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随着近年高职考试卷中出现诗歌鉴赏题比重的增加,古典诗词在职高语文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一定缺陷,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高职考命题在增加诗词赏析题以前,学生学习诗词大多作为一种消遣。有的学生因为从小就在父母的要求下背诵大量诗词,在超越一定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下被迫学习而造成对诗词产生腻烦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便拒绝再学习诗词。况且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受古汉语知识的局限,以及理解能力、联想水平的限制,常常对涵义较深的古诗词不能理解,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了。而且当前的职业教育对专业课的强调,也使他们对认为花在诗词上的时间没有用在专业课上所收到的效果明显,这也是时下职高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缺陷
大部分的职高语文教师都是经由普通高中学习进入师范院校的,学习的都是普高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与职高语文教学存在偏差。上课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记笔记。而教师的讲解往往是字句疏通的办法,教诗词就类似于教古文。将完整的诗歌分割开来,讲解又显得烦琐、细碎。在这种味同嚼蜡的学习情况下,学生还被要求全篇背诵课文。即使背出来了,也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的,更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职高学生而言,最直接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就是朗读。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根据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尝试三步走。
(一)口诵诗节
古人读书多是采取朗读的吟诵方式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一首诗只有读得层次井然,错落有致,情感充沛,摇曳多姿,才能真正理解诗歌。而且因为诗词具有音乐性,使得诗词读来具有琅琅上口、音节婉转的特点。诗词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格律要求,这些格律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使诗词更适合于朗读的规律。詩词的平仄相协,韵白相间,井然有序或参差不齐都是适合人的声音特点,呼吸规律的。我们今天的学习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比如《再别康桥》一诗,学生可以快速找到韵脚:“ai”、“ang”、“ao”、“ong”、“u”。在诵读时,教师示范一遍节奏,学生便可掌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确定诗中的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对母校的深情和淡淡的离愁别绪。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首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开头七字,连用四个平声,突然用一个“怒”字的仄声而且是陡仄,这种声调的变化恰好反映出大风席地而卷、突如其来的信息。除平仄外还应注意诗词的朗读节奏。一首诗用同一节奏朗读便会显得单调、沉闷,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对诗词的理解,甚至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破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此外,诗词特有的押韵中,韵脚还有轻重、洪细、宽窄之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首段的“号”、“毛”、“梢”、“坳”等押的是“豪”韵,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势,读音洪畅,并且句句押韵,蝉联而下,读来有自然生成的狂风骤来,呼啸腾涌之声不绝于耳。
(二)心领诗意
学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悟”。理解一首诗,学生不仅要调动想象力、审美经验,而且要通过诗词本身的知识来理解。诸如诗词格律知识、古典文学常识及各类典故纪闻。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所谓“师者先行”。因为职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涉猎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补充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在典故的运用上,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李白的《将进酒》中有“陈王昔时宴平乐”,学生一看注释马上对曹植展开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讲述相关典故,通过典故纪闻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产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比如在教授《诗经·无衣》时可以插入一些古代兵器知识,如戈、矛、戟等,这些对于男生的吸引力就比较大。而对于女生,讲述古代服饰、衣着的相关知识必然会引起她们的兴趣。
(三)神会诗境
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意象化的特点,通过意象的组合形成意境。要全面理解一首诗词,必须能够独立地在自己脑海中再造意境。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审美感受、想象能力的不同,每个人对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再创造的意境也是各不相同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生形成意境之前,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画面来辅助学生展开联想。这较之于教师纯粹的阐释、讲解要形象生动得多。又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因其本身就是一幅题画诗,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而职高很多专业是动漫,美术专业的,可以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再与原画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其中的差别。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学相长。
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适时举行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近年来全国上下诗歌诵读的气氛尤为浓厚。上至央视各大媒体,下至学校班级,经常组织诗歌诵读以弘扬传统文化,学生可以趁此机会聆听经典,感受诗歌的魅力。
