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考砸了,往后掉了十名。”韩梅梅说,她声音带着哭腔。
“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了。”李雷说。
“可我很难过,我觉得自己差劲极了,我该怎么办?”
信心满满却考砸了,被排名或者与其他人的比较给挫伤了自信,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以后还会不断地有类似的经历。当“下次努力”这句话没办法把我们从伤痛里及时拉出来时,来,打开你手边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书里面有什么东西。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所作的词。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要知道,曾经苏轼可是进京应试险得第一的人,因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把苏轼的策论文章认成自己弟子所作,为了避嫌才给他判了第二。就是这样一个“百年第一”的人物,却在他43岁的时候被贬为了一个团练副使,这是何等的挫折?
然而如今我们看这首词,苏轼对于生活没有怀揣着过分的低落或者哀怨,反而对一切起起伏伏、晴晴雨雨表现出豁达的接纳。所以,当我们为考试而痛心时,何不想一想东坡先生之达观把这首词拿出来,对着或高或低的分数,吟他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老人与海》海明威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名叫桑迪亚哥的老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不肯认输,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比船还大的大马林鱼,老人和这条鱼对峙了两天两夜,才成功把鱼杀死了拴在船边,他终于能证明自己了。然而,就在他回航的路上,接连三波鲨鱼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鲨鱼把大马林鱼吃光,桑迪亚哥最终拖回去的只有一副鱼骨架。
《老人与海》是一个讲述失败的故事吗?桑迪亚哥在海上奋战了三天,但除了一副骨架,他一无所获。
不,这是一个讲述战胜的故事。桑迪亚哥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狮子,人们都说他老了不能打鱼了,但他曾经打过那么大一条马林鱼,曾经战胜过那么多条鲨鱼,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胜利了。
胜利不只是一个成功的结果,它还包括一整个战胜的过程。如果没有任何一次失败曾把你粉碎过,如果每一次失败后,你都能重新站起来,那这就是人生的胜利。所以,现在看着你的考卷,你确实考砸了,但人生还很长,你要重新站起来,失败有价值,失败是成长的契机,你能借此变得强壮、变得成熟,只要能跨过去,就能长大。
这就是我们能从文学作品里得到的东西,不只是针对“考砸了怎么办?”,还包括“我体育不好怎么办?”“我害怕发言怎么办?”“我不漂亮怎么办?”“我不够高怎么办?”
生活里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令人沮丧或者焦虑的东西,有时候单凭我们自己没办法应对,所以要读书,“所以,为了保护我们自己,防止苦闷无聊渗入我们的思想,我们必须学会通过阅读,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来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自己的信仰,我们都需要这些技能,来保卫!来守护!我们自己的心!”(《超脱》)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我们已经没有当年的礼乐制度,也不再是诸国征战的环境,我们能读什么?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我相信在生活里我们也都如此实践过。但如果把孔子的这一句教诲和鲁迅先生对于我们民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呢?
鲁迅先生在《爬和撞》里写,我们社会的人都在往上爬,老实地规规矩矩地爬,聪明的把别人推开,踏在脚底,踩着他们的肩和头爬。这难道就是孔子曾教导我们的“见贤思齐”吗?
不是的,见贤思齐是指,更优秀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自己能够改进的地方在哪里,这会带着我们进步。而鲁迅所说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出人头地”,它就像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比赛和考试,当我们看到其他人跑得更快、考得更好,“出人头地”的想法就会让我们本能地感到被威胁,但“见贤思齐”不会,“见贤思齐”会引导我们共同进步。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考砸了”这件事究竟为什么会让我们难过,因为我们都想出人头地,鲁迅先生写的虽然是五四时期的社会,但他同时写的也是我们。我们要回到儒家所倡导的见賢思齐,这不仅会让我们在考试里头心态更好,更重要的是,见贤思齐才会让我们共同进步。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百年前写的,写的是一千三百年前一位名国王的故事,这个故事这样遥远,我们还要读吗?
