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太战略必然意味着中美对抗吗?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发布了《印太战略》报告。美国政府在该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中国是“修正主义国家”和现有国际秩序的破坏者。因此,美国将中国视为在战略上需要优先防范的国家。但同时,在这份报告中,美国也提到,中美两国之间需要加强接触和交流,以降低两国之间在战略上彼此对对方意图出现误判,从而带来军事冲突的风险。而且,这份报告也不排除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展开合作的可能性,同时这份报告还声称,美国会支持和鼓励中国在印太地区维护繁荣和稳定的一切行动。
  长期以来,很多国际问题观察家和一些国际主流媒体比较一致地认为,中美两國随着实力对比日益接近,发生冲突已经是未来不可避免的事。然而,这种认识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美两国虽然在实力上日益接近,但中美两国的博弈,都是在不利于自己的地缘环境背景所进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美两国进行博弈的强度和烈度。因此,在中美两国都面临着对自己不利的地缘背景下,中美两国不可能像美苏关系一样,一直会处于高强度对抗之中。

印太特殊的地缘环境将抑制中美两国博弈的烈度和强度


  对于中国来说,地缘环境是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态势上,因为中国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此外,中国在这一方向上,还要面对世界上两大海洋强国美国与日本所组成的牢固政治和军事同盟,这一同盟已经在“冷战”时期,成功顶住了比今日中国还要强大的苏联向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所以,中国向东进行战略拓展,成功的几率为零。中国的北面是拥有强大核武库的国家俄罗斯,历史上这个国家多次击败入侵的强敌,再加上它拥有从苏联那里继承来的强大核武库,所以中国也绝对不会冒险与俄罗斯进行交战,来向北进行战略拓展。中国的西面是有着“帝国坟场”之称的阿富汗。这个国家多次打败鼎盛时期的英国、苏联、美国对它的入侵,因此,中国向西进行战略拓展,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中国的南面是一个中等超级军事强国越南。这个国家曾于40多年前在常规战争中打败当今头号超级大国美国,其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是令人生畏的。中国想打败它,向南进行战略拓展,也要付出不可承受的战略代价。因而,中国也不可能向南进行发展。同时,中国目前的外交政策是与周边国家和平友好相处,互利合作。
  对于美国而言,想通过印太战略来遏制中国,就必须要在印太地区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体系,类似于美国在北大西洋地区所构建的北约同盟体系。然而,美国想在印太地区构建出类似北约的军事同盟体系,会受到巨大的地缘因素限制而困难重重。因为,在印太地区,这个潜在军事同盟体系中的几个重要国家,日本、韩国、印度(美国的潜在盟国)、澳大利亚里,除了日韩两国之外,其他国家彼此相距数千公里,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指挥和协调,以及部署和展开联合行动,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平时或战时,将这一同盟体系中的国家逐个击破、分化瓦解,使它们不能对中国采取联合而又一致的外交和军事行动。换言之,印太地区特殊的地缘环境决定了美国不能构建出像在北大西洋地区一样的北约军事同盟体系。北约体系可以集体地对苏联或俄罗斯采取一致性行动,而在印太地区特殊的地缘环境下,美国是无法构建出这种类似于北约的同盟体系来遏制中国的。这也极大地限制了中美两国在印太地区博弈的烈度和强度,使中美关系不会演变成“冷战”时期美苏全面对抗的关系。

中美关系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总体上看,未来中美关系可能会在三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中美两国会逐渐意识到双方在印太地区所面临的共同地缘困境。因此,在这种地缘环境背景下,中美两国对彼此都构不成严重的安全威胁,双方会从目前比较激烈的对抗转向有限度的合作。第二,随着中美两国军事实力差距日益缩小,双方在印太地区发生擦枪走火的概率,也会日益升高。因而,中美两国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会加强军事领域的交流和沟通,甚至不排除两国会建立新的应对此类事件或危机的沟通机制,以避免两国因为在战略上误判彼此意图而发生军事冲突。第三,中美两国可能恢复现在陷入低潮的中美人文交流,使两国的国民重新认识对方的文化和历史,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而消除两国国民对彼此的长期误解,从民间层面上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从更宽阔战略视野上看,中美两国的战略都受印太地区特殊地缘环境的巨大限制,双方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战略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中美关系未来的前景并不悲观,在经历波折或对抗之后,是有可能走向合作的。美国国防部这次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也没有排除中美两国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这也在一个侧面验证了本文所说的,未来中美关系仍有较大可能是合作性关系的假设。
  (摘自金融时报中文网)
其他文献
哲理的故事:  有一天,哲学家带着弟子们来到了平原。“你们已经不用再学什么了,这里有很多杂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这些杂草的好方法。这就是我的最后一道试题!”弟子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在研究深奥的真理,因此乍一听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  片刻后,其中一个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个弟子说道:“利用锄头的话会更轻松一些。”最后一个弟子的答案更加简单:“烧掉就可以了。”
竹签,算籌
期刊
为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山东将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与贫困地区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帮助贫困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促成至少10所高校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實训基地。(《组织人事报》)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美]N.凯瑟琳·海勒著 刘宇清译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出版  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作者理出三個相互交织的故事,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指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曾国藩是文质彬彬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复礼的功夫堪称一流;左宗棠是武健书生,有霸才而行王道,率性豪宕,不会作假,也不愿作假,高兴活出自己的天然本色。这两人一寒一热,一卑一亢,一个“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一个“锋颖凛凛向敌矣”,两种类型截然相反,甚至有点冰炭不同炉。  性情太不合辙  左宗棠极受时人推崇,潘祖荫甚至在奏折中引用过民谚,“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左宗
辽宁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贺长余指出: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问题导向”,主张“带着问题,搞建设、抓改革”。但有人易将“问题导向”等同于倒向问题,以致将一味发问转化为泄愤情绪,简单将问题产生因由、责任完全归罪当下政府、社会,完全无视问题探究与化解。“问题导向”不同于倒向问题,它虽需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但最终指向并专注于如何有效化解现实矛盾与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深入调查发现问题;
1966年,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热情参与“文革”的外国人也很多。  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期,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八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1966年8月后,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
古往今来,让不让人说话,是衡量一名官员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准。很早之前,古人就总结出一条良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不让百姓说话,必有大害,可总有人以为“堵和瞒”才能高枕无忧。  明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靠厂卫特务机构钳制舆论,打击异己。即便上层官宦的隐私也很难躲过厂卫的耳目。如宁安大长公主之子李承恩,藏有公主所赐器物,亦被发现。工部郎中叶宪祖见内城建魏忠贤生
人们经常因为不能看清一家企业而烦恼,想要投资却无从下手。回想起多年前看中医的一次经历,只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症状看分明,我不禁产生联想,想要为企业号一下脉。  第一,一家好的企业应该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别人也能一眼看得懂。另外,别人对这家公司的说法,与你自己对公司的说法也能够吻合。  过去有很多公司失陷的案例:德隆的整合产业、三九的低成本扩张、各种“系”的资本运作等等。这些公司的掌门人少说得用上百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