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换闺密的女孩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薇是一个10岁女孩,她总是积极主动地跟同龄女孩交往,很快成为对方最好的闺密,但相处没多久,她又戏剧性地将人家“抛弃”,再寻找新朋友。
  小薇在与闺密相处中特别黏人,对闺密也很慷慨,一旦翻脸,却又冷酷无情。反反复复之下,没有同学愿意跟她来往了,没有朋友的小薇经常闷闷不乐,甚至开始厌学。
  家庭根源:情绪不稳定的爸爸
  小薇妈妈眼神黯淡,胃溃疡、腰痛和颈椎痛困扰着她,小薇爸爸做工程研究工作,工作的压力让他很烦躁,甚至有点喜怒无常:心情不好时会把小薇和妈妈赶下车,自己扬长而去。但事后他又会很后悔,想办法改错,例如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也带着小薇玩耍,但过一段时间又会无端发火,反反复复。
  从小薇妈妈的描述中,我隐约意识到问题所在——爸爸的威胁与批评、命令、呵斥、贬低等等强烈的情绪变化,让家人失去判断的标准和平衡的力量,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经常把“发怒分手”与“真爱”结合起来,朦胧地认为两者有先后顺序……
  我询问小薇的感受,她说:“爸爸不高兴时会把所有东西都摔到地上,让妈妈去捡。我吓得发抖,一边看着妈妈捡,一边流泪,又不敢发出声音。那一刻,好像世界末日快要来了……我感觉如果妈妈没办法保护自己,她也没办法保护我。”
  咨询过程中,小薇总说:“我爸从来没有爱过我。每次我考砸、钢琴比赛没得奖的时候,他都说他不再爱我。”
  原来,小薇的爸爸从小家教严格,他认为“孩子在受到伤害和挫败时要自己默默承受,否则就是懦弱没出息”。他用“爱”作为对孩子的奖励,用“冷漠和不爱”作为鞭策孩子的动力。
  爸爸严苛的教育方式让小薇时时觉得,当自己感觉不好的时候,那是因为自己真的不好;她不能寻求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因为那会很丢人。渐渐地,小薇养成了不用眼泪流露感情的习惯,每次失败或难过时,她都自己呵斥自己说:“真没出息!怪不得爸爸会讨厌你!”
  辅导过程:“正负标签”治疗
  不难发现,小薇的问题症结在于爸爸带给她负面的影响。然而,小薇爸爸始终拒绝接受辅导,他坚持认为女儿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通过其它办法让小薇重拾自信,强大起来。
  我建议小薇将爸爸给她的负面论断和评价都写成标签,将每张标签做上详细的备注。比如爸爸总说她“做事没效率”“拎不清”“智商低”……但当她把这些标签与相应事件写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现这里面存在逻辑错误,根本对不上号!
  我让小薇用另外一组颜色的标签纸写上别人如邻居、老师、同学对她的正面评价,小薇发现,这组标签与爸爸给的竟是截然相反的!
  我引导小薇意识到,爸爸的喋喋不休,爸爸对她的种种评价,不过是几张标签纸而已,根本不能反映她真实的样子。所以,小薇需要在脑中用“正面的标签”建立一座城堡,想象每个正面的评价都是一块砖、一片瓦。
  我引导小薇,让她在每天晚上入睡、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刻,甚至课间短短的休息时间都可以闭上眼睛,想象那些夸奖的话语,安静地告诉自己“我很棒”。在这个过程中,这座正面标签建立的城堡会一直存在,并越来越牢固。如果爸爸批评她,就把那些负面的话语想象为“敌人射来的火箭和乱投的石头”,相信这些无法击穿城墙,无法伤害到她一丝一毫。
  小薇照着去做,一点点摆脱爸爸带给她的负面影响,她兴奋地说:“一次,爸爸又发火,骂我将来连扫大街都没人要!我立刻在脑海中想象那一座积极正面的城堡……最后,我惊讶地发现:我不用让这些话往心里去!”
