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释金兰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剑英素有“元帅诗人”的美称。驰马纵横沙场可以威震四海,挥毫作诗更显铁骨柔肠。他的诗,文采斐然,享誉中外,在华夏诗坛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叶剑英与众多革命志士结识沙场,成为莫逆之交。在他一生创作的170多首诗词里,有很多是赞誉革命情谊的。叶剑英是一位长情的诗人,对于志趣相投的新朋旧友,都擅用诗词来体现他们的金兰之谊。这些意近旨远、气势磅礴、格调清新的诗词,至今读来都能让人感受到他虚怀若谷、正气凛然的优秀品格。
  赍志亭中酬忠烈
  叶剑英在革命早期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追随者。1924年,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叶剑英担任学校教授部副主任兼教官,主要负责教学业务方面的工作。同年,孙中山将各路粤军统一进行改编。原粤军第八旅改编为建国粤军第二师(张达明任师长),叶剑英担任参谋长。除了负责学校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协助张达明主持二师的训练工作。这样,他经常奔走于军校与二师之间,十分忙碌。连平大捷之后,为配合黄埔军校的教学,壮大革命军骨干力量,孙中山决定在粤军第二师成立独立营,培训一批下层军士。叶剑英出任香山县(今中山县)县长兼独立营营长。


  叶剑英在张达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选定靠孙中山家乡较近的香洲(今珠海市)作为营地。他一改旧军队抽丁拉夫的办法,亲自到香山县各地宣传革命军的宗旨,动员农村青年参军。共招募选拔了900余名士兵,陈雨荣等担任教官。叶剑英和教官们借鉴黄埔军校的做法,确定独立营实行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并重的原则,强调“军以党化,党以军成”,要求革命军人服从革命政党,贯彻革命党的主张和政策,不要军阀作风,不坑害老百姓。在叶剑英的悉心教导下,香洲独立营成为革命军的一支骨干部队。他与这些年轻的革命军官也结下了深厚的手足情谊。
  1925年4月,叶剑英接到广东留守府和粤军司令部的电召,抵达广州商讨防范军阀杨希闵、刘振寰的叛乱事宜。4月27日,他忽然接到香洲独立营发生兵变的消息,十分震惊。独立营是在叶剑英的领导之下成长起来的新的革命军队,军纪、政纪都相当严明,军官军士们个个思想进步,谁想竟然发生兵变这样的事情,很让人费解。
  原来,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与驻扎在石岐(今中山县)的粤军团长古鼎华相互勾结,煽动隐藏在独立营内的一小撮反动分子,于26日夜晚发动叛乱,先是杀害了思想进步的陈雨荣等25位军官、士兵。随后,还劫走了刚运到的军饷,卖给坦州土匪,最后逃往澳门。
  叶剑英闻此噩耗立即乘舰到达香洲,一面安抚群众、整顿军队、收殓遇害烈士遗体,一面迅速与澳门当局联系,派人抓捕逃犯。几天后,十几名歹徒被引渡归案,旋即正法。为了缅怀革命烈士,独立营和当地民众把死难烈士安葬在香洲狮山上。与此同时,他发起成立崇义社狮山保管委员会,筹集资金修建烈士墓地。起初香洲群众有90多人参加,后发展到几百人。他亲自主持召开追悼大会,沉痛哀悼遇难烈士,并号召官兵稳定情绪,坚守岗位,继续坚持革命道路。
  香洲兵变平息后,叶剑英星夜兼程返回二师,参加平叛刘、杨作战。是年8月,他应狮山保管委员会之请,为烈士墓园中的赍志亭撰写碑记,并于10月3日与社会各界人士在赍志亭为死难烈士举行追悼大会。他填写了一首《满江红·香洲烈士》词,词间流露出对烈士沉痛的缅怀与悼念之情。
  镇海狮山,突兀处,英雄埋骨。曾记得,谈兵虎帐,三春眉月。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
  革命史,人湮没;革命党,当流血。看搀枪满地,剪除军阀。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堂上悲白发。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
  悼念活动后,叶剑英安排新编团收集整理烈士遗物送给烈士家属,同时还送去经他签名的“烈士墓全貌”“追悼會”“烈士遗容”3幅照片及金戒指1枚、大洋100元作为抚恤慰问。他还亲自将17位梅县籍烈士的遗物护送到梅县,并登门拜访了附近的李公剑等几家烈属。陈雨荣是叶剑英的结拜兄弟,牺牲时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妻儿,母亲因受刺激精神失常。他妻子房礼妹既要侍养婆婆又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生活十分拮据。叶剑英便不断接济直到其孩子长大成人。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时,每年都去看望守陵的甘湖伯,凭吊香洲墓。他时常关照当年一起奋战过的烈士遗孤。1980年,叶剑英回故乡时,听说房礼妹仍健在便亲切接见了她。交谈时,她将55年前叶剑英送给她的唯一一张烈士照片又回赠叶剑英。他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照片,想起峥嵘往事不禁热泪盈眶。他离开故乡时专门差人送去100元钱并附一封短信:
  送上人民币一百元,聊为补贴家用,相信随着祖国四个现代化的迅速实现,家庭之困难必能逐步得到解决,望烈士之后人当继承遗志,为这一伟大的事业多做贡献。
  忧国忧民和战诗
