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案例】
班里曾有一位帅小伙,江苏滨海人,一米七八的个子,齐耳长发,一脸冷峻,言语不多,喜欢敞着衣衫,走起路来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可谓个性十足。他刚进入我班的时候,我预先从他原来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那里就已经了解到:这位同学学习态度一般,思想意识比较复杂。“一些不良事件,虽然不直接涉及到他,但总会和他有丝丝缕缕的联系。”原来的老师如此评价他。听完这些,我心中着实吃了一惊:这听着咋有着一种“黑社会老大”的味道?
开学第一天,我就开始暗中观察,明里试探。几天下来,我发现这位同学身上缺点有一些,但优点有不少。譬如,他工作负责,班级荣誉感较强;他心思缜密,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他做事积极,老师安排的任务都能顺利完成;偶犯小错,但能虚心接受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上课发言虽不主动,但却很少讲话;课间总在做作业,很少追逐嬉戏;作业能按时完成,极少拖欠……因此,在临时班干部换选的时候,我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多渠道的了解,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委以重任”。通过与他的多次谈心,我决定让他负责检查班内的卫生工作和班级文化的日常布置工作,还让他做了值日班干部。他欣然接受了我的“任命”,并且有条不紊地比较出色地配合我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一下子,他俨然变成了我的得力小助手。
在平静中,一个月很快过去了。慢慢地,该同学的鲜明个性开始显现出来。他特立独行,逆反心理较重,喜欢与众不同。例如,他的头发较长,我让他把头发理短些,他就干脆把头发剃得很短很短,事后可能又觉得不对,因此戴了一顶帽子加以掩饰。学校规定不能敞衣露胸,他总喜欢潇洒地敞着衣,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但当我盯着他的衣服或他来到我面前时,总有忙着拉好衣服拉链。他自尊心特强,尤其面对老师的当众批评时,往往反映强烈,不计后果。这样的一件事有一天终于呈现在了我面前。
那是某一天的即将放学的时刻,班长脚步匆忙、神色慌张地来跟我说:“某老师叫你去一趟。”“什么事?”我也有点紧张。“老师和某同学顶上了。”我赶紧奔向教室,只见他和任课老师还在顶嘴,其他的同学都看着他俩。看到我,任课老师急忙向我诉说,该同学也急着向我申辩。我尽量保持着平静,尽量守护着中立。我看了这位同学一眼,回过头对任课老师真诚地说:“交给我处理吧!”我想以这种方式来稳定一下他俩的情绪。任课老师默契地向我点了一下头。
我轻轻地拍了一下该同学的肩膀,他配合地跟着我来到办公室。我看着他红涨的脸,轻轻地向他说了声:“先平静一下。”这时,放学的音乐声响起了。等到教室里的同学都走了,我随即把谈话的场地移到了教室。教室里静悄悄的,但我的心里并不平静。我搬了一张椅子,让他和我面对面坐着,并且让他的眼睛看着我。这是我和学生谈话的一种习惯。我决定采用迂回战术。我首先询问他能不能以朋友的方式和我交流,他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从我对他的最初印象开始谈起,谈到了对他的认识转变,谈到了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谈到了他在校运动会上的骄人表现,谈到了他在班级管理工作上的成绩以及同学、任课老师对他的高度评价……这时我惊奇地发现性格倔强的他眼睛已经湿润,我不动声色,继续和他谈下去。我又询问他我在他心中的印象怎么样。再次让我吃惊的是他对我的留意程度并不亚于我对他,由此我更确信了一个观点:千万不要仅把学生当孩子看。他观察得很仔细,有些细节连我自己都没留意。我非常诚挚地向他表示了谢意,谢谢他的开诚布公,谢谢他的理解信任,也谢谢他的一贯支持。我紧接着向他剖析了自己的弱点,并且由我及他,谈到了存在于他身上的弱点。他也认识到了这些缺陷,不断地点着头。我看着他,和他说:“每个人都有缺点,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要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一想,这才是一个能让大家喜欢和尊重的人。譬如,今天我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和你谈话?就是为了使你避免一份尴尬,赢得一份自尊。老师都是维护你们的,但是维护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犯了错也要批评,否则就是姑息纵容,对你们不负责任。你说对吗?”他很轻地应了一声“对”。我接着对他说:“老师也要学生维护,老师也有着自己的尊严。即使老师没有听清,没有看准,批评错了你,面对着年纪比你的妈妈还要大的老师,你难道可以在课堂上公开顶撞吗?你有没有想到老师的感受?有没有想一想由于你的一时冲动,将给班级同学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难道就没有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你一向沉稳,今天出了这样的事,我始料未及,也为你感到遗憾!”我看到他在偷偷擦眼泪,赶紧把目光移向别处。过了一会儿,我十分诚恳地问他:“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他红着眼睛说:“我明天早晨向老师道歉。”“你还可以信任老师吗?”他使劲地点了点头。
其他同学差不多到家了吧,我拍了拍他年轻的肩膀把他送到校门口,他说了声“老师再见”,快步走出了校门。我轻轻舒了一口气,一抬头看见了天边那片美丽的夕阳,暖洋洋的。
