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是经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是作者和读者两个心灵的情感交换。通过解读能力的结构,我们把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对集中性与全局整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创新 语言实践
阅读是人理解世界、他人和自我的主要途径;而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经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民族文化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口号,我们喊了很久,但是长期以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投入、付出的甚多,而效果却不大理想。
我国的文化综合性见长。细节精确,容易失之于繁琐;整体综合,又容易失之于模糊。语文阅读也同样如此,因此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但是,我们不能让语文阅读模糊性的一面掩盖了我们自身认识上的模糊。以往我们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认识比较模糊,过分强调了整体性,不问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强调“语言实践”笔者认为,这个过程即为感知、分析、鉴赏、阅读。《标准》强调“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都是为了使学生自觉主动训练自己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可分析归纳出如下几种阅读能力培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一、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
阅读能力包括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研究性阅读与阅读评价力、创意性阅读与阅读创造力等。可见阅读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是学生的理解力,而理解力部分源于语感,即对语言现象的感应能力。这些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境、语言组织的内在依据等。
积累性阅读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字语言符号、优秀的言语材料的积累。积累性阅读主要依靠读者对语言和言语的敏锐感知,其中包括对汉字字音字义的感知,对汉语词语在语境中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感知对词语在意上的联系以及语序的变化的感知,对不同句型的表意色彩的感知,对修辞格式的隐喻意义的体会等等。这种对语言的感知力带有直觉性,这种直觉力既来自于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更来自于日常对语言材料的大量积累。
“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以往智慧。以此为依据,在小学阶段加大积累、提高感知能力,实为可取之举。
二、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这部分做独立的研究。分析能力是对阅读材料中抽象概括的内容进行具体阐发的能力。综合则是把部分结合整体,它不是各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多种多样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综合、分析不是互相孤立的,分析以整体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全面的概括。这一过程表现在阅读上就是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投入师生情感,便可得到理解后的意文兼得的效果。我们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收集并阅读颂扬亲情的故事。于是选择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首先,我承上启下,直奔“亲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以温暖……”一段抒情的文字,既揭开了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然后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1、读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阅读期待的利用)
2、初读,用几句话说说讲了什么事?
3、再读,课文写了怎样的父子?
4、深读,说说从哪里看出父子的了不起?
答案各不相同,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在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的人是他的爸爸?品味这关键词,学生知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哪怕是在死神面前!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鉴赏能力与评价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欣赏性阅读的总要求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的民族语文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不起眼的标点,都令人深思。对语言的感悟、赏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对课文语言赏析、内化的过程。如一位优秀教师执教《小镇的早晨》中“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圆形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这句话时,对“飘”字作了研究:
师:为什么课文要用“飘”,而不是“漂”呢“
生:动作非常轻巧,好象随风飘出来一样,所以用“飘”。
生:课文讲的是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我认为要用“漂”。
生:我查了字典,“漂”是物体在水面上移动,应用“漂”。
生:一叶叶小舟在水面上“飘过”,让人感觉到小舟在水面上经过,就象羽毛在微风中飘落似的无声无息。
师:由此可见,小镇的早晨是——
生:多么恬静啊!