  叶剑英与朱德的革命情谊始于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新编二师师长的叶剑英到南昌参加部分反蒋军官举行的集会,在会上发表了即席讲话。席间,时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的朱德在听到叶剑英的一番慷慨陈词后,两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交换了各自的政见。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两位战友的革命情谊经历了时光与战火的洗礼而愈加深厚。1931年,叶剑英从苏联留学归来,积极要求到中央苏区工作。他辗转来到瑞金,主要负责军委参谋部的工作。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朱德任主席,叶剑英任军委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一面积极协助朱德指挥作战,一面抓紧进行司令部机关的建设,这项工作也得到朱德大力支持。抗战爆发后,二人一起赴南京参加国民党国防会议,就两党合作抗战和红军改编问题进行谈判。随后,叶剑英到汉口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开展工作,朱德则返回前线指挥战斗。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1939年6月叶剑英由武汉一路转移到重庆,任南方局常委兼军事部长,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远在前线的朱德为挫败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挑起内战的阴谋,于1940年5月从太行山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此时,日军大举进攻晋西北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他闻讯立即返回延安。他有感于时局变幻忧国忧民写下七绝《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他在这首诗的题序中写道:“1940年5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时经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尚在重庆的叶剑英辗转读到这首诗后,特作诗附和:
  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
  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
  朱德读到这首诗,立即亲笔录下,至为欣赏。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以诗会友,别具一番情趣。
  太行山间庆寿诞
  1941年2月,叶剑英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从重庆返回延安,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接替刘伯承的岗位,做统帅部的参谋工作。


  抗战以来,叶剑英长期奋战在统战工作第一线,对敌、伪、顽、友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得很透彻,再加上他本人有高超的军事造诣和谋略才干,到统帅部工作后,很快就成为毛泽东、朱德指挥全国敌后抗战的得力助手。位于延安城西北王家坪的中央军委,是中共中央指挥抗战的“大本营”,指挥抗日战争中各个根据地的指令,便是从这里发出。叶剑英身为军委参谋长,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日夜思虑着如何做好这个参谋工作。
  不久,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疯狂进攻,频繁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战日根据地的军民奋起反抗,打破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战胜严重困难。战斗在太行的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指挥部队抗击日本侵略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中央为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的抗战士气,决定为他举办50诞辰庆祝活动。12月16日,清漳河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太行军民隆重集会为刘伯承祝寿。一二九师驻地宾客如云,函电似雪。身在延安的叶剑英也特地发来两首充满敬意和热情的祝寿诗:
  一
  太行游击费纠缠,撑住平辽半壁山;
  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
  二
  细柳营中寂不哗,抱垣炮堵即吾家;
  将军五十人称健,斩得倭酋不自夸。
  刘伯承读到这些祝寿的诗文备受鼓舞。字里行间足见两位战友情深似海的革命友誼。他们拥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从莫斯科的比肩学习到返回国内战场的指挥若定,再到新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决策谋略,二人一起见证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从起步走向辉煌,这样的金兰之谊让人感动,更值得后辈学习。
  怀安诗作写春秋
  在延安艰难的岁月里,大家的工作紧张而繁忙,生活相当清苦。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大家一起动手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他在参谋部驻地周围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养猪种菜,样样亲力亲为,和敌后军民生活劳动在一起。
  除此之外他积极支持并参加“怀安诗社”,丰富敌后的文化生活。“怀安诗社”,是在林伯渠等倡议下于1941年9月5日在延安成立的。参加者有朱德、董必武、林伯渠等和延安的社会贤达、民间诗人。叶剑英与他们以诗言志抒怀。那时没条件出诗刊,怀安诸老写诗自备一册,将自己的新作抄上去,送给另一人添上自己的新作,再送给第三人,这样辗转传递,互相唱和,称《怀安诗抄》。叶剑英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有《寄续范亭司令并呈怀安诸老(二首)》:
  一
  孙陵碧血长青苔,阿斗昏庸事可哀!
