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刘祥老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w1223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4日,有好几个朋友给我发微信,说刘祥先生走了……
  我跟先生相识在1992年,是他单位刘建宇介绍的,也是在3月。我那时写诗,但他跟我说:“诗歌的受众面太小,不如写写散文、小说。”他说过两次后,我就想起了80年代自己写的一篇小说曾经投过《红豆文学》,编辑的意见讓我结尾处再高大上一点,我一气之下就把稿子压在了箱底……先生听完,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说:“我就需要你这种有生活经历的稿子。”没有几天,他就给我来了电话,说:“小说写得没问题,写得干净,这种写法叫白描,现在叫原生态。但小说名字太老套了,得改个名字。”我说:“好!”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年,我为了显摆自己和莫言有过一面之交,写了一篇题目为《我与莫言》的文章,领导审稿时说:“在通州,也就徐伟成敢起这个名字。”可先生却说:“一个文章的成功与否,一半在名字和头一页怎么写。”后来,我的长篇小说在《运河》上连载了一年多,他对小说的开头说过无数次不满意,直到出单行本,局部改为倒叙的手法,他才点头肯定。
  我跟先生请教问题有很多方法,一个是给他手抄稿,再就是给他灌酒,他一过半斤,就给你指点江山了。
  2011年,我因为聚众喝酒.遇到了人生里第一道坎儿,再请先生喝酒就注意多了。一次,他和王梓夫老师到我这儿来,我提前两个小时把火炕烧好。我们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我给他斟满一杯酒后,说:“一杯够了吧?”他连连点头说:“够了,够了。”酒还没过三巡,菜还没尝到五味,先生朝我说:“对不起,我还得来点儿。”他看我没有反应,又说:“要不这些菜就糟蹋了。”我和王老师相互一笑,我又给他斟满了一杯,完了把酒瓶放在了身后,随口说:“最后一杯啊!”先生听了狡黠一笑。那一天,我们聊了很晚,之所以记忆清晰是因为他要在土炕上睡一觉,我藏起的半瓶酒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了他的怀里,我死活不让他喝了,可他却说:“我是农村上来的,已经四十多年没坐在土炕上了,今天我算真正到家了,今天我有底,再喝一瓶都没事。”王老师也劝我,说:“我们都是农村上来的,刚才他说再喝一瓶也没问题不是酒话,我了解他的酒量,你把心放肚子里吧,待会儿我送他回家。”我看着先生眯着眼笑得像孩子一样灿烂,再左拦右挡就有点不尽地主之谊了。
  去先生家吊唁,他的遗像,是他十年前一张眯着眼笑容可掬的照片,这就更加勾起了我的思念。说句自私的话,我希望他在文学方面再帮我十年二十年的….
  先生,我怨你,怨你先我而行,怨你对我报有那么大的希望,我也怨自己,无以回报。
  责任编辑:子 非
  美术剪纸:吴芳芳
其他文献
秋收,是村里人最繁忙、最紧张,也是  最满足的时候。随着大人去田里收割成了我最大的快乐。每天天还没亮透,小村庄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一家人即将在田野上忙碌一天做好充分的准备。母亲起床做好全家人中午的饭菜,并且用盒子装好,烧好满满一大桶的鱼腥草。然后等到母亲把家里的鸡鸭猪都喂好之后,一家人便走向那片饱含全家人辛勤劳动的稻田。走近稻田,瑟瑟金风吹来,稻田就像大海泛起了波涛,田里涌动着金色的麥
期刊
那天,五六人沿着红旗水库两岸迤逦不断的青山,施然而行,突然,有人惊呼:“哇塞!好多清明草!”  我放眼一望,这是一座山塘的堤坝,一大片区域里,铺满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草。我不说是青草,因为它们都是青灰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居然发着银色的光。“这就是传说中的清明草?”我只是在心里惊呼一声,然后轻轻拔出一棵,不待细看,便觉一种毛茸茸的触感,从手指上传来。我拿着它举起,看那遍布茎叶之上的茸毛,在阳光映照下,
期刊
