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善思·明理,迈入深度学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454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历史教育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底子?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个独特、完整、可供借鉴的课堂常态。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的浅层学习而言的,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停留在第一、第二层次(识记和理解),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则对应着后面更高的四个层次(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初中历史深度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追寻历史足迹,体验历史变化,感悟历史真谛,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在深度学习中走进历史,就能真正理解历史,从现实出发去认识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进而捕捉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享受新型历史课程特有的学习乐趣。
  一、博闻:基于自主学习,追寻历史足迹
  深度学习意味着知识建构。深度学习与传统的浅层学习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强调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意味着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初中学生能够深度学习吗?回答是肯定的。请看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2016年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中所做: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约5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对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与历史事件有关的成语典故。我知道了“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与祖逖北伐有关。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浪潮始于东汉末年。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师:哟,教材上好像没有说,你来具体说说。
  生:是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六个朝代曾在此定都:三国时的吴国(当时称建业)、东晋(当时称建康)以及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当时称建康)。
  生:我知道了两晋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在东晋南朝期间,江南地区得到了大开发。
  生:我知道了东晋南朝时期,建康、江陵发展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番禺成为海上贸易中心。
  生:我知道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生:我知道了灌钢法可以炼钢,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老师,纸在汉代已经发明,为什么南朝时才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你学习历史时注意了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谁能回答吗?
  生: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断,不重视先进技术推广。
  生:宣传不够,大家比较闭塞,新技术传播缓慢。
  师:还有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各地区联系甚少,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在东晋以前的江南地区经济是什么样呀?
  生:为什么东汉末年开始北民南迁?有何特点?
  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造成的吗?
  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有时代的久远感,还有史料的陌生感,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自主学习无法从课本上摄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师独霸讲台的课堂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作为课堂中主体的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于是不厌其烦地讲呀讲,全班学生整齐地画着老师规定的知识点,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够产生兴趣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教学目标与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读书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整合历史信息,去发现历史知识和问题。
  二、善思:基于合作学习,体验历史变化
  深度学习意味着批判理解。批判理解要求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平对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按照建构主义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体验与合作学习,学生会得到什么呢?请看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后讨论的结果:
  师: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讨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呢?(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材料三: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
  师:想一想:(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中描述的西汉时期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谈谈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这一变化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约5分钟)
  师:哪个小组先发言?
  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特别是淝水之战东晋打败了前秦。
  师:从发展南方经济的角度来说,有什么作用?
  生:淝水之战的胜利,为南方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生: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刺激了南方地区经济增长,为农工商各業发展带来了生机。
  生: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有利于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   生:我们还觉得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好,一旦获得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就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生:还有南方农业耕作技术提高,普遍推广牛耕,广泛使用粪肥以及引入北方麦、菽等农作物品种。
  生:东晋南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东晋南朝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农业生产?
  生:为了壮大国力,巩固政权,东晋南朝统治者鼓励生产,重视水利。
  师:对!谁来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
  生:1.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北方多战乱,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南方统治者为了壮大国力,巩固统治,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师:那么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江南的开发,不但加快了南方的开发,也大大加强了民族交融。
  师:大家总结得如何?(学生鼓掌)从刚才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们要注意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全面观察历史事实并全面分析历史问题,这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同样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
  不难看出,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问题从何而来?来自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重点难点,设计出主导性的问题,在激趣和探究中推动教学进程,恰当、巧妙的“问题”對于增加合作、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而最精彩的“问题”常常出自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加以梳理、整合,使之起引领探究的作用。当然,教师要适时而恰当地引导,纠正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恰当的历史观。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探索者。
  三、明理:基于探究学习,感悟历史真谛
  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应用。好的教师不宜把现成的历史结论告诉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假设,然后在实际学习中发散思维,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设做出自己的评判。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知识不是靠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靠积极努力获得的。历史深度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现场观察、走访专家、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这种深度学习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就促使教师思考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寻找学生与历史亲切对话的方式,探索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尝试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
  师:北民南迁实际上是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我们今天称之为人口迁移。由人口迁移联系到今天频繁的人口流动,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人口流动这方面的例子?(下转P14)
  生:比如旅游、升学、留学、当兵、进城务工、外出打工……
  师:谁来分析一下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
  生:进城务工、外出打工,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生:外出打工、做生意可寄钱回来。
  师:寄钱回来对经济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读书,买衣服等,可以买房子,还可以投资办厂,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改变家乡面貌。
  生:海峡两岸人口流动,可以加深了解,消除误会,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总结一下:由人口迁移联系到今天频繁的人口流动,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积极方面?