  剩有残躯效李牧,雁门关外杀敌回。
  二
  投身革命将何事,老者安知少者怀。
  君独伤时异工部,小戎离黍托诙谐。
  董必武读完这两首诗后,特赋诗:“季子徐君(指吴玉章、徐特立)气谊投,希深君复(指谢觉哉、林伯渠)亦风流。指挥能事朱司令,慷慨悲歌叶剑侯。”
  另有一次,叶剑英向重庆派驻延安的国民党联络参谋说:“请告重庆当局,古人说‘有奶便是娘’,今日无奶也是娘。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枪弹,我们也是要坚决抗战到底的。”续范亭听到这番话后很是感动,挥笔写下一首赠叶剑英的诗:“十八集团参谋长,有勇有谋且知方。我与将军交未久,青年食堂共一觞。酒味虽薄情谊重,满座宾客尽贤良。慷慨痛陈天下计,兄弟誓死不阋墙。最后一句酸辛话,今日无奶也是娘。”
  这些革命志士因为共同的理想奔赴到抗战大后方,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们围坐论战事,握笔写春秋,将清苦的日子过的热情高涨,酣畅淋漓,与国民党统治区相比,整个延安城内一团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建军节日怀伯坚
  1934年5月,在“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转移的准备工作只在极少数领导人中秘密进行。不少同志因抵制“左”倾错误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刘伯坚便是其中之一,未被列入突围转移队伍,但他内心十分渴望共赴长征路。
  此时,叶剑英任军委四局局长兼管军委直属队工作,从各方面调查了解干部的情况,对刘伯坚更是知悉甚多:是十分熟悉的老战友,过交更早。刘在1926年同邓小平、刘志丹等被派到冯玉祥的部队做政治工作。他的公开身份是西北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深得冯信赖。1931年在中央苏区参与策划组织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功勋卓著。长征突围前,“左”倾错误领导者认为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反对过王明宗派集团,故而被留在苏区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留守期间,刘伯坚并未因受排挤而消沉,仍然废寝忘食工作。为护送主力红军渡过于都河,他亲临架桥工地开展后勤支援工作,从早到晚站立河畔桥头为战友送行。他见到叶剑英,把酒饯别,倾诉衷肠。两位老友相见,自是恋恋不舍,心情也十分沉重。他望着流逝的河水说:“大队人马向西转移了,我留在赣南没有什么作用,你还是想法反映反映,让我跟着走吧!”其实叶剑英早先就向军委作了汇报,提议让刘随队长征,却遭“左”倾领导者拒绝。叶剑英无可奈何,只好互道珍重,惜泪告别。后来,刘伯坚在赣南的一次作战中负伤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牺牲前曾在狱中留下《带镣行》的著名诗篇。1962年,叶剑英在《建军纪念日怀战烈》诗中称赞道: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鄂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惋惜之情跃然纸上,这些激越悲壮、寓意深邃的诗句,情景恍若当年。于都河畔,黎板桥头,依依送别,不禁让人想起战国荆轲刺秦王,与易水河畔击筑送行的好友高渐离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往后,叶剑英每每忆起这段历史,心情都十分难过。他惋惜地说,长征前留在苏区的许多好同志,后来不少人惨遭杀害,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病榻亲探慰至交
