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人生是一朵野蔷薇。本文通过分析茅盾在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中塑造的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来辩证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且客观的评价《野蔷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关键词:野蔷薇 女性 人物形象
上世纪20年代末,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硝烟还未曾散尽,茅盾心中关于社会的那朵野蔷薇的刺是越长越长,刺得他疼痛难忍,拔刺是个很好的主意,于是,三类女性人生的野蔷薇便在茅盾的笔下绽放开来。
一.刚毅女子的典型——娴娴和桂奶奶
用刀划掉“丈夫”二字、看的杂志是《妇女与政治》、大胆地在丈夫面前展现自己的肉感、通过浴室躲开丈夫的纠缠……这便是娴娴,一个被其丈夫君实塑造出来却又不安于任丈夫摆布的少妇形象。像娴娴这样的女性,在革命潮流中对当时社会的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也有利于女性的思想解放。茅盾在《写在野蔷薇前面》自述:“主人中间没有一个是值得崇拜的勇者,或是大彻大悟者。”且不论其他的人物形象,把娴娴这一刚毅的女性形象放到当时社会中去看,还是值得赞赏一番的,不能只看到其并没有彻悟的一面。
与娴娴不同的是,桂奶奶不懂新名词、没有学问、没有思想,面对自己的情人青年丙只能一次次地奉上“肉的享宴”。但值得一提的是,“我知道有我自己。”——这七个字是桂奶奶内心的宣言,是其追求爱情的呐喊,是其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是其摆脱女性封闭思想的第一步。这样的女子是现实的,认得清自己,也认得清人生,只要再通过一定的教育,认清当时的社会,加入革命的潮流也不是不可能。退一步说《诗与散文》中桂奶奶的悲剧其实是社会历史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桂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也正是《诗与散文》这一短篇小说现实色彩的体现。
二.性格软弱的代表——环小姐和张女士
环小姐是受了新思想影响的,一开始的她是“梦想着将来的幸福”的,是“庆幸自己尚未订婚”的,是主张婚姻自由的,然而在她未婚先孕、情人离开之后却强烈地意识到“哄骗呀,哄骗呀,一切都是哄骗人的,解放,自由,光明!”从作者当时的处境来看,大革命失败,革命的形势和前途不可预测,自己又受到蒋介石的通缉,情绪低沉、精神苦闷溢于言表,当然也贯穿在其创作中,环小姐的这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作者自己情感的宣泄。环小姐最终是自杀了,作者却是彻悟了,茅盾通过环小姐自杀的悲剧揭示了当时革命的不彻底性,从而也呼吁人们去拔“野蔷薇”的刺。从环小姐自身来看,她的思想还是没有完全解放的,她几次三番地想大胆的告诉世人她的秘密,但每次都失败了,她彷徨,她害怕,她无助,她是那个时代无辜的牺牲品!
离开是张女士最终的选择,与环小姐的自杀相比更理智一些,但同样是一种逃避。面对姨太太的阴谋,她感到恐怖又无法大胆说出内心的嫌恶;面对女伴夺其所爱,她表面平静内心却是风起云涌;面对父亲的逼婚,她只是沉默然后把头转向窗外。她想過斗争,却因为“不免到底要失败的”而放弃;她想过报复,却因为心软而不得实施。“太多的问题,她无从决断。”这正是她性格软弱的表现。“广州班”的轮船并不是医治她心伤的最好的良药,在作者看来,最好的良药只有斗争,只有报复,只有反抗,只有革命!从作者的创作目的来看,《昙》的拔刺功用恰恰在于此。革命需要对现实社会清楚的认识,需要破旧立新的勇气,需要大无畏的叛逆精神。软弱、妥协只能获得革命失败的结果。大革命的失败也正因为缺少“真正的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从哪里来呢?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只能由“平凡者”来饰演。去饰演“真正的革命者”的“平凡者”多了,那么革命也就会进行得轰轰烈烈了,成功便也成为了必然。
三.自我主义的中间派——琼华
年少的琼华在人世间浮沉,一颗纯净的心渐渐沾惹上世俗的色彩,蜕变之后的她经历了丧父母病的痛苦,又不得不忍受同龄人的奚落,香消玉殒是她注定的归宿。她努力地迎合人世,像一片叶子随风飘荡,她既不如娴娴和桂奶奶刚毅,也没有环小姐和张女士那般软弱,她是彻彻底底的自我主义的中间派。就像茅盾在《写在野蔷薇前面》中所提到的,琼华“她的天真的心,从爱人类而至于憎恨人类,终成为‘不增亦不爱’的自我主义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自我主义的中间派也免不了一个暗淡的结局。在逆境面前,没有什么比勇气和坚强更重要了。琼华正是缺少了这种勇气和坚强的心才会被坎坷所打败。
整体来看,在《野蔷薇》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作者虽没正面去塑造一个“无可疵议”的人物形象,但字里行间暗示了只有充满勇气的革命者的结局才是光明的这一创作思想,未免太过偏颇。再撇去这五篇小说的结构的松散不论,主要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男女间爱恨情仇的纠葛、人心易变的传统主题来塑造,形式流于单一。当然,这与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使大家猛醒”的拔刺目的也算是达到了。总之,这部短篇小说集在文学史上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关键词:野蔷薇 女性 人物形象