  为帮小薇妥善处理受伤害的感受,让压抑已久的愤怒流淌出来,在咨询之外,我建议她坚持一项运动,小薇选择了跑步,通过运动,让身体与心理都越来越放松。
  处理情绪,脱离瘾症
  随着小薇情绪的调整,跟同学的关系也成了她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小薇不断换闺密的行为,其实是“依恋上瘾”的典型表现。美国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在《抑郁的爱——当爱情变成一种压抑、折磨、虐待》中所写:“如果要从一个个人那里建立亲密关系才能平静恐慌,那么这种情况就与药物上瘾者的习惯是一样的。只有找到根源,才能彻底摆脱瘾症。”小薇看到父母互动的方式是——爸爸暴怒,妈妈就紧张、哀求、道歉,最后两个人和好;爸爸心情好了,会营造一些浪漫的气息……这让心智尚不成熟的小薇产生困惑与误解:亲密关系似乎必须起承转合、起伏跌宕,像电视剧一样虐心和浪漫。
  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小薇不断寻找闺密。她对亲密友谊中戏剧化的场景有所期待,但又怀着警惕之心,随时都会情绪化地闹别扭、割断友谊。
  在小薇的生活中,接收到很多怒气、绝望、歇斯底里、互相攻击等负面的情绪,我要训练她摁下“思考停止键”,打破自我责难的思维习惯。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教小薇做一个练习:当头脑中出现负面情绪时,心中立即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试着把负面的情绪转化为可解决的问题。例如,当她脑海中出现“我再也不可能有朋友了”的念头时,马上提出一个问题,促进自己想办法摆脱现状:“我要如何说话温柔一点,用不伤人的方式表达对朋友的要求呢?”当自己认为“我是失败者,考试发挥不好,我一生完蛋了”时,马上提出问题:“我需要怎么样合理利用时间,一步步提高成绩呢?”
  我也训练她使用“美好的想法和舒畅的感受”来代替这些糟糕的想法与感受。比如,让她畅想去某个向往的地方旅游的经历、看到一场美丽的日出、小时候跟爸爸特别融洽幸福的时刻……小薇努力回忆这些时光的感官感受和内心状态,回忆起来的细节越多、记忆越真实,就越能感到内心力量胜过负面的想法。
  渐渐地,多次训练之后,小薇可以直视内心的消极感受,并用积极的思想与感受去替代这些消极思想。当小薇个人的价值与自信逐步建立之后,她不再如惊弓之鸟,渐渐有了内在的力量。她学会了好好与自己相处,就不那么迫切地寻找闺密了。
  与对小薇心灵的疏导和重建工作同步进行,小薇妈妈也接受了心理援助。在大家一起努力下,小薇逐渐从依恋上瘾中走出来,她在新的兴趣班中有了一位新朋友。在经营这份友谊的过程中,她沉着、克制、独立、自爱,不断在进步着。
  编辑 刘建淑
其他文献
14岁的孩子,大多少不更事,在家人的悉心关爱下成长;而14岁的孙尚强,坚强有担当,扛起了家中生活的重任。  他是南京六合区竹镇民族中学的“学霸”,更是同学们钦佩的榜样,多次被评为“校文明之星”“学习之星”,荣获六合区最美孝心少年和江苏省美德少年称号。  1  黎明,天空透出微微的灰蓝,几颗星星在天边晶亮地闪烁着,大地上的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的,仿佛披着一层轻纱。  远远地,孙尚强挑着一担满满的菜走过
期刊
2016年7月5日—8日,33名小学生来到我国四大植物园之一、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南京中山植物园,参加主题为“探秘植物王国”的第六届莫愁小记者夏令营,就近入住在5A级景区内。  相约植物园  1.植物园里实践多  小记者们参加完开营仪式后,聆听了植物园褚老师关于《植物标本及其采集与制作》的讲座,了解了植物与人们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如何制作标本,以及研究标本的意义。  讲座结束后,
期刊
每天幼儿园放学时,总会有家长问起孩子在园的情况,“老师,我们家乐乐肯不肯吃饭?”“老师,阳阳上课听不听话?”等。当得知孩子在园表现还不错时又会感叹,“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家调皮得不得了,只有靠你们教了。”“你们老师最有办法了。”“老师的话比我们的话管用多了。”  如今,一个宝宝两个样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在家里孩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做,在幼儿园里却变得很能干,什么都会做,什么都愿意抢着做。难道真的