  “文革”开始后,林彪、江青一伙提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口号,到处煽风点火,很快就在全国掀起批判所谓“资反路线”浪潮。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兼军委秘书长叶剑英感到,事态发展越来越严重,在报请毛泽东批准后,于1966年11月13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军队院校和文体单位来京人员大会即第一次十万人大会。会上,陈毅第一个走上讲台在年轻人的热烈掌声中作了讲话,他指出一些单位揪斗领导干部、年轻人外出串联、搞打砸抢的一些错误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北京反响巨大。这引起林彪、江青一伙人极大的愤慨,企图在29日的第二次十万人大会上予以“反击”。陈毅又第一个讲话,满腔热忱地鼓励和教育年轻人,要学会进行正确的路线斗争。叶剑英在随后的讲话中赞同和支持了陈毅的观点并阐述了毛泽东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两次大会后,林彪、江青一伙煽动“造反派”对陈毅、叶剑英更加疯狂地批判。形势日趋恶化,叶剑英等元帅及军委各总部的负责人遭到越来越猛烈的围攻。在陈毅遭受连日批斗、处境最困难时刻,叶剑英特书《虞美人》词一首相赠:
  串连炮轰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这首词道尽了身处逆境的两位老战友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的真挚友谊,是对“文革”的一篇檄文,也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一曲赞歌。正当“炮轰”风暴席卷全国之时,这首词不胫而走,流传各地。陈毅读后,提笔写道:“绝妙好词,陈毅拜读。”
  在大反“二月逆流”后,几位开国元勋受尽屈辱和摧残,陈毅被审查,叶剑英也处于“半打倒”状态,但仍坚持斗争。陈毅重病期间他多次去医院探望,“毅公卧病,诗以慰之。”他在《慰陈毅同志》诗中写道:
  君子坦荡荡,于人曰浩然。
  赣南危不屈,福建错能愎。
  斯人有斯疾,闻道可闻惮。
  信有回天力,前路共巨艰。
  他希望有回天之力能医好老友的病,好再并肩作战,继续完成艰巨而重大的历史使命。之后,又写信安慰陈毅。信中写道:“毅公,顽疾受挫,病体渐痊,科学昌明,名医云集,不愁恶魔不灭也。望宽心医治,老英雄定能战胜顽疾,祝早日恢复健康。”他在诗中高度赞扬了陈毅的大将风度和高尚品德,表达了对老战友的深切关怀。
  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不幸逝世。叶剑英无限悲痛,前往悼念,手书《悼陈毅同志》诗:
  鬼域含沙射,元良息仔肩。
  兒曹当鹤立,接力竞无前。
  叶剑英写好后,当场赠给陈毅子女,给了他们慰藉和希望。他借用曹植《洛神赋》“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的诗句,勉励陈毅子女,当“鹤立”成才,继承父志,接力向前。
  在叶剑英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里,诗词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些贯穿并刻录着他人生轨迹的诗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刻录下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重温这些人们争相传诵的诗句,宛若回到了那个逝去的年代,英雄相惜,诗词为剑,手握利刃,豪情万丈。经历了战争和岁月的洗刷,这些宝贵的诗词,是后辈领略伟人风采的万花筒,值得我们品味欣赏和学习借鉴!
