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发布的“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择校”被评为“2011年中国公众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之首。择校的烦恼不仅困扰着疲于奔波的家长,更给社会稳定埋下了诸多隐患。关注择校,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做法,或许有所裨益。
——编者
英国:“学区房”同样热销
英国的学校有公立、教会和私立之分。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面对的是广大工薪阶层,不收取费用。不过,家长要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也要费些力气。英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英国有7.09%的学龄儿童在收取学费的私立学校上学,2001年的这个比例是6.98%。
一般情况下,与学校的距离是决定孩子能否进入优秀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关键因素。于是,一些类似于“教育、教育,还是教育”的广告成为房地产商的卖点。英国萨维尔斯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靠近优质公立小学和英国164所优质中学的住宅比一般的住宅价格高出10%以上。即便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学区房”的抗跌性也比较强。
教会学校招生时要看家长的宗教背景,这就迫使有些家长突然变得虔诚起来,在孩子入学的前几年成为教堂的常客。
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在填写住址信息时,有的英国家长也会作弊。2008年,英国地方政府协会进行的调查发现,家长在住址方面撒谎的事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将靠近优质学校的祖父母的住址填在申请表上,或者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然后再租给别人。还有的家长让孩子冒充某个已经在优质学校上学的孩子的兄弟姐妹,以便在排队时能够靠前一点。甚至有家长为了子女能上好的学校而造假,差点锒铛入狱。为了甄别和杜绝家长提供虚假信息资料,英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绞尽脑汁。普尔市政府甚至动用新制定的反恐法规对涉嫌造假的家庭进行秘密侦查。(张凯)
美国:移民学生加剧贫富差
在美国,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会选择在有好学校的学区买房。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不过,这样做属于“打擦边球”,一旦被查出将会受到严厉惩处。
在美国南加州,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条件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尤其是重视子女教育的亚裔家长考虑的主要问题,买房时首先考虑该学区的整体成绩是否拔尖儿。记者所住的亚凯迪亚学区2008年在全加州综合排名位居第29位,其中亚凯迪亚高中更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好学校,吸引了大批亚裔学生。
大量移民的扎堆使得好学校获得的资金更加充盈,而差学校则被落得更远,好坏差距愈加明显。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现任总统奥巴马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布什政府时期出台了旨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规模空前的教育改革方案,奥巴马则对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去年夏天,美国教育部门出台最新举措,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彻底改造全美最差的1%的学校,大约为5000所,以此实现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尽可能均衡发展的目的。
(道林)
日本:资源平衡,不需择校
日本实施9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并实施平等教育,由国家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各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日本还均衡各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并以一定的私立学校作为补充,因此,日本基本上没有择校现象。
日本的基础教育虽然是由地方政府负责,但是国家补贴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的人头费开支,以避免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公平。日本学校的基本教学设施大体相同,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在校学生多少,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甚至有些残疾儿童就读的学校,如东京都立品川聋哑学校,仅有几十名学生,也同样设有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践活动室,并且各类器材齐全。
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为教师校际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政府规定,公立学校校长不得连任,连任者必须在校际间进行轮换。教师在6年内一般都会流动一次。这样的定期流动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积累教学经验,以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持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基本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偏僻地区学校改善教学状况尤为有利。
(小岛)
德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不能不归功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2009年德国教育投资额达979亿欧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根据2008年德国教育峰会制订的目标,201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德国建立起了中小学免费、大学低收费的教育体制。
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不存在择校这一概念。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均衡。
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基本可以分为含5~9年级的初级中学、5~10年级的实科中学和5~13年级的文理中学三种。其中,文理中学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学毕业考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大学,但课程难度也最大。所有中学又分为免费的公立中学和收费的私立中学两种。
