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石笋平均沉积速率的确定——多方法探讨

来源 :地质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iang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笋凭借其准确的年代学和对洞穴外界环境的敏感响应,已经成为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力量。亚洲季风区轨道-千年尺度石笋δ18O指示亚洲季风强弱的变化,但是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石笋δ18O则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近现代、能与器测记录进行对比的石笋记录研究是衔接现代气候与古气候的关键环节。而这关键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就是确定石笋的沉积年代。寻找一种适合于无生长纹层、低U含量石笋样品的年代方法对于解决石笋沉积年代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选择广西桂林茅茅头大岩一正在生长的年轻石笋。由于低U含量、高232 Th含量,U系-230 Th定年不成功。利用210Pb定年计算出平均沉积速率为1.96±0.23mm/a,但由于多层晶间孔隙的存在,计算结果偏小。由于石笋中14 C基本为核爆产生,AMS 14 C测试结果计算石笋平均沉积速率为2.10mm/a,但由于未测量到核爆前14 C数据,其值可能仍偏小。由于前人研究指出桂林地区石笋记录能记录夏季风降水,结合桂林多年降水数据,综合计算出该石笋平均沉积速率为2.44mm/a,生长时限为2009—1968年。平均沉积速率和沉积时代的确定,为后续的石笋现代气候研究,进而与古气候衔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Stalagmites, with their accurate chronology and their sensitive response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av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Quaternary research. Asian monsoon orbit - the millennial stalagmite δ18O indicates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the Asian monsoon, but on a shorter time scale, stalagmite δ18O may be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 so modern, stalagmite records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records Research is a key link between modern climate and paleoclimate. The key issue in this crucial aspect is to determine the depositional age of stalagmites. Looking for a non-growth pattern layer, low U content stalagmite samples age method for solving the deposition of stalagmit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n this study, a growing young stalagmite was selected from the rock of Gui Mao Tou, Guilin, Guangxi. Due to the low U content, high 232 Th content, U-230 Th dating was unsuccessful. The average deposition rate calculated by 210Pb dating is 1.96 ± 0.23mm / a, but the calculation result is small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multi-layer intergranular pores. Since 14 C is basically a nuclear explosion in stalagmite, the average deposition rate of stalagmite calculated by AMS 14 C is 2.10 mm / a. However, the value of 14 C before nuclear explosion may be still small. As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stalagmite records in Guilin can record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combined with years of precipitation data in Guilin, the average deposition rate of stalagmite was calculated to be 2.44 mm / a, with a growth period of 2009-1968. The determination of averag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depositional age provides important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modern climate of stalagmite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aleoclimate.
其他文献
人们一般认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就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但事实上,早在1777年,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就诞生了,建立这个共和国的也是华人。  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的数目也是世界第一,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地缘关系,90%左右的海外华人都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就是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建立起来的,其领导人是当地富商罗芳伯。  漂洋过海,大展拳脚  罗芳伯(17
1901年,位于纽约的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竟然开设了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与汉学的“讲座”。在那时候,西方列强虽然垂涎中国的财富和疆土,但是对于东方非基督教的落后文化,是持鄙视态度的,要让西方国家主动去研究他们的“劣等”文化是何等的“屈尊”?大名鼎鼎的哥伦比亚大学为何愿意如此“屈尊”呢?  所有这一切,是一个当时被称为“猪仔”的华人劳工推动的,他拿出终身积蓄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希望他们开设汉学讲座
这幢极具未来感的钢铁建筑物并非供人类使用的场所,而是供给蜜蜂居住的人造蜂巢。这一人工蜂巢是保护蜂群的一种尝试。据美国农业部最近的数据显示,在过去7年里,由于“蜂群衰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这一著名台词早已被奉为经典。的确,人才就代表了国家的实力和未来,而培养人才靠的就是教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学进行扩招后,高学历的学生数量如火箭般猛涨。2013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699万,大学毕业生在同龄人的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一。  按理说,一个这么
与雪花一样,其实尘埃颗粒也非常独特,但却从未有人去想过单个尘埃粒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直到最近才有人把它当回事。  无所不在的尘埃  在不同的人眼里,尘埃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它可能只是简单的尘埃,或大部分都是死皮,再或者是我们死去后要转化成的一种物质状态;而对科学家来说,一粒小小的尘埃却蕴含着无比丰富的科学信息,而且还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地质学家就开始为研究尘埃
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中专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中专在最近十几年里不断萎缩,大学却越来越兴旺,中国的技职学校千方百计地想把自己升级为大学,而中国的学生也根本没有想过将技校或职业学校当成自己的求学目标。但现实却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又总是抱怨招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新招来的大学生往往要重新经过两三年的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近
气象学家在研究一个地区气候变迁的时候,遇到一个大难题;他们无法确切知道该地区古代的降水量,因为古代可没有专职的气象部门,负责观察天气、测量降水,并做记录。  没料到他们后来发现,古人的这一疏忽竟被大自然巧妙地弥补了。造化之神功早已为后人准备了一支天然的“雨量计”,有了它,我们可以测出历史上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降水量。  这支“雨量计”就是海藻。  “性格”相似又有别的  氢同位素  海藻是生活在海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陆,也是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地方——最寒冷、最干燥、风最大。在这里,零下几十度是正常现象,每秒几十米的风速更是家常便饭。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南极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太不适合人类的生存。然而,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南极却是一个极好的地方。南极的特殊环境促使其成为地球上特殊的
若是没有花,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最近的一项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失去五彩缤纷的开花植物,世界将不仅仅是单调乏味,而且会更干更热,尤其在热带的一些地区,这些现象会更为明显。
很多人都羡慕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认为远离尘世,与世隔绝,那才是神仙般的生活。但在科学家看来,不要说与世隔绝,即使真正做到纯粹的“与世隔音”,你也可能会疯掉,哪有快乐可言呢?  “与世隔音”,恶梦不绝  美国科学家专门设计了一个“与世隔音”的小屋。在这个小屋里,人们看不到屋外大千世界的任何变化,更听不到外界的丝毫声音。要知道为了达到超级静音的效果,科学家用厚双层绝缘钢墙,以及混凝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