  (责编 侯春奇)
其他文献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10月底,省委组织部、省直工委、省委党史办公室联合邀请党史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张神根作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专题讲座。之后,本刊编辑部对张神根进行了专访。张主任从十九大报告原文谈起,在结合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基础上,向我们解读了报告的丰富内涵、精辟论述、宏伟目标和重大意义。这对我们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颇有帮助。  记者:党的十九大已胜
期刊
原创叙事体音乐剧《火花》反映的是一个关于理想和青春的故事,它把山西第一位共产党员、中共山西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的生平第一次搬到了音乐剧舞台上,将高君宇短暂而闪亮的一生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旧中国并“燃”起来。红色历史故事与现代演绎风格的碰撞在滋养观众灵魂的同时,也激励着新一代的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让青春为理想燃烧。  高君宇原名高尚德,1920年加入北京
期刊
式周表兄:  在英伦时所发一函,想已入览。昨日得一月十五号手示,甚慰。弟来欧洲计两月余矣,东西迁徙凡三次,初在巴黎住半月余,嗣渡海往英伦,居五星期,前旬复回巴黎……  英法感触,弟虽以各居一月之经验,然积压亦正不少,谈来殊恨不知从何说起。总而言之,英人重实利,法人重自然,此为世界之公言也,产业之振兴,应用工艺之科学,法不如英,应用于农业上,则英不如法。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吾国立
期刊
当前,在山西应县曹汝谦烈士的英名已家喻户晓。矗立于烈士塔院的、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碑名的曹汝谦烈士纪念碑受到全县人民的瞻仰。可30多年前,曹汝谦的名字在应县只有极个别人知道,对其事迹不甚了解。这位早期革命家在党史、国史上也只有寥寥数笔。是无数无名英雄中的一位。我们史志工作者历时多年,跨越十余省,走访无数人,翻阅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历尽艰辛才把这位革命家发掘出来。回首往事,感慨良多。这里愿作一简短回忆,
期刊
高彤,原名高福禄,1931年7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黎城县下桂花村一个耕读之家,10岁成为村儿童团团长。1947年春考入长治太行工业学校。同年9月参军,被推荐到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学习。不久,转入华北军政大学。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被选入中央社会部下辖的便衣保卫队,专门负责党中央的安全工作。此后,几次有幸任毛泽东主席警卫,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进京首发火  1949年3月8日,便衣保卫队
期刊
千古绝唱  生别死离周恩来(1.1)  共产党员的自我改造周恩来(2.1)  毛泽东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边 辑(3.1)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边 辑(4.1)  清贫方志敏(5.1)  囚歌叶 挺(6.1)  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朱 德(8.1)  过太行山书怀(节选)陈 毅(9.1)  晋察冀军区成立志感邓 拓(10.1)  列宁的后代赖若愚(11.1)  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12
期刊
明秀同志:  今天才知你们移住鹿头,前封信不知收到否?如未收到,请追问,因附有在延安时我给镇涛①的一封信。我现有一信给镇涛,我的情形在信上说明了,其他一切均好,你们都好吗?新安②这一次怎样?讲了什么话?鲁安更好玩了,我均很想念。镇涛接到我那封信的真实情形怎样?我估计是可能令她醒觉起来,真是有好处,最差的可能是恶转为更加糊涂,我总的愿望是要把她挽救回来,真心做一个劳动人民的女儿、女革命家,可是总只是
期刊
光阴荏苒,40年弹指一挥间。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往事早已淡出记忆,但有些往事却被流逝的岁月冲刷得更明朗、清晰。1977年的高考就是这样,让人永生难忘。  记得1977年秋刚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心中曾涌动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然而如同暗夜里划着的火柴,亮了一下便马上熄灭了。想起1966年6月18日,距离高考就差12天了,同学们一如既往早早起来跑步、晨读,做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可学校大喇叭里突然播出惊
期刊
最大的亮点即最重大的理论创新  在厘清“新矛盾”、划分“新时代”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新理论”,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是中共96年伟大发展历程中薪火相传、承上启下、一脉相承的重大新理论,即: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富起来的阶段,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强起来的新阶段,中共对经济社会实践予以理论升华,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期刊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山西处于敌后战场的主战场。在山西军民进行的血与火的激烈战争中,孕育了大量催人奋进、决死抗敌的抗战诗歌(包括民谣、民歌等)。这些抗战诗歌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的,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值得称道的是,在山西抗日民众中,催生出了两篇《抗日三字经》,一篇出自晋西北交城县,另一篇出自晋西南临猗县。这两篇《抗日三字经》运用中华文化中的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