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贵州、陕西、浙江、湖南和安徽等地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等品质数据,以及日照、气温、降水等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影响猕猴桃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构建了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结果 表明:糖分转化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是猕猴桃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该时段的温度、光照是影响猕猴桃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影响中华猕猴桃品质的气候指标主要有成熟前13-15旬的气温日较差(TD13-15)、成熟前1-6旬的日照时数(
【机 构】
:
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合肥230031;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合肥230036;安徽省六安市气象局,安徽六安2370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贵州、陕西、浙江、湖南和安徽等地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等品质数据,以及日照、气温、降水等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影响猕猴桃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构建了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结果 表明:糖分转化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是猕猴桃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该时段的温度、光照是影响猕猴桃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影响中华猕猴桃品质的气候指标主要有成熟前13-15旬的气温日较差(TD13-15)、成熟前1-6旬的日照时数(SSH1-6)、年气温日较差(TDy)及果实生育期气温日较差(TDp);影响美味猕猴桃品质的气候指标主要有成熟前13-18旬最高温度(Tmax13-18)、成熟前1-3旬最高温度(Tmax1-3)、成熟前7-9旬气温日较差(TD7-9)、成熟前16-18旬最低温度(Tmin16-18)、成熟前1-6旬平均温度(T1-6)、生育期降水量(Pp)及成熟前1-3旬日照时数(SSH1-3);对建立的美味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气候品质评价模型进行回代检验和预测检验,检验等级与实际等级偏差不超过1个等级的比例均达90%以上,评价模型可客观反映气候条件对猕猴桃品质影响.
其他文献
闸坝建设显著提高了河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但筑坝致使河流渠道化,是影响氮磷迁移和水体富营养化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平水期釜溪河流域内威远河、旭水河筑坝渠化河流的4个筑坝河段和1个无闸坝的普通河段为对象,通过河流氮磷通量估算和水体营养状态评估,探讨了筑坝渠化河流的氮磷滞留特征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关系.结果 表明,河流水体存在总磷、铵氮和有机质等污染,特别是支流小流域的污染较为突出.各河段总氮、总磷滞留效率(RL)平均为101.5和4.7 mg·s-1·km-1,其中,旭水河筑坝河段的氮磷滞留效率最高(分别
通过整合陕西省外来植物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外来植物组成、来源和分布等,并分析了入侵植物种数与GDP等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陕西省共有广义外来植物415种,隶属于68科268属,其中外来入侵植物132种,外来非入侵植物283种;外来植物占据的生境类型以农田和荒地为主(占所有生境类型的70%);从原产地来看,境外外来植物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分别占全部外来植物的29.23%与28.83%;全省外来植物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占比与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呈显著正相关(R2=0.42,P
植物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能够反映植物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揭示其背后潜在的生态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1 hm2永久固定监测样地内的优势种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为对象,分析其种群径级结构,并采用Ripley L函数探究其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及相互关联性.结果 表明:(1)长苞冷杉的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幼树(1 cm≤DBH<5 cm)、中树(5 cm≤DBH<15 cm)和成树(DBH≥15 cm)个体数量分别占整个种群数
气候变暖导致温带地区物种的春季物候期提前.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只有少量的物候事件记录和研究,其气候驱动因素不清楚,阻碍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这些独特生态区植物物候影响的准确预测.为了确定亚热带地区植物春季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设计了气候箱控制试验和野外自然试验,研究2个春季增温处理(T1:白天20℃/晚上15℃;T2:白天25℃/晚上20℃,昼夜长均为12h)对10种亚热带木本植物(4个落叶树种和6个常绿树种)幼苗出芽、展叶时间和幼苗生长高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春季变暖主要对落叶树种出芽和展叶有显著的提前作用,出
城市化过程对于磷循环的影响及其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人为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从相关的文献报道看,磷循环受到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化等因素的显著影响,磷矿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城市化地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景观格局特征的空间拓展与演化,是城市化地区影响磷循环的重要因子.城市化地区磷循环的各种影响因素还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组合作用,改变地表覆盖特征和局部水土过程
采用生物炭吸附与表面活性剂淋洗联合修复PAHs污染场地土壤,通过外源添加700℃制备的稻壳生物炭,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淋洗PAHs效果的影响;通过老化后的含芘高岭土模拟污染土壤,研究了生物炭吸附与TX-100淋洗联合修复的驱动机制.强化淋洗修复结果显示:TX-100浓度为10 g·L-1,淋洗时间为16h,固液比为1∶10,转速为150 r·min-1,对本研究选取的PAHs浓度为94.97 mg·kg-1的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最好,解吸率达66.2%;添加1%土壤质量的稻壳生物
为探明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基于2000-2015年NPP数据和相应时间序列的气象、DEM、土地利用、NDVI、人口密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2000-2015年云南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表明:云南省植被NPP年际变化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加速率为2.13gC·m-2·a-1;植被NPP年均值空间差异性较大,总体上从东北向西南递增,2000-2015年88.5%的地区NPP保持不变或呈增加趋势;单因子影
为探究温度对蝌蚪变态时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在21、23、25和27℃水温条件下,测定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37期蝌蚪的变态时长,以及变态后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反应的变化.结果 表明:体重、体长及体重与体长的比值均无组间差异,21、23℃组的变态时长显著高于25和27℃组;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均出现于注射后3h,随温度升高呈递增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21℃组注射后3h显著高于0、9和12 h,23℃组注射后3h显著
为揭示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Oryza sativa)-麦(Triticum aestivum)轮作制麦田杂草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生长的影响,以始于2010年10月的连续10年固定施肥田(不施肥、仅施用化肥、猪粪堆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为对象,通过2019年和2020年小麦季的调查,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蔺草出苗、分蘖和成穗密度以及开花结实期菵草的株高、茎基粗、上部三张功能叶的长度及宽度、地上部生物量、种子产量.结果 表明:仅施用化肥处理的菵草平均出苗、分蘖
非充分或欠灌条件下增加植物密度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棉花节水生产技术,特别是在干旱且生育期很短的中国新疆棉区.增加种植密度能够增加冠层覆盖度,增加总耗水量,改变根区的盐分分布.本研究开展了种植密度(低密度M1,13.5万株·hm-2;中密度M2,18万株·hm-2;高密度M3,22.5万株·hm-2)和灌溉定额[重度亏缺W1(50% ETC,作物需水量),3150 m3·hm-2;轻度亏缺W2(75% ETC),4050 m3·hm-2;充分灌溉W3(100%ETc),4980 m3· hm-2]互作的大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