【教育反思】
在这个教育案例中,我能成功处理这一起师生间的纠纷,靠的是“尊重”二字。有人在论及新的教育形势下的师生关系时这样说,过去的老师是站着教育学生,居高临下;后来的老师是弯下身来教育学生,俯身倾听;现在的老师要蹲下身来教育学生,体现平等;将来的老师要……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不管对师生关系作着怎样的论述,我想“尊重”总是躲避不开的。离开了它,一切皆为虚妄。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同学之间需要尊重,老师之间需要尊重,师生之间更需要尊重。尊重是一种双向的情感关系。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如果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那他就必须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面对这位同学,我仅把他看作是我班里的一位学生,仅把他看作是我的一个教育对象,对他劈头盖脸的教育训斥,让他在班里作公开检查,让他写出保证书,让他的父母来校一起接受教育,这表面似乎是维护了任课老师的脸面和尊严,但是实际的效果又将如何呢?这位学生可能态度更加强硬,与老师的关系包括与班主任的关系从此就变得水火不容,或愤愤离校,辍学在家;或留在班级,从中作梗;或从此沉默,一蹶不振;或做出更严重、更意想不到的事情来也未可知。不管如何,他对教育、学校、老师的印象从此毁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你还想他尊重你吗?你还想他对你敞开心扉吗?你还想他听从你的教诲吗?那简直就是一厢情愿,异想天开。进而你还想他尊重别人吗?你还想他感恩社会吗?你还想他为他人着想吗?那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痴人说梦。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至此,你对他的教育可谓完全失败。也许你很轻易地就把这件事给忘了,但对这名学生而言将产生多么长久的消极影响。
如果给与他充分的尊重,把他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平等地与他展开心灵的交流,那又如何?或许刚刚还闹得面红耳赤,刚刚还在激烈地争辩,但当你用自己的教育智慧、高超的教育技巧、真诚的情感付出来“降服”这一匹野性十足的“马”时,你又将获得什么?你可能收获一份纯洁的情感,可能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可能造就一匹千里马,可能挽救一个灵魂,可能就此消除了一个社会的隐患……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话说“一切皆有可能”。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一种功德?它源自于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源自于对学生真诚的付出,源自于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源自于对教育最终目标的坚定、不动摇。当然,教育工作者要肯于在学生面前敞开自己的心灵,不虚伪,不掩饰,不做假,让自己的灵魂与学生的灵魂展开一场赤裸裸的精神对话。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尊重不是迁就,更不是姑息。它有着一条十分鲜明的道德底线、责任底线和纪律底线。如果我们的同学和老师越过了这条底线,那就没有了尊重可言。迁就姑息不是尊重,批评教育也不是不尊重。尊重要在一定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实现。
从更高的层面而言,尊重又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它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为人的境界,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教育的境界。
【教育延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还进一步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怎样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德育精神,实现其中的德育目标呢?还是少不了“尊重”二字。不尊重学生,怎么体现“育人为本”?不尊重学生,还是“尊重教育规律”吗?连学生都不尊重,还能“坚持德育为先”吗?连学生都不尊重,还谈什么“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实施《纲要》精神的原点。
其实,不仅德育教育过程中绝对离不开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又何尝离得开它呢?学生不尊重知识,就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怎会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同样,老师不尊重学生,就不会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就不会高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就不可能有效地去辅导补差,学生对老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产生了怀疑,他们还会尊重老师吗?还会去认真学习吗?