在我们乡下,有一种平平常常的植物,雨水节气后破土萌芽,细细的茎,嫩嫩的绿,几近透明,叶片则是细细碎碎的嫩绿,和春天的狗尾草、鱼腥草、铁匠草们长在一起,有时是零星的几株。  每每这时,奶奶总是抽抽鼻子,眼瞅着苦味浓郁之处,随之便探下身去,掐起来一把,让我抱着,我搂在胸前,鼻子嗅嗅,吸口气说:“好苦!”奶奶笑笑说:“苦蒿嘛,当然苦!”我们拿回家去,用手掌搓熟到出汁,便涂抹在额头的痱子上或裸露的胳膊、腿
期刊
父亲已经生病两三天了,躺在床上起不来。  我轻轻坐在床沿,发现父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为了让他睡得更踏实些,我把那架老旧收音机的音量调到了最低。就在此刻,父亲的身子微微动了动,并轻声唤了声我的小名。原来父亲并没有睡着呢!我看他想要翻身,可又动弹不得,脸上露出了十分痛苦的表情,就知道,他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腿神经的老毛病又犯了,而且这回还很严重。看到父亲如此痛苦,我当即决定把父亲带至我所在的城市去就医。
期刊
那年夏天的中午,爱人的三姐突然感到头剧烈疼痛,进医院检查,医生说脑血管里长了瘤,决定为她做开颅截瘤手术。  做手术需要一大笔钱,三姐家从山东农村来连云港做工,经几年苦干,有了一些积蓄,可是,大部分钱借给了亲朋应急,一时很难筹回来。三姐家是奔我们来的,为三姐筹钱做手术的担子落在了我的肩上。我与爱人属于工薪阶层,工资收入不是很高,婚后买过房子,也没遇到过什么大事,小日子虽然过得还算平安滋润,手中却没有
期刊
一碗面,是可以治病的,尤其是伤风感冒,这是我小时候的切身体验。  在我们南方的很多乡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要吃碗面是很不容易的。以我们村庄为例,水田里种的是水稻,旱地里种的多是番薯。这面条,只有粮食局和粮管站有少量供应。没有粮油供应证,有钱还不卖给你;即使有粮油供应证,没有熟人也不一定买得到。有一年过春节,我娘带着我找到一个在县粮食局上班的远房亲戚“开后门”才买到了五斤面条。  我们那一带的
期刊
橘黄色的灯光洒满了整个咖啡小屋,恰似遗落的金,或明或暗。  桌、椅错落有致,布置很有情趣,三三两两的情侣倚窗而坐,细语呢喃;窗外灯火阑珊,车流如梭,这种由内而外的环境落差,映衬得小屋更加静谧、柔和、温馨。  我们没有说话,沉默着,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起来,氤氲着深沉、压抑,我有点局促不安,不敢正视她,手心似乎在冒汗。她似乎注意到了,矜持地将目光转移,端起了咖啡,轻轻呷了一口,随后拉开背包的拉链,取出
期刊
吼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皋埠镇境内,近万亩的桃林,在桃花节时成了宠儿。为一睹其风采,我也匆匆前往。  中午的阳光,暖暖的,从棉絮般的云朵里直射下来,和着春风,透过村舍、树木洒落下来,形成一束束光柱,成了片片金色的光斑。走过放生池,穿过花廊,虽然一些开幕节活动已结束,但并不影响我赏花的兴致。“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古老的石阶分布着各地游人的呼吸,大家开心地前行,默默地与桃花、与自然对话。  
期刊
母亲已年近八十了,晚年寡居在老家,平时总是沉淡少语。我常年居住在外,对于自己的50岁生日,本不想铺排的,但母亲执意要替我操办,我只好听从。  老家是江南一个典型的农村。昨天,我才回来,而母亲早已把应用物质准备好了:柴米油盐,包括厨师,包括地点。“祠堂好呢,下雨不用临时搭雨棚。”母亲告诉我。脸上的皱褶一颤一颤的,似家乡小河上荡漾的波纹。我一脸疑惑:一个老人,是怎样把这些七七八八的杂碎事儿办得如此周全
期刊
归来,起点是城市,终点是乡村,起点到终点,一个人用薄薄的票子铺垫脚下漫漫的路。  一个空荡的背包,塞着几件旧衣裳。左手行李,右手行李,人在车上,车在路上。  不知不觉,归来了。  陌生的窗口,顷刻间亮起了故乡亲切的脸容、贫瘠的故土、如织的人流、明朗的天空——我多少次在梦里也喊得出名字的风景啊!  我轻轻地走进来,正如梦中轻轻的呢喃。此刻彩霞漫天,黄昏孤影。夕阳正移动蹒跚的脚步走向苍茫的天际。故乡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