在中学择校的时候,对小学生水平的评定普遍由教师建议、学生考试成绩和家长意愿三部分组成,而各联邦州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教师建议由班主任结合其他任课老师的意见来写。考试成绩由小学第4年级上半学期的考试成绩组成,包括德语、数学、英语、道德、艺术等科目。德国的考试评分制也与中国有别,1分为最高,4分为及格。家长意愿则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沟通。
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决定不满意,可以进一步要求特殊的评定,例如邀请文理中学的老师与班主任一起进行为期3天的鉴定,以尽量准确地评定孩子的水平。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做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或特殊才能等测试,这些都能影响孩子最后的入学。当然,所有这些测试都必须被官方许可。
数据显示,多数德国家长信赖老师和学校。这与德国老师的专业操守和得到严格执行的学校法有很大关系。
此外,德国很少家长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分流到各类技术学校。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既为德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也在社会中树立了不分高低贵贱的职业观念。在德国,技术工人的收入并不低,有经验的高级技工更是非常抢手。德国教育部部长沙范前不久发表了“高级技工重要性不亚于研究生”的报告,足见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于智)
印度: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印度很多设施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12年级高考前的全程基础教育,所以,能否进入一所好学校的幼儿园,关系到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因此,每年11月到12月,大城市的家长和他们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了一场“幼儿园入学战”。据报道,一些比较好的公立学校,每个入学名额大约有20个幼儿竞争。
虽然不少学校的入园测试参考印度教委建议的百分制,但每个条件打多少分完全由学校自己决定。有学校规定家庭中有校友或有亲属在读的加30分,家离学校近的给40分。由于录取必须得55分,这就意味着要想入读该校至少需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之一。有家长抱怨说:“这就像维持一个王朝,将我们这些准备第一次入学的挡在外面。”还有一些家长也抱怨,即使达到合格分数线,学校也青睐那些父母毕业于名牌大学,或者中央公务员的精英后代。
印度一些幼儿园的入学费用甚至超过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理工大学的学费。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出生前我们就开始为其上幼儿园攒钱了,还没入学已经花了6万卢比。”新德里和附近地区好的幼儿学校入学费用大约在7.5万卢比,每个季度还要交1万到3万卢比不等的学费,以及每年上万卢比的交通费和通讯费等。
虽然教育官员知道收取高额入学费违反了教育委员会的规定,但是因为只有家长带着证明来投诉当局才能处理,而他们迄今没有接到这类投诉,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印度教育学家阿尼尔指出,家长追求的精英学校只占印度学校的5%,上这些学校费用也很贵。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一些邦政府曾试图将这些学校划入社区学校,强制其招收附近的小孩。虽然邦议会通过了这一决议,但学校的游说使得邦长没能签署这一决议。
要求改革学校教育的教育学家巴拉德认为,出现这些情况,本质上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政府应该尽量鼓励开设更多学校,让开办私立学校更容易,并开始给所有学校评级打分。“让我们面对学校垄断的现实,承认学校是营利机构,而不是将其定为非营利机构的同时却对腐败和行贿学校领导的丑陋现象视而不见。”他说。
(宋畦)
【编辑:陈彤】
——编者
英国:“学区房”同样热销
英国的学校有公立、教会和私立之分。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面对的是广大工薪阶层,不收取费用。不过,家长要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也要费些力气。英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英国有7.09%的学龄儿童在收取学费的私立学校上学,2001年的这个比例是6.98%。
一般情况下,与学校的距离是决定孩子能否进入优秀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关键因素。于是,一些类似于“教育、教育,还是教育”的广告成为房地产商的卖点。英国萨维尔斯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靠近优质公立小学和英国164所优质中学的住宅比一般的住宅价格高出10%以上。即便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学区房”的抗跌性也比较强。
教会学校招生时要看家长的宗教背景,这就迫使有些家长突然变得虔诚起来,在孩子入学的前几年成为教堂的常客。
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在填写住址信息时,有的英国家长也会作弊。2008年,英国地方政府协会进行的调查发现,家长在住址方面撒谎的事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将靠近优质学校的祖父母的住址填在申请表上,或者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然后再租给别人。还有的家长让孩子冒充某个已经在优质学校上学的孩子的兄弟姐妹,以便在排队时能够靠前一点。甚至有家长为了子女能上好的学校而造假,差点锒铛入狱。为了甄别和杜绝家长提供虚假信息资料,英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绞尽脑汁。普尔市政府甚至动用新制定的反恐法规对涉嫌造假的家庭进行秘密侦查。(张凯)
美国:移民学生加剧贫富差
在美国,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会选择在有好学校的学区买房。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不过,这样做属于“打擦边球”,一旦被查出将会受到严厉惩处。
在美国南加州,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条件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尤其是重视子女教育的亚裔家长考虑的主要问题,买房时首先考虑该学区的整体成绩是否拔尖儿。记者所住的亚凯迪亚学区2008年在全加州综合排名位居第29位,其中亚凯迪亚高中更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好学校,吸引了大批亚裔学生。
大量移民的扎堆使得好学校获得的资金更加充盈,而差学校则被落得更远,好坏差距愈加明显。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现任总统奥巴马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布什政府时期出台了旨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规模空前的教育改革方案,奥巴马则对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去年夏天,美国教育部门出台最新举措,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彻底改造全美最差的1%的学校,大约为5000所,以此实现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尽可能均衡发展的目的。
