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雅斯贝尔斯的生成理论是基于其哲学观点之上的。他认为教育即生成,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的形成与超越。这种生成理论在教育上就表现为教学上的生成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成。由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生成的理论,可以获得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生成;习惯;超越
  作者简介:叶龙花(1988-),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007-02
  
  一、教育即生成的哲学基础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要追溯到人生命的本质问题。关于人生命的本质的认识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早期的哲学家认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人是“两足无毛”或是没有羽毛有脚的动物;后期的哲学家开始把人定义为某种特殊本质的动物。从人的生物性来看,这种观点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从人的社会性来看,人具合群性,是经济、文化、政治的动物;从人功能特殊性来看,这种观点认为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且能使用语言符号的动物。这些仅是关于人本质的部分观点。但是不难看出这些观点的得出是把人与动物区别之处先找到然后再作为人的本质,这是片面的。我们对人的认识必须突破对“物种”的认识。
  从生物学上来说人与动物的生命具有相同的生物性,都可以自我更新、自我选择、自我变异以及新陈代谢,这种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们把它称为“种生命”。但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他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在自由的意志下不断地自我超越,人的生命是靠后天的活动来滋养的,我们把着种生命称为类生命”。动物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它自身习性和机能是既定的,而人的生命具有双重性,除了自然的生命还具有超越性,具有自由的意志,这就决定人成长发展的不定向性具有发展的潜能。因此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成。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即生成的观点提出是基于他的哲学世界观之上的。“人之在成为人,人之在的地位在于深刻,人之在此聆听中从深刻中获得引导。人是可以引导其内在潜能的,去获得自由的意志去超越”。雅斯贝尔斯把人作为精神、作为超出主体和个体的力量去认为人是作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的。人的使命在于不断的超越,只有不断的超越人才能达到认识“大全”以及“存在”自身。可见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不断生成的存在。“自我是只能在悖论中打转,但无法识别,它既是普通的又是个别的,正因为它无法形成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只是不断在形成东西”。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人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发展。所以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由超越,这一过程可以认为是生成的过程。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成,因此教育即生成。
  二、“生成”理论
  雅斯贝尔斯认为“生成”有两种形态,即静态和动态,静态的形式表现为习惯而动态则表现为超越。因此雅斯贝尔斯生成就是习惯不断形成与超越。习惯为“生成”提供前提,而超越就是生成的途径并且要达到的结果。
  1.习惯的形成
  心理学界认为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表现出来的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联结,习惯常常会是自动化的行为,是人潜意识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个体意识或希望的行为。心理学所言的习惯的形成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是要经过后天的习得发展而成的,是个体后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中提到“儿童的可塑性或从经验学习的能力就是形成习惯的意思”。杜威认为习惯有两种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就是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前一种习惯是提供生长的背景;后一种习惯构成继续不断的生长。杜威眼里的习惯是为生长服务的,即为生长提供背景,促进继续不断生长的习惯就是所谓良好的习惯。在杜威看来是“主动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打破成规。杜威是从习惯对于生长的作用方面来阐释的。
  雅思贝尔斯的习惯观与心理学关于习惯的观点的立足点是不同。雅斯贝尔斯认为习惯有两种可能。一种“习惯作为基础服务于我们,其内涵是随时被我们所把握,同时习惯的内涵还是我们赖于生活基础的指南知识”。另一种可能“习惯巩固了传统,同时也消弱了传统”。雅斯贝尔斯认为习惯的形成是基于对历史文化的吸收与继承的基础之上,然后被人们掌握并且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例如,一直传承下来的某种制作工艺;对于习惯的另一种可能就是要求合理的利用习惯,对于合理的良好习惯则会帮助人们进步,而墨守陈规则不但不会有助于我们吸收和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反而会导致这些人文精神的丧失。正是由于这些合理或不合理的习惯的存在生成才有了生成的可能性。
  2.超越
  雅思贝尔斯认为生成的另一种动态形式就是超越。人之所以能够超越,雅斯贝尔斯认为就是由于人是自由的。他认为自由产生于人的终极境况,苦难使人感觉到自己的有限性,对此我们无法逾越,我们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潜心关心我自己的思考和自由,超越现实的限制,体验大全的无限。超越是要求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去超越。超越就是要达到生成所要达到的目的。但如何超越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在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提到了“交往”,超越原先的习惯或存在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交往就是在创造这样的情境使人们达到灵魂的交流。
  雅斯贝尔斯的生成理论在教育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生成理论在教育上的体现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即生成。这就要不管是在教学还是教育内容上都要去生成。
  1.教学上的生成
  雅斯贝尔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生成、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和认识堆集打包给学生。他反对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单纯传授知识”、“死记硬背”等。认为这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违背了教育要生成的本真意义。让“填鸭式教学”的形而下之的东西充塞学生的头脑,这无疑会阻碍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道,从而达不到生成,也实现不了超越。由此出发,教师的作用是为了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自由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承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过程是敞开心扉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交往活动。因此教学上实现生成是要靠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实现的。
  2.教育内容上的生成
  雅斯贝尔斯认为习惯形成源于对历史的积累和自身的不断的重复努力,对人类文化精神的吸收与传承。他认为人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深刻而直接地揭示了人的本性,更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因此要求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由于雅斯贝尔斯教育以达到对人的灵魂陶冶和态度生成为目的,所以他更为强调人文科学的价值对人的生成作用,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人文科学特别是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视。通过人文科学的学习达到对人的“陶冶”的目的,从而使人们重新审视原有的生存态度,有助于形成新的态度。然而这些人文精神该如何学习呢?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现成的知识吗?雅斯贝尔斯认为对人文精神的“营养价值”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吸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在适当的时机提供帮助,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即生成的理论对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教育即生成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树立教育生成的理念
  在教育领域里预设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当下身心状态和未来发展成就的假设和先定。基于经验的人为假设和先定,教育就是遵循预先设计的、标准化的、可重复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使学生获得、掌握客观知识;教育者循着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步骤,按照预设的评价标准,通过传递历史经验的方式培养未来人才;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预设结果的实现过程。这种现象在我们目前的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根据教案事先预设出将要教授的内容,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实行教案上的内容。事先将已有的经验传授给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这对学生自由的意志以及创造性将是很大的摧残。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是生成的,因此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而言就需树立教育生成的理念,很好地将生成与预设结合起来。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生成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依附于教师的,教师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这样可消除学生因担心与教师观点不同而受批评的心理恐惧。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学生的兴趣,教师适当地引导,真正实现学生自由发展。
