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和孩子在园门口笑着再见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t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份,又一批孩子走进幼儿园。他们初次离开家长的怀抱,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哭闹、恐惧、睡不安稳、生病……孩子的这些不适应在心理学上可称为分离性焦虑,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帮助孩子学会应付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分离所造成的心理失落,是父母在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专家支招:适应期,建立安全感最重要
  告诉孩子他在幼儿园要呆多久
  对许多幼儿来说,时间是很可怕的,因为他们不能判断在幼儿园到底要呆多长时间,害怕和妈妈长久分离,所以,我们不妨通过以下的方式,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将离开妈妈多长时间:
  方式一:画一个时钟,用颜色标出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这样就能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表明在园时间与一整天时间的关系。
  方式二:拿一本日历,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地方涂上颜色,这也会使孩子形象地认识到自己什么时候在幼儿园,什么时候和家人在一起。孩子可以从时间图表上看出分离只是暂时的,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
  
  通过游戏帮助孩子表达感情
  如果孩子表现出对幼儿园特别恐惧,父母则要想方设法进行引导,及时帮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若孩子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家长还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将房间某个角落布置成幼儿园教室的样子,利用各种玩具创设情境,开展“上幼儿园”的游戏。孩子可自己选择当小朋友或老师,家长配合做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场景,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的一些情绪反应,进而做出更耐心细致的帮助。
  
  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分离
  有时,家长会安慰孩子别哭,或者说“宝贝要勇敢”之类的话。这些并不一定恰当。哭是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也是家长对孩子表示理解的机会。如果家长说:“我知道你特别伤心,但我必须走,下班后我会来接你的。”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大人没有忽视和误解他们的感情,而且也有助于清楚地理解分离是不可避免的。
  
  积极乐观地接孩子回家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孩子可能会哭着扑向大人,也可能完全忽视大人,这两种反应都是正常的。如果家长看到孩子就泪流满面,惊叹说:“妈妈想死宝贝了,你还好吗?”这样只能让孩子感到:分离的确是件很不好的事。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孩子看到积极的一面,如:老师说你今天玩积木很开心。这种说法带给孩子的暗示是:没有妈妈,宝贝在幼儿园也很高兴。
  
  一线建议:巧妙帮幼儿度过分离焦虑
  当孩子们第一次离开熟悉的亲人,总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分离焦虑现象,家长该怎样减缓幼儿的哭闹行为呢?家长需要配合幼儿园进行哪些相关的教育,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对幼儿园生活和老师产生认同感
  家长要相信老师,并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使孩子觉得在幼儿园虽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人,但是同样有像妈妈一样关爱和照顾自己的老师,有像兄弟姐妹一样友爱互助的伙伴,有快乐好玩的游戏、玩具,在这里同样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使孩子对幼儿园生活产生信赖感、认同感和安全感。
  
  熟悉幼儿园环境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因为陌生的环境和老师、同伴所致,所以,家长在入园前应该带孩子到幼儿园转转,感受幼儿园生活的美好,激发对于幼儿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认识和熟悉老师,提高他的适应能力,让孩子觉得老师同样是可亲可敬的人,使焦虑情绪得以缓解,从而逐渐接纳并适应新的生活。
  
  鼓励孩子积极来园
  入园后,家长要帮助孩子积极回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美好时光,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向往和期待之情,并鼓励孩子积极来园,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这个适应阶段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依着他的性子在家休息,那么只会延长他的适应期。对于哭闹严重的幼儿,可以适当缩短他在园的时间,下午早点来接,给幼儿适应上的“坡度”和心理上的缓冲。
  