教与学是如此,其他一切又何尝不是这样?总而言之,“尊重”二字朴实而庄重,简单而凝练,它实在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
班里曾有一位帅小伙,江苏滨海人,一米七八的个子,齐耳长发,一脸冷峻,言语不多,喜欢敞着衣衫,走起路来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可谓个性十足。他刚进入我班的时候,我预先从他原来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那里就已经了解到:这位同学学习态度一般,思想意识比较复杂。“一些不良事件,虽然不直接涉及到他,但总会和他有丝丝缕缕的联系。”原来的老师如此评价他。听完这些,我心中着实吃了一惊:这听着咋有着一种“黑社会老大”的味道?
开学第一天,我就开始暗中观察,明里试探。几天下来,我发现这位同学身上缺点有一些,但优点有不少。譬如,他工作负责,班级荣誉感较强;他心思缜密,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他做事积极,老师安排的任务都能顺利完成;偶犯小错,但能虚心接受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上课发言虽不主动,但却很少讲话;课间总在做作业,很少追逐嬉戏;作业能按时完成,极少拖欠……因此,在临时班干部换选的时候,我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多渠道的了解,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委以重任”。通过与他的多次谈心,我决定让他负责检查班内的卫生工作和班级文化的日常布置工作,还让他做了值日班干部。他欣然接受了我的“任命”,并且有条不紊地比较出色地配合我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一下子,他俨然变成了我的得力小助手。
在平静中,一个月很快过去了。慢慢地,该同学的鲜明个性开始显现出来。他特立独行,逆反心理较重,喜欢与众不同。例如,他的头发较长,我让他把头发理短些,他就干脆把头发剃得很短很短,事后可能又觉得不对,因此戴了一顶帽子加以掩饰。学校规定不能敞衣露胸,他总喜欢潇洒地敞着衣,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但当我盯着他的衣服或他来到我面前时,总有忙着拉好衣服拉链。他自尊心特强,尤其面对老师的当众批评时,往往反映强烈,不计后果。这样的一件事有一天终于呈现在了我面前。
那是某一天的即将放学的时刻,班长脚步匆忙、神色慌张地来跟我说:“某老师叫你去一趟。”“什么事?”我也有点紧张。“老师和某同学顶上了。”我赶紧奔向教室,只见他和任课老师还在顶嘴,其他的同学都看着他俩。看到我,任课老师急忙向我诉说,该同学也急着向我申辩。我尽量保持着平静,尽量守护着中立。我看了这位同学一眼,回过头对任课老师真诚地说:“交给我处理吧!”我想以这种方式来稳定一下他俩的情绪。任课老师默契地向我点了一下头。
我轻轻地拍了一下该同学的肩膀,他配合地跟着我来到办公室。我看着他红涨的脸,轻轻地向他说了声:“先平静一下。”这时,放学的音乐声响起了。等到教室里的同学都走了,我随即把谈话的场地移到了教室。教室里静悄悄的,但我的心里并不平静。我搬了一张椅子,让他和我面对面坐着,并且让他的眼睛看着我。这是我和学生谈话的一种习惯。我决定采用迂回战术。我首先询问他能不能以朋友的方式和我交流,他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从我对他的最初印象开始谈起,谈到了对他的认识转变,谈到了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谈到了他在校运动会上的骄人表现,谈到了他在班级管理工作上的成绩以及同学、任课老师对他的高度评价……这时我惊奇地发现性格倔强的他眼睛已经湿润,我不动声色,继续和他谈下去。我又询问他我在他心中的印象怎么样。再次让我吃惊的是他对我的留意程度并不亚于我对他,由此我更确信了一个观点:千万不要仅把学生当孩子看。他观察得很仔细,有些细节连我自己都没留意。我非常诚挚地向他表示了谢意,谢谢他的开诚布公,谢谢他的理解信任,也谢谢他的一贯支持。我紧接着向他剖析了自己的弱点,并且由我及他,谈到了存在于他身上的弱点。他也认识到了这些缺陷,不断地点着头。我看着他,和他说:“每个人都有缺点,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要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一想,这才是一个能让大家喜欢和尊重的人。譬如,今天我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和你谈话?就是为了使你避免一份尴尬,赢得一份自尊。老师都是维护你们的,但是维护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犯了错也要批评,否则就是姑息纵容,对你们不负责任。你说对吗?”他很轻地应了一声“对”。我接着对他说:“老师也要学生维护,老师也有着自己的尊严。即使老师没有听清,没有看准,批评错了你,面对着年纪比你的妈妈还要大的老师,你难道可以在课堂上公开顶撞吗?你有没有想到老师的感受?有没有想一想由于你的一时冲动,将给班级同学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难道就没有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你一向沉稳,今天出了这样的事,我始料未及,也为你感到遗憾!”我看到他在偷偷擦眼泪,赶紧把目光移向别处。过了一会儿,我十分诚恳地问他:“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他红着眼睛说:“我明天早晨向老师道歉。”“你还可以信任老师吗?”他使劲地点了点头。
其他同学差不多到家了吧,我拍了拍他年轻的肩膀把他送到校门口,他说了声“老师再见”,快步走出了校门。我轻轻舒了一口气,一抬头看见了天边那片美丽的夕阳,暖洋洋的。
【教育反思】