对“飘”一词的赏析,学生从“飘”、“漂”的字形比较开始,又从“水上飘”想到“水中漂”,再由“空中飘”联想到“水上飘”,从而感悟到渗透在“飘”中的恬静的氛围。
不只是词句的鉴赏,鉴赏能力培养还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叙事性作品中,鉴赏能力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的感悟、把握上。
2、在抒情性诗文中,鉴赏能力又表现在对所描绘的意境的感受、体验上。
3、鉴赏能力还表现在能从结构、体裁、语言、韵律等艺术形式上来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
4、鉴赏还含盖了评价的内容,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在鉴赏之上。
总之,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两个心灵的情感交换,阅读铸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它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连接。“在教育中,我们‘理解’、‘阅读’、‘写作’、‘言说’,并非仅仅获得某些技能和知识,一个新的客观精神世界跃然于眼前,我们跟着教育投入到这个新的世界之中。‘阅读’和‘理解’使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了新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改造了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1-10期
2、《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
(作者单位:412011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晨荷小学)
【关键词】阅读创新 语言实践
阅读是人理解世界、他人和自我的主要途径;而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经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民族文化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口号,我们喊了很久,但是长期以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投入、付出的甚多,而效果却不大理想。
我国的文化综合性见长。细节精确,容易失之于繁琐;整体综合,又容易失之于模糊。语文阅读也同样如此,因此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但是,我们不能让语文阅读模糊性的一面掩盖了我们自身认识上的模糊。以往我们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认识比较模糊,过分强调了整体性,不问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强调“语言实践”笔者认为,这个过程即为感知、分析、鉴赏、阅读。《标准》强调“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都是为了使学生自觉主动训练自己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可分析归纳出如下几种阅读能力培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一、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
阅读能力包括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研究性阅读与阅读评价力、创意性阅读与阅读创造力等。可见阅读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是学生的理解力,而理解力部分源于语感,即对语言现象的感应能力。这些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境、语言组织的内在依据等。
积累性阅读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字语言符号、优秀的言语材料的积累。积累性阅读主要依靠读者对语言和言语的敏锐感知,其中包括对汉字字音字义的感知,对汉语词语在语境中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感知对词语在意上的联系以及语序的变化的感知,对不同句型的表意色彩的感知,对修辞格式的隐喻意义的体会等等。这种对语言的感知力带有直觉性,这种直觉力既来自于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更来自于日常对语言材料的大量积累。
“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以往智慧。以此为依据,在小学阶段加大积累、提高感知能力,实为可取之举。
二、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这部分做独立的研究。分析能力是对阅读材料中抽象概括的内容进行具体阐发的能力。综合则是把部分结合整体,它不是各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多种多样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综合、分析不是互相孤立的,分析以整体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全面的概括。这一过程表现在阅读上就是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投入师生情感,便可得到理解后的意文兼得的效果。我们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收集并阅读颂扬亲情的故事。于是选择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首先,我承上启下,直奔“亲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以温暖……”一段抒情的文字,既揭开了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然后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1、读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阅读期待的利用)
2、初读,用几句话说说讲了什么事?
3、再读,课文写了怎样的父子?
4、深读,说说从哪里看出父子的了不起?
答案各不相同,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在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的人是他的爸爸?品味这关键词,学生知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哪怕是在死神面前!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鉴赏能力与评价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欣赏性阅读的总要求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的民族语文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不起眼的标点,都令人深思。对语言的感悟、赏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对课文语言赏析、内化的过程。如一位优秀教师执教《小镇的早晨》中“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圆形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这句话时,对“飘”字作了研究:
师:为什么课文要用“飘”,而不是“漂”呢“
生:动作非常轻巧,好象随风飘出来一样,所以用“飘”。
生:课文讲的是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我认为要用“漂”。
生:我查了字典,“漂”是物体在水面上移动,应用“漂”。
生:一叶叶小舟在水面上“飘过”,让人感觉到小舟在水面上经过,就象羽毛在微风中飘落似的无声无息。
师:由此可见,小镇的早晨是——
生:多么恬静啊!
对“飘”一词的赏析,学生从“飘”、“漂”的字形比较开始,又从“水上飘”想到“水中漂”,再由“空中飘”联想到“水上飘”,从而感悟到渗透在“飘”中的恬静的氛围。
不只是词句的鉴赏,鉴赏能力培养还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叙事性作品中,鉴赏能力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的感悟、把握上。
2、在抒情性诗文中,鉴赏能力又表现在对所描绘的意境的感受、体验上。
3、鉴赏能力还表现在能从结构、体裁、语言、韵律等艺术形式上来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
4、鉴赏还含盖了评价的内容,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在鉴赏之上。
总之,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两个心灵的情感交换,阅读铸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它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连接。“在教育中,我们‘理解’、‘阅读’、‘写作’、‘言说’,并非仅仅获得某些技能和知识,一个新的客观精神世界跃然于眼前,我们跟着教育投入到这个新的世界之中。‘阅读’和‘理解’使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了新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改造了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1-10期
2、《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
(作者单位:412011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晨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