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鼻子有点发酸,哦,她还记得千里万里之外的亲人,还记得江苏丹阳是她的老家。
和她日益庞大,又时常因病浮肿的身躯比,她的记忆却在不断坍塌缩小。现在已缩小到两分钟那么大。
“咦,我的包呢?我的包呢?”
我正在缴费,匆匆回头看了她一眼,距离上一次发问才过了大约两分钟,她又一次满脸的迷糊和焦躁,我只好再次大声回复一遍:“在你身上背着呢。”
她低下头,撑得万分紧张的绛红色大衣在肚腹部高高隆起,遮挡了她的视线,偏偏斜挎在她身上的小黑包又给甩在了身后,细细的背带陷入了衣服的皱褶。这次我不能及时帮她把包挪到身前,只能暂时由着她像只胖企鹅似的左寻右找。
那个样式老旧的仿皮黑包很重要,和性命息息相关。里头装着她每日必须按时服用的药物和一瓶急救药。所以我总是习惯性地要帮她整理:药品扎紧在袋子里,医保卡、就诊卡插进小皮夹,一张张需要报销的药费单叠好,也插进小皮夹,再放进皮包的侧袋。钥匙零钱等放在皮包外层的袋子,拉好拉链。
好了,可以出发了。刚走没几步,她又楞楞地站住:“我们这是要去哪儿?”
“化验单医生看过了,这次血钾指数正常,不用做别的了,我们现在回家。”
我耐心地再解释一遍。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走到大门口又如释重负地再笑。
车门已经开到最大,可她还是万分艰难地挤着才能坐上去。
“你能不能别再吃油炸食物了?”
“我吃得少,过好久才吃一回。”
“你算了吧,上周三我才见你吃过,这叫好久啊?”我的语气有点粗暴,紧接着又加一句:“你要肯和我一起住,过不了半年我保证让你肚子小一圈。”
“小一圈?你想饿死我啊?”
“胖成你这样,有那么容易饿死?你忘了前两年住我这儿,我把你的饮食调整得多好,好好想想那个时候,你多舒服。”
说完这话我自己也觉得好笑,前两年?前两分钟的事儿她都记不得了,还能记得前两年?类似这样的对话,我们重复过无数次,真够无聊的,她不肯离开也已糊里糊涂又极其热爱油炸食品的再婚老伴,说再多也是废话。
埋怨归埋怨,十年如一日地煎熬着,除了每过半个月一次的正常复检,还有发生过多次的惊心动魄:120的风驰电掣,急症室里七手八脚的抢救,重症病房外惴惴不安的守候,一张张病危通知单上哆嗦着的签字。患有严重心脏病,做过血管搭桥手术的母亲,也不知是生命力无比强大,还是现代医疗技术先进,反正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可是今年那座“桥”明显不堪重负,大有随时罢工的兆头了。而我们,她的三个儿女,却不再惊慌失措,连悲伤都淡了。时间是刀,除了杀猪,好像还杀很多其他的东西,不知不觉我已从苦辣辛甜的跌宕起伏,变成了麻木和习以为常。
锐利的冷风袭来,我连忙帮她把被皮包带压下去的大衣帽子扯出来,给她戴上,又帮她把围巾重新裹了裹。她乖得像个孩子,任由我摆弄。
其实人到中年的我,记忆也在衰退,可有时候我的记忆又跨越得特别大,那一刻我的记忆就跨到了几十年前,同样的冷风,同样扯帽子裹围巾的动作,只不过那时被摆弄的人是我。
光阴荏苒,角色忽然转换了。
她真是个烦人的老小孩啊。前段时间发病却怎么也不肯就医,好说歹说才给送到了重症病房,第二天就吵着要出来。
“他们不让我动,连下床都不让。呜呜….,我难受,我要出院!”探视视频上分明就是一个委屈得不得了的小娃娃。
“你乖,再忍忍,就两天,哦,不,我保证不超过三天。”我这边已是黔驴技穷,只能拿出当年哄女儿的劲头。不管用,她闹着不让护士打针。没办法只好十万火急地请她的老伴出山来劝。两个老人听力都不好,音频听不清,再去恳求医生护士,把她从病房推到探视房,隔着玻璃,我们在外头连哄带劝。
“好吧,那就再住两天,两天啊,你们说话要算数。”
没过多久,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我又接到医院电话:快来,你母亲说你们骗她,她非要说已经是第三天了,现在她完全不配合治療,已经收拾好东西等你们接了。
啥记性啊?这才是第二天下午呀。即便如此,母亲并不属于老年痴呆,她记得我,记得所有的直系亲属,她只是在那张插满仪器管子的床上太难受,暂时神志不清了而已。
母亲的记忆时常小于两分钟,可有时候也能扩张到很大。比如某天她无比困惑地瞅着我给她看的一张相片;“你抱的这个小孩是谁?”
“我的天啊,这你都不认得了,这是诗诗两岁的时候啊,诗诗,你的外孙女,晓得不?”
“哎呀,我晓得我当然晓得,只是不太记得她剪小男孩头的样子。”
“好好好,你晓得,你都晓得,那这张相片上的人呢?”
