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扩招后各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迅猛增长,毕业生供给严重大于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问题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媒体舆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恐惧。通过本次调查,行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来源有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共性,也显现了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及产生的内因外因等入手,深入探讨行业类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疏导途径。
【关键词】行业类院校就业压力疏导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资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30-01
1999年,国务院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大众化进程。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数已从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的10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人,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今,2014年马上要迎来新一批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与之相反,近年来我国经济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放缓,从而加剧了这种严峻的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
行业特色型高校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服务面向。行业类院校的学生因为学校的定向培养,大一到大三这段时间内大都过着一种单纯规律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数据表明行业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低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等到大四,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面试、竞争等就业压力,以往的优越感都会变为对失业的恐惧,往往无所适从。
1.主观来源。1)工作经验-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对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有所要求,希望招到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本次调查显示在学校期间有过兼职经历或者在校期间有过学生会任职经历的求职者在个人压力源上的得分都明显降低。2)职业期望-直接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比较高(有调查显示38.91%的行业类院校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是3000-5000元,28.64%的期望月薪是5000-8000元,)且希望能到更有实力的企业去工作,本次调查显示这种职业期望跟学历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3)自我定位-据调查,79.14%的行业院校类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要从事与本学校特色相同的行业,对于毕业后其他的就业方向并没有明确的想法,更别提明确的职业规划了,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我角色转变不及时、自我认识不全面。
2.客观来源。1)社会因子-高校仍在扩招,而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没有跟上,加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面对信息的快速更替自我角色转换不及时而倍感压力山大。相比而言,社会节奏较慢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的就业压力会小很多。2)学校因子-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常常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实力、知名度、影响力等,行业类院校因为学校资源和专业设置等的限制,求职范围有限。加上学校怕丢掉自己的特色优势,而不敢进行专业调整,使得学校专业设置落后。3)家庭因子-行业类院校进入门槛较高,社会也普遍认为行业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很多,这样就使得家长对子女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压力。另外调查显示,家庭收入偏低也是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就业压力的疏导途径
能否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主要是取决于压力应对方法,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新浪推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连续五年都一致显示毕业生在应对求职压力时更偏向消极的方式。提高毕业生求职时应对压力的积极性,成为政府、学校、家长及毕业生本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政府政策。增大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直接措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间接措施-快速发展经济,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可以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大对求职者的需求量,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据调查显示,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失业率就会随之下降1%,相反,GDP增长速度每降低1%,失业率便会随之上升1%。在未来15年左右,保障我国GDP每年7.5%以上的增长速度可以十分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其次,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障就业需求增长的原动力。
2.学校对策。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学校的主干优势学科实现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具体可以建立人才反馈机制,具体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增加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如海关学院设立法律学科,肯定比不过中国政法大学,但是海关学院可以侧重于海关法、税法等,体现自己学院的特色。另外,每到毕业季学校可以开展“专场招聘会”,引入就业压力管理EAP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可以有机结合就业课程、社会实践、现场模拟等多种方法,加深毕业生对就业系统的了解。
3.家庭观念。行业类院校门槛高,子女在行业类院校就读,父母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优越感,自己的孩子接受的是“精英教育”,造成其对子女的就业期望过高,比如,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偏远地区不能去,私企不能去,薪资低了不能去等。父母的就业观念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形成,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人为地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就业压力。家长应转变这种就业态度,主动关心孩子就业期间的心理状态,并及时疏导给予其信心,鼓励孩子多尝试,脚踏实地,行行出状元,不要好高骛远。
4.自身努力。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身心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就业压力问题。首先,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社会接轨可以帮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主动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其次,对自身有个全面的评估,结合就业形势,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可以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显示,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中,行为和情绪体验指数均无明显变化,但2013年的生理体验指数达到了6.12,相比往年有显著的升高,这也提醒毕业生在调节情绪的同时也要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晓荣,李随成.论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缓解[J].就业指导探讨,2007,(3)
【关键词】行业类院校就业压力疏导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资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30-01
1999年,国务院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大众化进程。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数已从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的10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人,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今,2014年马上要迎来新一批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与之相反,近年来我国经济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放缓,从而加剧了这种严峻的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
行业特色型高校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服务面向。行业类院校的学生因为学校的定向培养,大一到大三这段时间内大都过着一种单纯规律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数据表明行业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低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等到大四,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面试、竞争等就业压力,以往的优越感都会变为对失业的恐惧,往往无所适从。
1.主观来源。1)工作经验-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对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有所要求,希望招到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本次调查显示在学校期间有过兼职经历或者在校期间有过学生会任职经历的求职者在个人压力源上的得分都明显降低。2)职业期望-直接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比较高(有调查显示38.91%的行业类院校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是3000-5000元,28.64%的期望月薪是5000-8000元,)且希望能到更有实力的企业去工作,本次调查显示这种职业期望跟学历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3)自我定位-据调查,79.14%的行业院校类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要从事与本学校特色相同的行业,对于毕业后其他的就业方向并没有明确的想法,更别提明确的职业规划了,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我角色转变不及时、自我认识不全面。
2.客观来源。1)社会因子-高校仍在扩招,而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没有跟上,加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面对信息的快速更替自我角色转换不及时而倍感压力山大。相比而言,社会节奏较慢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的就业压力会小很多。2)学校因子-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常常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实力、知名度、影响力等,行业类院校因为学校资源和专业设置等的限制,求职范围有限。加上学校怕丢掉自己的特色优势,而不敢进行专业调整,使得学校专业设置落后。3)家庭因子-行业类院校进入门槛较高,社会也普遍认为行业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很多,这样就使得家长对子女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压力。另外调查显示,家庭收入偏低也是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就业压力的疏导途径
能否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主要是取决于压力应对方法,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新浪推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连续五年都一致显示毕业生在应对求职压力时更偏向消极的方式。提高毕业生求职时应对压力的积极性,成为政府、学校、家长及毕业生本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政府政策。增大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直接措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间接措施-快速发展经济,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可以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大对求职者的需求量,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据调查显示,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失业率就会随之下降1%,相反,GDP增长速度每降低1%,失业率便会随之上升1%。在未来15年左右,保障我国GDP每年7.5%以上的增长速度可以十分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其次,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障就业需求增长的原动力。
2.学校对策。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学校的主干优势学科实现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具体可以建立人才反馈机制,具体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增加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如海关学院设立法律学科,肯定比不过中国政法大学,但是海关学院可以侧重于海关法、税法等,体现自己学院的特色。另外,每到毕业季学校可以开展“专场招聘会”,引入就业压力管理EAP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可以有机结合就业课程、社会实践、现场模拟等多种方法,加深毕业生对就业系统的了解。
3.家庭观念。行业类院校门槛高,子女在行业类院校就读,父母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优越感,自己的孩子接受的是“精英教育”,造成其对子女的就业期望过高,比如,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偏远地区不能去,私企不能去,薪资低了不能去等。父母的就业观念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形成,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人为地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就业压力。家长应转变这种就业态度,主动关心孩子就业期间的心理状态,并及时疏导给予其信心,鼓励孩子多尝试,脚踏实地,行行出状元,不要好高骛远。
4.自身努力。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身心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就业压力问题。首先,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社会接轨可以帮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主动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其次,对自身有个全面的评估,结合就业形势,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可以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显示,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中,行为和情绪体验指数均无明显变化,但2013年的生理体验指数达到了6.12,相比往年有显著的升高,这也提醒毕业生在调节情绪的同时也要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晓荣,李随成.论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缓解[J].就业指导探讨,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