《李尔王》说的是国王李尔老了,要把土地分给三个女儿,于是他让三个女儿分别表述她们有多爱他,李尔按她们爱的程度来分给她们国土,大女儿和二女儿说她们给李尔全部的爱,但小女儿只说给他一半的爱,因为另一半要留给自己的丈夫和家庭,李尔勃然大怒,把小女儿驱逐出境。后来李尔受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虐待,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悲痛而亡。
在李尔的故事里,我们很轻松就能得出他是个暴君的结论,但让我们想一想,李尔究竟为何会那样分土地呢?
因为李尔一旦离开了国王这个身份,他便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为了证明自己离了王冠依旧还有价值,所以李尔王要求得到女儿们全部的爱。在生活里,李尔王的王冠就像是我们每个人曾获得的称赞与成就,譬如班干部和优等生等。但当我们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又走到高中时,情况变了,我们很多人不再是班级里最优秀的那个,你是否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深深失落过呢?那个时候,我们就成了故事里的李尔。
《简·爱》写的是一个19世纪英国孤女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
在简·爱所生活的时代,赢得尊重和爱恋的条件非常明确,即丰富的嫁妆,高贵的身份,还有美貌。简·爱什么都没有,但她有拒绝这个标准的勇气,读书让她培养出了智慧与气质,让她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在小说中,她这样说道:“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这就与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终将掉落的王冠一样,《简·爱》其实为我们的失落给出了一个答案,即在外部的赞扬和身份之外,我们应当找到自己内在的价值。就像简·爱拥有她的智慧与勇气,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内在的自己,那个自己可以是对父母亲人的爱,可以是对内心梦想的追寻,也可以是对世界的好奇和期待,这些爱和追求能让我们日后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勇气。
所以,当我们读文学时,我们在读什么?
文学不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它不只是一个知识体系,它还是作者重要的人生经验和体会,作者把他们变成故事,写在文学里讲给我们听。
我们所有人都很有限,人生没办法再来一次,没有回头路,没有重新纠错的可能性,但文学可以尽量帮助我们理智性地走好每一步,因为每一个小说写的都是人的生活,一个人面临的困境,作出的选择,得出的结果。小说就像是模拟,看一部小说,体验一种人生。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到文学作品里去读人生。
“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了。”李雷说。
“可我很难过,我觉得自己差劲极了,我该怎么办?”
信心满满却考砸了,被排名或者与其他人的比较给挫伤了自信,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以后还会不断地有类似的经历。当“下次努力”这句话没办法把我们从伤痛里及时拉出来时,来,打开你手边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书里面有什么东西。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所作的词。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要知道,曾经苏轼可是进京应试险得第一的人,因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把苏轼的策论文章认成自己弟子所作,为了避嫌才给他判了第二。就是这样一个“百年第一”的人物,却在他43岁的时候被贬为了一个团练副使,这是何等的挫折?
然而如今我们看这首词,苏轼对于生活没有怀揣着过分的低落或者哀怨,反而对一切起起伏伏、晴晴雨雨表现出豁达的接纳。所以,当我们为考试而痛心时,何不想一想东坡先生之达观把这首词拿出来,对着或高或低的分数,吟他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老人与海》海明威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名叫桑迪亚哥的老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不肯认输,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比船还大的大马林鱼,老人和这条鱼对峙了两天两夜,才成功把鱼杀死了拴在船边,他终于能证明自己了。然而,就在他回航的路上,接连三波鲨鱼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鲨鱼把大马林鱼吃光,桑迪亚哥最终拖回去的只有一副鱼骨架。
《老人与海》是一个讲述失败的故事吗?桑迪亚哥在海上奋战了三天,但除了一副骨架,他一无所获。
不,这是一个讲述战胜的故事。桑迪亚哥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狮子,人们都说他老了不能打鱼了,但他曾经打过那么大一条马林鱼,曾经战胜过那么多条鲨鱼,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胜利了。
胜利不只是一个成功的结果,它还包括一整个战胜的过程。如果没有任何一次失败曾把你粉碎过,如果每一次失败后,你都能重新站起来,那这就是人生的胜利。所以,现在看着你的考卷,你确实考砸了,但人生还很长,你要重新站起来,失败有价值,失败是成长的契机,你能借此变得强壮、变得成熟,只要能跨过去,就能长大。
这就是我们能从文学作品里得到的东西,不只是针对“考砸了怎么办?”,还包括“我体育不好怎么办?”“我害怕发言怎么办?”“我不漂亮怎么办?”“我不够高怎么办?”
