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主要存在厌学心理、逆反心理、轻视心理、依赖心理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對课程价值的认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对课程学习的投入,以致教学实效性难以体现。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心理问题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而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分析
1.1 厌学心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接受教学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即使人在课堂也无心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问题调查中,有6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学生“觉得枯燥”,32.8%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50.1%的同学“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
造成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现实,使90后的大学生养成了急于求成和独立自我的个性,更关注个人经济和名誉绩效,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对思想境界、精神食粮、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学改革不得力。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进程较慢,力度还很不够,如仍存在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方法呆板过于形式化,途径狭窄过于保守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不了学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受到学生的爱戴。
1.2 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漠视或是公然反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事物,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调查发现,有65.1%的学生不赞同“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很有必要”,61.3%的学生不觉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48.2%的学生不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很有用处”,66.2%的学生承认“我不逃课、旷课但不一定在听课”。
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不够,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心理体验。(2)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仍然一厢情愿地坚持灌输,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致、表达观点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师的对立情绪。(3)社会消极因素的感染。市场经济改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社会中少数群体的个别现象,极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对教师学科化教学产生逆反。
1.3 轻视心理
这是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或自以为能够把握而不认真对待的一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的应付状况,如敷衍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等。在调查中,有70.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太重要,不会认真去学;52.8%的学生坚持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74.6%的学生只关注课程考试的内容。
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1)实用主义思想。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使部分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就业的误区,用人单位重视什么就准备什么,放松了作为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德性的培养,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用的课程或没必要开设的课程。(2)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学生否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习惯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专业课以外的可有可无的说教,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得以学习和锻炼,没必要作为课程设置,甚至有的学生把人生指导课看作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赖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学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从属地位,听从或指望着教师安排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缺乏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期望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述,有时连总结和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老师表达出来。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解;75.0%的学生觉得老师课讲得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有意义。
产生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依然存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致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安排我服从”的学习方式。(2)传统教育理念的固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通常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应听从于教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前的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一些大学生也习惯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学生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显现。但因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厌学等心理,注意力没用在教学上,对老师讲授的原理、观点产生不了感悟,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对考试。如果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再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各高校也确保了课程体系的实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把课程学习当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务,不能将其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以致对课程的学习存在着逆反、轻视等心理问题,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课程的价值和益处,更不用说提升其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实现。
2.3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问题,关键是要产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厌学、轻视、逆反的心理,所以对教学内容缺乏专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实效性发挥的前提。然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考试,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重视课程的学习,更没能在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的精神,即使国家发再多的文件、学校再开设多的课堂、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是不会提高的。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问题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157.
[2] 刘永平.浅谈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理论界,2009(10):196.
[3] 郭秀兰.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81.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心理问题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而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分析
1.1 厌学心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接受教学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即使人在课堂也无心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问题调查中,有6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学生“觉得枯燥”,32.8%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50.1%的同学“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
造成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现实,使90后的大学生养成了急于求成和独立自我的个性,更关注个人经济和名誉绩效,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对思想境界、精神食粮、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学改革不得力。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进程较慢,力度还很不够,如仍存在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方法呆板过于形式化,途径狭窄过于保守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不了学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受到学生的爱戴。
1.2 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漠视或是公然反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事物,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调查发现,有65.1%的学生不赞同“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很有必要”,61.3%的学生不觉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48.2%的学生不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很有用处”,66.2%的学生承认“我不逃课、旷课但不一定在听课”。
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不够,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心理体验。(2)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仍然一厢情愿地坚持灌输,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致、表达观点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师的对立情绪。(3)社会消极因素的感染。市场经济改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社会中少数群体的个别现象,极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对教师学科化教学产生逆反。
1.3 轻视心理
这是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或自以为能够把握而不认真对待的一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的应付状况,如敷衍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等。在调查中,有70.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太重要,不会认真去学;52.8%的学生坚持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74.6%的学生只关注课程考试的内容。
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1)实用主义思想。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使部分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就业的误区,用人单位重视什么就准备什么,放松了作为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德性的培养,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用的课程或没必要开设的课程。(2)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学生否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习惯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专业课以外的可有可无的说教,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得以学习和锻炼,没必要作为课程设置,甚至有的学生把人生指导课看作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赖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学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从属地位,听从或指望着教师安排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缺乏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期望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述,有时连总结和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老师表达出来。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解;75.0%的学生觉得老师课讲得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有意义。
产生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依然存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致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安排我服从”的学习方式。(2)传统教育理念的固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通常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应听从于教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前的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一些大学生也习惯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学生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显现。但因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厌学等心理,注意力没用在教学上,对老师讲授的原理、观点产生不了感悟,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对考试。如果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再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各高校也确保了课程体系的实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把课程学习当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务,不能将其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以致对课程的学习存在着逆反、轻视等心理问题,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课程的价值和益处,更不用说提升其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实现。
2.3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问题,关键是要产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厌学、轻视、逆反的心理,所以对教学内容缺乏专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实效性发挥的前提。然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考试,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重视课程的学习,更没能在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的精神,即使国家发再多的文件、学校再开设多的课堂、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是不会提高的。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问题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157.
[2] 刘永平.浅谈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理论界,2009(10):196.
[3] 郭秀兰.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