总之,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这也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诗词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更为精致。在外来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功利思想冲斥的今天,古典诗词的学习可以防止文化的粗鄙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高职考命题在增加诗词赏析题以前,学生学习诗词大多作为一种消遣。有的学生因为从小就在父母的要求下背诵大量诗词,在超越一定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下被迫学习而造成对诗词产生腻烦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便拒绝再学习诗词。况且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受古汉语知识的局限,以及理解能力、联想水平的限制,常常对涵义较深的古诗词不能理解,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了。而且当前的职业教育对专业课的强调,也使他们对认为花在诗词上的时间没有用在专业课上所收到的效果明显,这也是时下职高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缺陷
大部分的职高语文教师都是经由普通高中学习进入师范院校的,学习的都是普高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与职高语文教学存在偏差。上课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记笔记。而教师的讲解往往是字句疏通的办法,教诗词就类似于教古文。将完整的诗歌分割开来,讲解又显得烦琐、细碎。在这种味同嚼蜡的学习情况下,学生还被要求全篇背诵课文。即使背出来了,也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的,更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职高学生而言,最直接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就是朗读。俗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根据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尝试三步走。
(一)口诵诗节
古人读书多是采取朗读的吟诵方式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读的重要性。一首诗只有读得层次井然,错落有致,情感充沛,摇曳多姿,才能真正理解诗歌。而且因为诗词具有音乐性,使得诗词读来具有琅琅上口、音节婉转的特点。诗词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格律要求,这些格律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使诗词更适合于朗读的规律。詩词的平仄相协,韵白相间,井然有序或参差不齐都是适合人的声音特点,呼吸规律的。我们今天的学习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比如《再别康桥》一诗,学生可以快速找到韵脚:“ai”、“ang”、“ao”、“ong”、“u”。在诵读时,教师示范一遍节奏,学生便可掌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确定诗中的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对母校的深情和淡淡的离愁别绪。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首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开头七字,连用四个平声,突然用一个“怒”字的仄声而且是陡仄,这种声调的变化恰好反映出大风席地而卷、突如其来的信息。除平仄外还应注意诗词的朗读节奏。一首诗用同一节奏朗读便会显得单调、沉闷,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对诗词的理解,甚至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破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此外,诗词特有的押韵中,韵脚还有轻重、洪细、宽窄之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首段的“号”、“毛”、“梢”、“坳”等押的是“豪”韵,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势,读音洪畅,并且句句押韵,蝉联而下,读来有自然生成的狂风骤来,呼啸腾涌之声不绝于耳。
(二)心领诗意
学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悟”。理解一首诗,学生不仅要调动想象力、审美经验,而且要通过诗词本身的知识来理解。诸如诗词格律知识、古典文学常识及各类典故纪闻。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所谓“师者先行”。因为职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涉猎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补充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在典故的运用上,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李白的《将进酒》中有“陈王昔时宴平乐”,学生一看注释马上对曹植展开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讲述相关典故,通过典故纪闻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产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比如在教授《诗经·无衣》时可以插入一些古代兵器知识,如戈、矛、戟等,这些对于男生的吸引力就比较大。而对于女生,讲述古代服饰、衣着的相关知识必然会引起她们的兴趣。
(三)神会诗境
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意象化的特点,通过意象的组合形成意境。要全面理解一首诗词,必须能够独立地在自己脑海中再造意境。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审美感受、想象能力的不同,每个人对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再创造的意境也是各不相同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生形成意境之前,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画面来辅助学生展开联想。这较之于教师纯粹的阐释、讲解要形象生动得多。又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因其本身就是一幅题画诗,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而职高很多专业是动漫,美术专业的,可以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再与原画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其中的差别。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学相长。
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适时举行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近年来全国上下诗歌诵读的气氛尤为浓厚。上至央视各大媒体,下至学校班级,经常组织诗歌诵读以弘扬传统文化,学生可以趁此机会聆听经典,感受诗歌的魅力。
总之,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这也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诗词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更为精致。在外来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功利思想冲斥的今天,古典诗词的学习可以防止文化的粗鄙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