  生:人口流动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学生热烈鼓掌)
  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深度学习,学习的对象不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绝大多数是通过问题导学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历史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说教和死记硬背,忽视历史知识在人们生活实际中的借鉴作用,深度学习能较好地把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给学生今后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一个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思路,随着历史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会得到较大提升。初中历史教学导向深度学习,是促进历史教育走向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其他文献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语).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反过来说,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学习的时候才会产生问题意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能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一、问题设置层次性,让学生“能问”  思维通常是由
一、教学内容    《乘法》(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二、教学过程    1 初步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师启发:同学们喜欢森林王国吗?想去,要先进行闯关活动,(多媒体出示第一关口算题)  过渡语:非常好,顺利进入第二关,  过渡语: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我们进入森林王国喽!(师自然显出喜悦的表情)    2 在情境中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瞧,我们看见了什么
夜敲鸣冤鼓  清河县有个饭庄,名叫望河楼,饭庄里有个大厨,名叫陈运生,手艺那是一顶一的好。  这天晚上,送走了最后一拨客人,陈运生正要收拾家伙回家,忽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响动。他开了后门就过去看,原来有只猫被石板砸住,正在做最后的挣扎,眼看是活不了了。陈运生暗想,倒不知这猫肉做出来是啥味道。他过去拎起猫,麻利地宰杀了,上锅就炖。  过了半个多时辰,猫肉熟了,香味四溢。陈运生尝了一块,那叫一个香。
2015年既是O2O爆发的一年,也是O2O的死亡之年。每天都有应接不暇的O2O死亡报告和创新案例,不久前,在朋友圈流传着一份O2O的死亡名单,揭露了O2O创业风光背后“尸横遍野”的现状。经历年末的资本寒冬后,大浪淘沙的O2O生态圈里,能够存活下来的也不在少数。  刘伟俊是趣学车的创始人。在大批O2O项目阵亡的战壕里,刘伟俊和他的团队却逆势实现了500万的资金回笼。“企业能够自造血才能自取暖。”刘伟
13年前,一次聚会,艾义对明眸皓齿的美丽模特王蕾蕾一见钟情。热烈的追求中,王蕾蕾告诉他,自己患有罕见眼病,双目将会失明。  未来突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爱已身不由己。艾义不仅娶了王蕾蕾,还在此后的无边磨难中,成了失明妻子永远的贴身保镖。  2016年10月,王蕾蕾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已是500家互联网加盟店主管的她,依旧风华绝代、光彩照人。13年的爱,是如何让王蕾蕾走出生命低谷,再次拥有了闪亮的人
【摘要】本文基于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探讨了二次曲线的以下几个存在条件:以一点为中心,且通过平面上另外三点能确定一条二次曲线;通过平面上三个点且以一条直线为渐近线,能确定一条二次曲线.这些结论不但可以运用到二次曲线的求解中,还可以为研究二次曲线的性质提供便利.  【关键词】二次曲线;中心;渐近线    二次曲线是解析几何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它不但对几何学本身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在物理学等其他相关
现代的高校数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是学习某种专业的工具,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聪明智慧的启迪,是潜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其价值远非传统的数学教育观所能相提并论的.  高考数学命题融入教育改革的理念,努力发挥数学科本身的特点,拓宽题材,多样化,宽角度、多视点地考查数学素养;有层次地考查数学理性思维,特别是通过解题过程对思维能力进行深入的考查.  分析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可以发现
【摘要】高等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它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学好高等数学,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大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解题能力;数学应用能力  注 本文是天津城建学院教改项目(项目号:13-JG-1015)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点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通过点的运动,探究图形有关性质和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等,常结合图形面积、存在性问题等考查.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在知识得应用性、开放性和多样性上均有增强,而在压轴题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动点问题正是把观察、操作、探究、计算融合在一起,蕴含着函数、方程、分类、转化、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一直是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