期刊
晚上快9点了,3岁的晶晶还在大卡车玩具前忙碌着,他往大卡车里装各种玩具和零食,然后从房间这头推到那头,又从那头推到这头,满头大汗,乐此不疲。  妈妈喊:“晶晶,该睡觉了,咱们洗脸刷牙吧。”“不,我不困!”晶晶头也不抬地答道,继续推他的大卡车。“不是说好了每天晚上9点睡觉吗?”妈妈有点着急。晶晶指指正在看电视的爸爸说:“爸爸还没睡,我也不睡。”  在拉锯战中,每晚都要拖到10点才能睡觉,妈妈担心经常
期刊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俊康创作了许多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他当上祖父后,又是怎样影响、教育孙子的?祖孙间又有着怎样的趣事?  阅读:从兴趣入手,渐入佳境  因为写作更因为热爱,王俊康几乎一辈子与书为伴,在他看来,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大孙子王皓正到了会走路、能基本识字的年龄,王俊康和老伴侯冀平会这样安排他的假日生活:或进行户外活动,让孩子养成强健的体魄;或带孩子去书店看书,往往一泡就
期刊
一  自从儿子曦曦出生,我与先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就很自觉地趋向直接、浅白,甚至偏于幼稚,因为我们怕小小的儿子听不懂,但一件很偶然的事情消除了我的顾虑。  一个星期天,先生带着儿子玩耍,我在客厅打扫卫生。正干着活儿,先生好为人师,跑过来指手画脚进行理论指导:拖把怎样才能贴紧墙角又不会蹭脏墙壁,先把沙发移到什么位置整个程序才最方便……我索性将拖把塞到他手里,来来来,你干,我看,现场演示。“这这这,我这
期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行一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读了《莫愁·家教与成才》2016年第1期《站稳道德基石,让孩子喜多多乐多多》一文,我开始体味到班级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价值。  早晨,我第一个遇到的常常是夏老师,他那絮絮的银丝常常被风拂动起来。我禁不住停下脚步,喊了一声“夏老师好!”老师专注的脸顿时绽放出花一般的笑容。原来,日行一善,收获的是一张笑脸。  我们班的包干区是楼梯
期刊
“金谷粒桥梁书”——《打瞌睡的小孩》  巩孺萍 著 明天出版社  这套书的目标读者是5—8岁的儿童,桥梁书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衔接类图书。本本好书犹如颗颗饱满的金色谷粒,营养孩子的小小心灵,因此取名为“金谷粒桥梁书”。  《打瞌睡的小孩》是儿童诗人巩孺萍多年的作品集结。她立足于儿童视角,用简单生动的笔触描写儿童内心的情绪情感,诗意、温暖,充满童趣和想象力。这里有孩子看得懂的生活诗意,有
期刊
关于童年,记忆里最幸福的时刻之一,便是黄昏时分清脆的自行车铃声由远而近的那一瞬。盛夏,白日很长,不记得大人和孩子分别会忙些什么,但每天下午我好像都会和母亲一起早早准备好晚饭。当太阳西去,鸟儿归巢,叮叮当当的铃声从不远处响起,最让人愉悦的时刻随即到来。  晚饭总是在院子里吃。我和弟弟合力把一张矮矮的长方形桌子搬到院子中间,再搬几个不规则的小椅小凳。晚饭有时是米饭有时是稀粥,常备菜有腌黄瓜、毛豆炒辣椒
期刊
我的德国朋友Rebecca和Dave夫妇有两个可爱的女儿:3岁的Grace和5岁的Maya。6年前,Dave在我校找到了全职教授的职位,夫妻俩移居我所在的加拿大小镇。  和加拿大许多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双语教育的父母一样,Rebecca夫妇在女儿出生之前就决定要让孩子在双语(德语和英语)的环境中成长。所以孩子一出生,Rebecca夫妇就用德语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所说的第一个单词也是德语。当然,孩子上托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