上世纪20年代末,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硝烟还未曾散尽,茅盾心中关于社会的那朵野蔷薇的刺是越长越长,刺得他疼痛难忍,拔刺是个很好的主意,于是,三类女性人生的野蔷薇便在茅盾的笔下绽放开来。
一.刚毅女子的典型——娴娴和桂奶奶
用刀划掉“丈夫”二字、看的杂志是《妇女与政治》、大胆地在丈夫面前展现自己的肉感、通过浴室躲开丈夫的纠缠……这便是娴娴,一个被其丈夫君实塑造出来却又不安于任丈夫摆布的少妇形象。像娴娴这样的女性,在革命潮流中对当时社会的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也有利于女性的思想解放。茅盾在《写在野蔷薇前面》自述:“主人中间没有一个是值得崇拜的勇者,或是大彻大悟者。”且不论其他的人物形象,把娴娴这一刚毅的女性形象放到当时社会中去看,还是值得赞赏一番的,不能只看到其并没有彻悟的一面。
与娴娴不同的是,桂奶奶不懂新名词、没有学问、没有思想,面对自己的情人青年丙只能一次次地奉上“肉的享宴”。但值得一提的是,“我知道有我自己。”——这七个字是桂奶奶内心的宣言,是其追求爱情的呐喊,是其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是其摆脱女性封闭思想的第一步。这样的女子是现实的,认得清自己,也认得清人生,只要再通过一定的教育,认清当时的社会,加入革命的潮流也不是不可能。退一步说《诗与散文》中桂奶奶的悲剧其实是社会历史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桂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也正是《诗与散文》这一短篇小说现实色彩的体现。
二.性格软弱的代表——环小姐和张女士
环小姐是受了新思想影响的,一开始的她是“梦想着将来的幸福”的,是“庆幸自己尚未订婚”的,是主张婚姻自由的,然而在她未婚先孕、情人离开之后却强烈地意识到“哄骗呀,哄骗呀,一切都是哄骗人的,解放,自由,光明!”从作者当时的处境来看,大革命失败,革命的形势和前途不可预测,自己又受到蒋介石的通缉,情绪低沉、精神苦闷溢于言表,当然也贯穿在其创作中,环小姐的这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作者自己情感的宣泄。环小姐最终是自杀了,作者却是彻悟了,茅盾通过环小姐自杀的悲剧揭示了当时革命的不彻底性,从而也呼吁人们去拔“野蔷薇”的刺。从环小姐自身来看,她的思想还是没有完全解放的,她几次三番地想大胆的告诉世人她的秘密,但每次都失败了,她彷徨,她害怕,她无助,她是那个时代无辜的牺牲品!
离开是张女士最终的选择,与环小姐的自杀相比更理智一些,但同样是一种逃避。面对姨太太的阴谋,她感到恐怖又无法大胆说出内心的嫌恶;面对女伴夺其所爱,她表面平静内心却是风起云涌;面对父亲的逼婚,她只是沉默然后把头转向窗外。她想過斗争,却因为“不免到底要失败的”而放弃;她想过报复,却因为心软而不得实施。“太多的问题,她无从决断。”这正是她性格软弱的表现。“广州班”的轮船并不是医治她心伤的最好的良药,在作者看来,最好的良药只有斗争,只有报复,只有反抗,只有革命!从作者的创作目的来看,《昙》的拔刺功用恰恰在于此。革命需要对现实社会清楚的认识,需要破旧立新的勇气,需要大无畏的叛逆精神。软弱、妥协只能获得革命失败的结果。大革命的失败也正因为缺少“真正的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从哪里来呢?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只能由“平凡者”来饰演。去饰演“真正的革命者”的“平凡者”多了,那么革命也就会进行得轰轰烈烈了,成功便也成为了必然。
三.自我主义的中间派——琼华
年少的琼华在人世间浮沉,一颗纯净的心渐渐沾惹上世俗的色彩,蜕变之后的她经历了丧父母病的痛苦,又不得不忍受同龄人的奚落,香消玉殒是她注定的归宿。她努力地迎合人世,像一片叶子随风飘荡,她既不如娴娴和桂奶奶刚毅,也没有环小姐和张女士那般软弱,她是彻彻底底的自我主义的中间派。就像茅盾在《写在野蔷薇前面》中所提到的,琼华“她的天真的心,从爱人类而至于憎恨人类,终成为‘不增亦不爱’的自我主义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自我主义的中间派也免不了一个暗淡的结局。在逆境面前,没有什么比勇气和坚强更重要了。琼华正是缺少了这种勇气和坚强的心才会被坎坷所打败。
整体来看,在《野蔷薇》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作者虽没正面去塑造一个“无可疵议”的人物形象,但字里行间暗示了只有充满勇气的革命者的结局才是光明的这一创作思想,未免太过偏颇。再撇去这五篇小说的结构的松散不论,主要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男女间爱恨情仇的纠葛、人心易变的传统主题来塑造,形式流于单一。当然,这与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使大家猛醒”的拔刺目的也算是达到了。总之,这部短篇小说集在文学史上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