  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和规律的作息
  在家中,家长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学会照顾自己,能够自己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等,独立为自己进行服务,从而增加自信心,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此外,还要帮助孩子养成和幼儿园同步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缩小家园间的差异性,如按时午睡,按时起床等等,使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要求。
  总之,分离焦虑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进入集体生活必经的情感体验。作为家长,不仅要学会以孩子的视角解读童心,更要用自己智慧的头脑、热诚的心灵、温暖的双手关爱儿童,赋予亲情,使他们坚实而自信地走好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放假了,放假了,孩子们终于开心地等到了这一天。这些放飞心灵的小家伙们终于开始了他们的户外撒欢。到公园,到郊外,到广阔天地……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探寻、发现、无拘无束。但是,判断能力和经验都相对薄弱的他们,却很容易遭遇到诸如摔伤、溺水、中毒等意外的伤害。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讲讲故事  粗心的父母  爸爸、妈妈带着放假的小强回到了乡下探望老人家,他看到小伙伴们哔哔啪啪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能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音乐没有非常具体和含义明确的词汇,但却能超越任何一种语言,为人类所能理解,交流思想感情。  听力技能是幼儿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技能,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倾听能力,家长才能着手培养他的音乐才能。所以,学会倾听,是幼儿音乐启蒙的出发点。    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  周围的声音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音乐。家长可有意识地在婴儿身边发出声响,
周国平 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    我读小学时,低年级开国语、算术、常识三门课,高年级取消了常识课,增加历史、地理、自然三门课,实际上是常识课的扩展。在所有这些课上学了些什么,我几乎忘光了,惟有这节课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这是一节历史课,一位男老师给我们讲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生平。我听着听着,眼
卢勤,中国首席教育专家,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她以亲切、平易、认真、深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是上亿家长及儿童最喜爱、最信任的权威教育专家。三十多年来,卢勤致力于对少年儿童及家长心理健康的研究,所著图书屡创国内教育类图书销量记录,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册。    有的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许多人都说我的孩子不行,我该怎么办?”  不管别
怎样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这是每位父母都很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解决的金钥匙就是父母自己本身,只要父母积极改变自身的“说”与“听”,就能让亲子沟通顺畅起来。    不要急着安慰孩子  “我恨透了我的老师!我再也不回学校去了!”迪恩一进门就高声吵嚷开了。“不!你当然得去。”妈妈很想像往常一样冲他嚷回去,但是因为声带出了问题,她无法发声。过了一会儿,迪恩来到妈妈面前倾诉了心里的怨气:
演奏乐器不仅是组合音符,还要通过音乐表达演奏者的情绪。音乐的表现包括两方面:一是音色,二是通过力度变化,把乐曲的内涵用自己的演奏方式表现出来。演奏方式就是孩子初学古筝的重点。错误的演奏方法会带来很多问题,如音色僵硬、快速的部分达不到要求的速度等,因此,在古筝的初级学习阶段,应该让孩子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坐姿要点:上半身坐直、放松    正确的坐姿是腰部以上坐直、放松,不要太过僵硬,以保证腰
“孩子不能比别人差”折射出现代父母在教育方面的浮躁心理,家长的虚荣、攀比心态,是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主要因素。孩子年纪尚小,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到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那么孩子的人际关系也会处于良性状态,如果家长起的是负面影响,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长远的不良渗透。礼物是心意的表达,还是裹着糖衣的炸弹,这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家长必须冷静下来,带领孩子走出礼物
社会的辐射影响  ●文化发展和价值观改变  ——精华和糟粕一起向孩子袭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服装以露为美、新闻以怂人眼球为主、交往以利益为先……孩子的眼在看,耳在听,心灵在感受,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伴随着正面健康的资讯,诸多负面信息也渐渐渗透到孩子的意识里。在复杂的社会氛围中,家长要发挥自己的过滤和监督作用,为孩子筛选有助于其心智健康发展的正面因素,才能营造一片绿色的纯净空间
说实话,要是在以前,关于“如何努力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孩子”这个问题,我是略有反感的。干嘛要投老师所好呢?我们总是建议孩子保持纯真,做真实的自己,难道一上学,竟反倒鼓励孩子刻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了?但自打孩子上学了,我渐渐开始改变了原有的观念。让老师喜欢上自己的孩子,它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果着手,让孩子成为受老师喜爱的好学生呢?  
在轰轰烈烈的送礼热中,除了商家,没有赢者,而孩子作为送礼热的中心人物,由于其年龄小、自我认知能力尚未完善,受到的负面冲击也最大。    孩子:功利有理,没钱可耻  某小学生为了当班长,要求家长购买一些东西作为拉选票的礼物,在受到家长批评之后,该学生竟然如此回答:“大家都送礼,就我不送,我不是吃亏了吗?不和同学搞好关系,他们怎么会支持我?”  小朵最近不肯去幼儿园,在家长的耐心询问之下,孩子才含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