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良师益友。例如在教授《马关条约》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形成对每条内容危害的认识,进而形成总的结论。而在分析“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时出示问题:今天我们国家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二者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分析得出两种现象的本质不同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感到非常欣慰。学生的这个发现,对学生个体来说,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又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由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很多学生难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前后联系不起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組合作的方式编写了这样一个口决:“40鸦片51平(太平)”、“56又来英法军”、“60-90办洋务”、“83-85中法争”、“95《马关条约》订”、“1911闹革命,12民国在南京”,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轻松有趣,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种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 凸显人文关怀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出卖于你,但为了一条彩的绶带,可以把生命奉献于你。”可见激励的作用之大。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尊重个性差异,弘扬个性,个性孕育创新。实施新课标,提高课堂实效,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教,促进学生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机制的运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不要吝啬对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进行适时的恰当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过程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采取先不急于评论优劣,而且要严禁武断的否定,对于学生在探知中产生的标新立异,思维闪光点要给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偶然失误,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应引导学生自已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将激励性评价随时送给学生。一句简单的“不错,”“棒极了,”“很给力,”“很有自已见解,”“你真聪明”……。再加上老师期待的眼神,富有感染的语言,学生在老师不断的鼓励性评价中努力前进,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它所产生的效果将比这几个字的价值大得多。老师也会在学生的发展中调整自已的讲授方法,提高人格感染力,完善自已的品德修养,达到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倾注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积极地、适度的鼓励评价,维护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潜心钻研,深刻领悟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让历史课堂成为新课标下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个性张扬,能力发展的“基地”,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与策略,到达成功的彼岸。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因为这些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和掌握,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新课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呢?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作如下探析:
一、转变主体意识观念,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思想,不搞师道尊严,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真正置于自已平等的地位上,把课堂当作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历史教学课堂改变的一个基本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充分体现内因的根本作用,外因才能够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时学生只有通过自已看书、质疑、思考、讨论运用,真正理解了历史知识,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把课堂变成互动交流对话的场所,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放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等,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积极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当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在学生和老师以及部分家长心目中一直被称作“小科”或“副课”,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我们必须用历史的根源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历史。有位历史学家曾非常深刻地指出:“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能立国的。”历史教育对民族文化素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已被事实所证明,所以恩格斯说:“历史是我们的一切”。
新课标的精髓体现在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历史课程更是提升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理解和尊敬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发明的文化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波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已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历史课同时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居于导向和动力的地位。一个人思想认识和觉悟的提高可以转化为促进诸方面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历史课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相当关键和重要的。学生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的方法可谓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见的有: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4、展开课堂对话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5、诱导启发,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
……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首古诗、一句箴言、一则典故、一件藏品、一帧图片……都可以使课堂兴趣盎然,生机无限。例如在教授《虎门销烟》一课介绍钦差大臣林则徐时引用了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导入语,学生的思维细胞被激活,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闭关锁国、多灾多难的“天朝帝国”时代,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的趣味性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因而才会产生强大内驱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展合作探究,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学生的喜爱,它能提供宽裕的时间、充分的材料、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成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良师益友。例如在教授《马关条约》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形成对每条内容危害的认识,进而形成总的结论。而在分析“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时出示问题:今天我们国家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二者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分析得出两种现象的本质不同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感到非常欣慰。学生的这个发现,对学生个体来说,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又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由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很多学生难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前后联系不起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組合作的方式编写了这样一个口决:“40鸦片51平(太平)”、“56又来英法军”、“60-90办洋务”、“83-85中法争”、“95《马关条约》订”、“1911闹革命,12民国在南京”,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轻松有趣,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种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 凸显人文关怀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出卖于你,但为了一条彩的绶带,可以把生命奉献于你。”可见激励的作用之大。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尊重个性差异,弘扬个性,个性孕育创新。实施新课标,提高课堂实效,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教,促进学生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机制的运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不要吝啬对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进行适时的恰当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过程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采取先不急于评论优劣,而且要严禁武断的否定,对于学生在探知中产生的标新立异,思维闪光点要给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偶然失误,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应引导学生自已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将激励性评价随时送给学生。一句简单的“不错,”“棒极了,”“很给力,”“很有自已见解,”“你真聪明”……。再加上老师期待的眼神,富有感染的语言,学生在老师不断的鼓励性评价中努力前进,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它所产生的效果将比这几个字的价值大得多。老师也会在学生的发展中调整自已的讲授方法,提高人格感染力,完善自已的品德修养,达到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倾注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积极地、适度的鼓励评价,维护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潜心钻研,深刻领悟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让历史课堂成为新课标下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个性张扬,能力发展的“基地”,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与策略,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