  教育是学生主动生成的过程,但不是个体自动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否则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个体的发展,个体就不能实现生成。学生应有一定的自主分析、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教师提供答案。雅斯贝尔斯认为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超越。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成。但如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学习全权掌控,不能只传授现成的答案,而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付诸实际行动,并不断巩固这一行为使之成为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不会只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愿意体验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实现生成。
  3.重视人文教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教育就变成专门应付考试的教育。学校无力顾及对学生精神上的“陶冶”,于是出现了“学好数理化,有理走天下”这种观念。雅斯贝尔斯认为对人文精神的学习能帮助人们实现生成。因此在现今教育改革中应重视人文精神,应重新考虑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课程设置中应占有的比例。但人文教育该如何实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人文学科开设要全面。现在学校也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如哲学、艺术,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学生上完课之后就再也不去碰这些书籍。因此应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既能掌握科技知识、又具人文关怀的人才,真正做到人文教育促进人的生成、生长。其次,人文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在现在的教育中人文教育基本上是通过开设课程实现的,这样的形式针对性不强。因此应该实现多样化。例如开设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和各类讲座,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营造浓郁的人文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4.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往
  对话交往是雅斯贝尔斯认为实现教育生成的有效途径。在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不仅是知识信息,而且还包括情感、态度、需要、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讨论与交流,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20.
  [2]朱更生.卡尔·雅斯贝尔斯文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41-42.
  [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1,124-126.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4-15.
  [5]张广君,孙琳,许萍.论生成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8,(2):6-9.
  [6]马桂霞.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7):134-137.
  [7]胡炳仙.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煤炭高等教育,2007,(1):43-45.
  [8]孙秀昌.生存·超越·自由——对雅斯贝尔斯“生存”思想的解读[J].河北学刊,2008,(5):54-59.
  [9]王应密.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述评[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4):5-8.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了常见“电工学”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方法的弊病,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即细化平时成绩,消除人为因素对“电工学”课程的干扰,让学生自己争取平时成绩,提高学习电工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电工学;课程考核;原始平时成绩;最终平时成绩  作者简介:韦东梅(1961-),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泽(1960-),男,广西容县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期刊
摘要:针对河北科技大学电力系统类课程的特点,从认识实习、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对该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几年来的实践教学证明,这些改革措施对本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地方高校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电力系统;实践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孙丽华(1966-),女,河南卫辉人,河
期刊
摘要:“电力电子技术”是我国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本科专业最为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之一。主要介绍浙江工业大学多年来在电力电子技术本科生教学方面取得的一些有益的实践经验,如注重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和培养有前途的青年教师、完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计、以学生为本安排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作用,在现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继续深化
期刊
摘要:突出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设“工程热力学”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弊端,介绍了“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青年教师工程意识、精雕教学技巧以解决课程概念多和公式多的难点、从多途径增加教学辅助手段等方面着手探讨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总结了教学改革的效果,提出“教”、“学”两方面互相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改善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建
期刊
摘要:“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是跨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控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一级学科的通开课程,涉及学生面很广,课程内容设计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又要顾及专业性,还要面向行业特点。实践表明,针对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开展研讨式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研究生;通开课程;研讨式教学法;网络课程  作者简介:陈启卷(1963-),男,浙江浦江人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在质的层面上表征高等教育利益享有平等性的概念和定性指标,其实质是在高等教育利益享有中所获得的质的多少和优劣程度的平等性;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除了具有高等教育公平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四方面具体的特征;高等教育资源、质量、规模和公平观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内部因素,国家宏观政策、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外部因素;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对策包括:加大教育资源
期刊
摘要:针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出了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MATLAB和PSPICE仿真软件建立电力电子电路仿真模型和给出仿真结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将计算机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这门专业课程的兴趣,而且更容易使学生学好“电力电子技术”这门专业课程。同时,在
期刊
摘要:以典型一阶闭环系统为例,讨论系统频率特性的概念。构造Simulink的仿真模型,绘制了在不同频率正弦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时域响应曲线。分析了系统的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分量,帮助学生从时域曲线上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教学实践证明,在频率特性的教学过程中引入Simulink仿真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变抽象的概念为形象的曲线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仿真软件的热情。  关键词:频率特性;Simulink;教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以云南新农村建设为例,上千万的留守农民,近八百万的富余劳动力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为实现两者的双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明确办学方向,优化教育结构,转变办学模式。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双赢发展  作者简介:欧颖(1978-),女,湖南岳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
期刊
摘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在认识上存在的某些误区和合作办学单位在竞争压力下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是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现象的内外在因素。国家建立和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高校改革实践教学管理、组织方式,在实践中发展和丰富合作教育模式;合作双方在互惠互利原则下共同完善运行机制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现实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