在这个教育案例中,我能成功处理这一起师生间的纠纷,靠的是“尊重”二字。有人在论及新的教育形势下的师生关系时这样说,过去的老师是站着教育学生,居高临下;后来的老师是弯下身来教育学生,俯身倾听;现在的老师要蹲下身来教育学生,体现平等;将来的老师要……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不管对师生关系作着怎样的论述,我想“尊重”总是躲避不开的。离开了它,一切皆为虚妄。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同学之间需要尊重,老师之间需要尊重,师生之间更需要尊重。尊重是一种双向的情感关系。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如果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那他就必须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面对这位同学,我仅把他看作是我班里的一位学生,仅把他看作是我的一个教育对象,对他劈头盖脸的教育训斥,让他在班里作公开检查,让他写出保证书,让他的父母来校一起接受教育,这表面似乎是维护了任课老师的脸面和尊严,但是实际的效果又将如何呢?这位学生可能态度更加强硬,与老师的关系包括与班主任的关系从此就变得水火不容,或愤愤离校,辍学在家;或留在班级,从中作梗;或从此沉默,一蹶不振;或做出更严重、更意想不到的事情来也未可知。不管如何,他对教育、学校、老师的印象从此毁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你还想他尊重你吗?你还想他对你敞开心扉吗?你还想他听从你的教诲吗?那简直就是一厢情愿,异想天开。进而你还想他尊重别人吗?你还想他感恩社会吗?你还想他为他人着想吗?那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痴人说梦。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至此,你对他的教育可谓完全失败。也许你很轻易地就把这件事给忘了,但对这名学生而言将产生多么长久的消极影响。
如果给与他充分的尊重,把他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平等地与他展开心灵的交流,那又如何?或许刚刚还闹得面红耳赤,刚刚还在激烈地争辩,但当你用自己的教育智慧、高超的教育技巧、真诚的情感付出来“降服”这一匹野性十足的“马”时,你又将获得什么?你可能收获一份纯洁的情感,可能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可能造就一匹千里马,可能挽救一个灵魂,可能就此消除了一个社会的隐患……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话说“一切皆有可能”。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一种功德?它源自于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源自于对学生真诚的付出,源自于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源自于对教育最终目标的坚定、不动摇。当然,教育工作者要肯于在学生面前敞开自己的心灵,不虚伪,不掩饰,不做假,让自己的灵魂与学生的灵魂展开一场赤裸裸的精神对话。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尊重不是迁就,更不是姑息。它有着一条十分鲜明的道德底线、责任底线和纪律底线。如果我们的同学和老师越过了这条底线,那就没有了尊重可言。迁就姑息不是尊重,批评教育也不是不尊重。尊重要在一定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实现。
从更高的层面而言,尊重又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它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为人的境界,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教育的境界。
【教育延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还进一步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怎样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德育精神,实现其中的德育目标呢?还是少不了“尊重”二字。不尊重学生,怎么体现“育人为本”?不尊重学生,还是“尊重教育规律”吗?连学生都不尊重,还能“坚持德育为先”吗?连学生都不尊重,还谈什么“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实施《纲要》精神的原点。
其实,不仅德育教育过程中绝对离不开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又何尝离得开它呢?学生不尊重知识,就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怎会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同样,老师不尊重学生,就不会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就不会高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就不可能有效地去辅导补差,学生对老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产生了怀疑,他们还会尊重老师吗?还会去认真学习吗?
教与学是如此,其他一切又何尝不是这样?总而言之,“尊重”二字朴实而庄重,简单而凝练,它实在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