母亲好一阵端详,沉默了半天才说:“这是我姐,唉,我连她去世也没能回去。丹阳老家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我鼻子有点发酸,哦,她还记得千里万里之外的亲人,还记得江苏丹阳是她的老家。
橙子摘自《湖北日报》
和她日益庞大,又时常因病浮肿的身躯比,她的记忆却在不断坍塌缩小。现在已缩小到两分钟那么大。
“咦,我的包呢?我的包呢?”
我正在缴费,匆匆回头看了她一眼,距离上一次发问才过了大约两分钟,她又一次满脸的迷糊和焦躁,我只好再次大声回复一遍:“在你身上背着呢。”
她低下头,撑得万分紧张的绛红色大衣在肚腹部高高隆起,遮挡了她的视线,偏偏斜挎在她身上的小黑包又给甩在了身后,细细的背带陷入了衣服的皱褶。这次我不能及时帮她把包挪到身前,只能暂时由着她像只胖企鹅似的左寻右找。
那个样式老旧的仿皮黑包很重要,和性命息息相关。里头装着她每日必须按时服用的药物和一瓶急救药。所以我总是习惯性地要帮她整理:药品扎紧在袋子里,医保卡、就诊卡插进小皮夹,一张张需要报销的药费单叠好,也插进小皮夹,再放进皮包的侧袋。钥匙零钱等放在皮包外层的袋子,拉好拉链。
好了,可以出发了。刚走没几步,她又楞楞地站住:“我们这是要去哪儿?”
“化验单医生看过了,这次血钾指数正常,不用做别的了,我们现在回家。”
我耐心地再解释一遍。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走到大门口又如释重负地再笑。
车门已经开到最大,可她还是万分艰难地挤着才能坐上去。
“你能不能别再吃油炸食物了?”
“我吃得少,过好久才吃一回。”
“你算了吧,上周三我才见你吃过,这叫好久啊?”我的语气有点粗暴,紧接着又加一句:“你要肯和我一起住,过不了半年我保证让你肚子小一圈。”
“小一圈?你想饿死我啊?”
“胖成你这样,有那么容易饿死?你忘了前两年住我这儿,我把你的饮食调整得多好,好好想想那个时候,你多舒服。”
说完这话我自己也觉得好笑,前两年?前两分钟的事儿她都记不得了,还能记得前两年?类似这样的对话,我们重复过无数次,真够无聊的,她不肯离开也已糊里糊涂又极其热爱油炸食品的再婚老伴,说再多也是废话。
埋怨归埋怨,十年如一日地煎熬着,除了每过半个月一次的正常复检,还有发生过多次的惊心动魄:120的风驰电掣,急症室里七手八脚的抢救,重症病房外惴惴不安的守候,一张张病危通知单上哆嗦着的签字。患有严重心脏病,做过血管搭桥手术的母亲,也不知是生命力无比强大,还是现代医疗技术先进,反正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可是今年那座“桥”明显不堪重负,大有随时罢工的兆头了。而我们,她的三个儿女,却不再惊慌失措,连悲伤都淡了。时间是刀,除了杀猪,好像还杀很多其他的东西,不知不觉我已从苦辣辛甜的跌宕起伏,变成了麻木和习以为常。
锐利的冷风袭来,我连忙帮她把被皮包带压下去的大衣帽子扯出来,给她戴上,又帮她把围巾重新裹了裹。她乖得像个孩子,任由我摆弄。
其实人到中年的我,记忆也在衰退,可有时候我的记忆又跨越得特别大,那一刻我的记忆就跨到了几十年前,同样的冷风,同样扯帽子裹围巾的动作,只不过那时被摆弄的人是我。
光阴荏苒,角色忽然转换了。
她真是个烦人的老小孩啊。前段时间发病却怎么也不肯就医,好说歹说才给送到了重症病房,第二天就吵着要出来。
“他们不让我动,连下床都不让。呜呜….,我难受,我要出院!”探视视频上分明就是一个委屈得不得了的小娃娃。
“你乖,再忍忍,就两天,哦,不,我保证不超过三天。”我这边已是黔驴技穷,只能拿出当年哄女儿的劲头。不管用,她闹着不让护士打针。没办法只好十万火急地请她的老伴出山来劝。两个老人听力都不好,音频听不清,再去恳求医生护士,把她从病房推到探视房,隔着玻璃,我们在外头连哄带劝。
“好吧,那就再住两天,两天啊,你们说话要算数。”
没过多久,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我又接到医院电话:快来,你母亲说你们骗她,她非要说已经是第三天了,现在她完全不配合治療,已经收拾好东西等你们接了。
啥记性啊?这才是第二天下午呀。即便如此,母亲并不属于老年痴呆,她记得我,记得所有的直系亲属,她只是在那张插满仪器管子的床上太难受,暂时神志不清了而已。
母亲的记忆时常小于两分钟,可有时候也能扩张到很大。比如某天她无比困惑地瞅着我给她看的一张相片;“你抱的这个小孩是谁?”
“我的天啊,这你都不认得了,这是诗诗两岁的时候啊,诗诗,你的外孙女,晓得不?”
“哎呀,我晓得我当然晓得,只是不太记得她剪小男孩头的样子。”
“好好好,你晓得,你都晓得,那这张相片上的人呢?”
母亲好一阵端详,沉默了半天才说:“这是我姐,唉,我连她去世也没能回去。丹阳老家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我鼻子有点发酸,哦,她还记得千里万里之外的亲人,还记得江苏丹阳是她的老家。
橙子摘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