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不同液体容量复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50~ 30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氯化钠溶液容量复苏组(NS组)、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容量复苏组(HES组)和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容量复苏组(HSH组).经股静脉注入LPS 5 mg/kg制备内毒素血症模型.于造模10 min后,经股静脉注入各组所对应的液体,以15 ml/kg恒速输注6h.于造模后即刻、3、6h时采集股动脉血样,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浓度,并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和乳酸(Lac)浓度,计算氧合指数.造模6h时处死取肺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AQP-1表达,测定肺湿干重(W/D)比值,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NS组、HES组和HSH组W/D比值、血清TNF-α、Lac浓度、肺损伤评分升高,AQP-1表达下调,PaO2和氧合指数降低(P<0.05).与LPS组比较,NS组、HES组和HSH组W/D比值、血清TNF-α、Lac浓度、肺损伤评分降低,AQP-1表达上调,PaO2和氧合指数升高(P<0.05).与NS组比较,HES组和HSH组W/D比值、血清TNF-α、Lac浓度、肺损伤评分降低,AQP-1表达上调,PaO2和氧合指数升高(P<0.05).与HES组比较,HSH组血Lac浓度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化钠溶液、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和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容量复苏可有效减轻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肺损伤,且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的效果更显著,其机制与上调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AQP-1表达有关。
不同液体容量复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
【摘 要】
:
目的 评价不同液体容量复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50~ 30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氯化钠溶液容量复苏组(NS组)、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容量复苏组(HES组)和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容量复苏组(HSH组).经
【机 构】
:
110001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110001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110001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出 处】
:
中华麻醉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34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胸部CT检查、重症超声、正电子放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电阻抗断层成像(EIT)等均可用于ARDS的诊治中,其中胸部CT是诊断ARDS的金标准,但由于其费用高、放射线暴露、不能快速便捷应用、需要承担转运患者的风险,以及肺部病变定量的相对复杂性[1],限制了其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重
期刊
我国存在很多由于继电保护以及安全控制系统操作失误而导致的大规模停电事故,这对于电力企业发展有着致命的影响.为此,电力企业必须针对这些隐患问题的发生原因进行详细剖析,
总结了66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经验.体会到集中安置病人,有利于严密观察和抢救;食用毒蕈在24h之内者,洗胃和导泻有助于毒物排出;胃肠炎期防止消化道出血,肝损坏期
颌面部转移瘤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1%,包括软组织及颌骨转移。原发肿瘤部位以乳腺、肺、肾最为多见,转移瘤中70%为腺癌。我们报告2例甲状腺癌髁突转移病例。rn 病例1 58岁,女
Process development for the direct solvent extraction of nickel and cobalt from nitrate solution:alu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rn 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全国第三届老年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4月9~1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6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
Two kinds of argon shroud protection devices with two different basic structures were designed and investigated. Industrial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