(道林)
日本:资源平衡,不需择校
日本实施9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并实施平等教育,由国家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各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日本还均衡各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并以一定的私立学校作为补充,因此,日本基本上没有择校现象。
日本的基础教育虽然是由地方政府负责,但是国家补贴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的人头费开支,以避免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公平。日本学校的基本教学设施大体相同,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在校学生多少,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甚至有些残疾儿童就读的学校,如东京都立品川聋哑学校,仅有几十名学生,也同样设有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践活动室,并且各类器材齐全。
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为教师校际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政府规定,公立学校校长不得连任,连任者必须在校际间进行轮换。教师在6年内一般都会流动一次。这样的定期流动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积累教学经验,以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持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基本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偏僻地区学校改善教学状况尤为有利。
(小岛)
德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不能不归功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2009年德国教育投资额达979亿欧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根据2008年德国教育峰会制订的目标,201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德国建立起了中小学免费、大学低收费的教育体制。
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不存在择校这一概念。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均衡。
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基本可以分为含5~9年级的初级中学、5~10年级的实科中学和5~13年级的文理中学三种。其中,文理中学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学毕业考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大学,但课程难度也最大。所有中学又分为免费的公立中学和收费的私立中学两种。
在中学择校的时候,对小学生水平的评定普遍由教师建议、学生考试成绩和家长意愿三部分组成,而各联邦州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教师建议由班主任结合其他任课老师的意见来写。考试成绩由小学第4年级上半学期的考试成绩组成,包括德语、数学、英语、道德、艺术等科目。德国的考试评分制也与中国有别,1分为最高,4分为及格。家长意愿则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沟通。
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决定不满意,可以进一步要求特殊的评定,例如邀请文理中学的老师与班主任一起进行为期3天的鉴定,以尽量准确地评定孩子的水平。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做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或特殊才能等测试,这些都能影响孩子最后的入学。当然,所有这些测试都必须被官方许可。
数据显示,多数德国家长信赖老师和学校。这与德国老师的专业操守和得到严格执行的学校法有很大关系。
此外,德国很少家长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分流到各类技术学校。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既为德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也在社会中树立了不分高低贵贱的职业观念。在德国,技术工人的收入并不低,有经验的高级技工更是非常抢手。德国教育部部长沙范前不久发表了“高级技工重要性不亚于研究生”的报告,足见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于智)
印度: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印度很多设施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12年级高考前的全程基础教育,所以,能否进入一所好学校的幼儿园,关系到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因此,每年11月到12月,大城市的家长和他们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了一场“幼儿园入学战”。据报道,一些比较好的公立学校,每个入学名额大约有20个幼儿竞争。
虽然不少学校的入园测试参考印度教委建议的百分制,但每个条件打多少分完全由学校自己决定。有学校规定家庭中有校友或有亲属在读的加30分,家离学校近的给40分。由于录取必须得55分,这就意味着要想入读该校至少需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之一。有家长抱怨说:“这就像维持一个王朝,将我们这些准备第一次入学的挡在外面。”还有一些家长也抱怨,即使达到合格分数线,学校也青睐那些父母毕业于名牌大学,或者中央公务员的精英后代。
印度一些幼儿园的入学费用甚至超过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理工大学的学费。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出生前我们就开始为其上幼儿园攒钱了,还没入学已经花了6万卢比。”新德里和附近地区好的幼儿学校入学费用大约在7.5万卢比,每个季度还要交1万到3万卢比不等的学费,以及每年上万卢比的交通费和通讯费等。
虽然教育官员知道收取高额入学费违反了教育委员会的规定,但是因为只有家长带着证明来投诉当局才能处理,而他们迄今没有接到这类投诉,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印度教育学家阿尼尔指出,家长追求的精英学校只占印度学校的5%,上这些学校费用也很贵。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一些邦政府曾试图将这些学校划入社区学校,强制其招收附近的小孩。虽然邦议会通过了这一决议,但学校的游说使得邦长没能签署这一决议。
要求改革学校教育的教育学家巴拉德认为,出现这些情况,本质上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政府应该尽量鼓励开设更多学校,让开办私立学校更容易,并开始给所有学校评级打分。“让我们面对学校垄断的现实,承认学校是营利机构,而不是将其定为非营利机构的同时却对腐败和行贿学校领导的丑陋现象视而不见。”他说。
(宋畦)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