生活里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令人沮丧或者焦虑的东西,有时候单凭我们自己没办法应对,所以要读书,“所以,为了保护我们自己,防止苦闷无聊渗入我们的思想,我们必须学会通过阅读,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来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自己的信仰,我们都需要这些技能,来保卫!来守护!我们自己的心!”(《超脱》)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我们已经没有当年的礼乐制度,也不再是诸国征战的环境,我们能读什么?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我相信在生活里我们也都如此实践过。但如果把孔子的这一句教诲和鲁迅先生对于我们民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呢?
鲁迅先生在《爬和撞》里写,我们社会的人都在往上爬,老实地规规矩矩地爬,聪明的把别人推开,踏在脚底,踩着他们的肩和头爬。这难道就是孔子曾教导我们的“见贤思齐”吗?
不是的,见贤思齐是指,更优秀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自己能够改进的地方在哪里,这会带着我们进步。而鲁迅所说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出人头地”,它就像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比赛和考试,当我们看到其他人跑得更快、考得更好,“出人头地”的想法就会让我们本能地感到被威胁,但“见贤思齐”不会,“见贤思齐”会引导我们共同进步。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考砸了”这件事究竟为什么会让我们难过,因为我们都想出人头地,鲁迅先生写的虽然是五四时期的社会,但他同时写的也是我们。我们要回到儒家所倡导的见賢思齐,这不仅会让我们在考试里头心态更好,更重要的是,见贤思齐才会让我们共同进步。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百年前写的,写的是一千三百年前一位名国王的故事,这个故事这样遥远,我们还要读吗?
《李尔王》说的是国王李尔老了,要把土地分给三个女儿,于是他让三个女儿分别表述她们有多爱他,李尔按她们爱的程度来分给她们国土,大女儿和二女儿说她们给李尔全部的爱,但小女儿只说给他一半的爱,因为另一半要留给自己的丈夫和家庭,李尔勃然大怒,把小女儿驱逐出境。后来李尔受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虐待,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悲痛而亡。
在李尔的故事里,我们很轻松就能得出他是个暴君的结论,但让我们想一想,李尔究竟为何会那样分土地呢?
因为李尔一旦离开了国王这个身份,他便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为了证明自己离了王冠依旧还有价值,所以李尔王要求得到女儿们全部的爱。在生活里,李尔王的王冠就像是我们每个人曾获得的称赞与成就,譬如班干部和优等生等。但当我们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又走到高中时,情况变了,我们很多人不再是班级里最优秀的那个,你是否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深深失落过呢?那个时候,我们就成了故事里的李尔。
《简·爱》写的是一个19世纪英国孤女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
在简·爱所生活的时代,赢得尊重和爱恋的条件非常明确,即丰富的嫁妆,高贵的身份,还有美貌。简·爱什么都没有,但她有拒绝这个标准的勇气,读书让她培养出了智慧与气质,让她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在小说中,她这样说道:“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这就与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终将掉落的王冠一样,《简·爱》其实为我们的失落给出了一个答案,即在外部的赞扬和身份之外,我们应当找到自己内在的价值。就像简·爱拥有她的智慧与勇气,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内在的自己,那个自己可以是对父母亲人的爱,可以是对内心梦想的追寻,也可以是对世界的好奇和期待,这些爱和追求能让我们日后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勇气。
所以,当我们读文学时,我们在读什么?
文学不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它不只是一个知识体系,它还是作者重要的人生经验和体会,作者把他们变成故事,写在文学里讲给我们听。
我们所有人都很有限,人生没办法再来一次,没有回头路,没有重新纠错的可能性,但文学可以尽量帮助我们理智性地走好每一步,因为每一个小说写的都是人的生活,一个人面临的困境,作出的选择,得出的结果。小说就像是模拟,看一部小说,体验一种人生。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到文学作品里去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