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历史教育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底子?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个独特、完整、可供借鉴的课堂常态。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的浅层学习而言的,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停留在第一、第二层次(识记和理解),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则对应着后面更高的四个层次(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初中历史深度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追寻历史足迹,体验历史变化,感悟历史真谛,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在深度学习中走进历史,就能真正理解历史,从现实出发去认识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进而捕捉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享受新型历史课程特有的学习乐趣。
一、博闻:基于自主学习,追寻历史足迹
深度学习意味着知识建构。深度学习与传统的浅层学习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强调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意味着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初中学生能够深度学习吗?回答是肯定的。请看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2016年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中所做: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约5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对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与历史事件有关的成语典故。我知道了“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与祖逖北伐有关。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浪潮始于东汉末年。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师:哟,教材上好像没有说,你来具体说说。
生:是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六个朝代曾在此定都:三国时的吴国(当时称建业)、东晋(当时称建康)以及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当时称建康)。
生:我知道了两晋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在东晋南朝期间,江南地区得到了大开发。
生:我知道了东晋南朝时期,建康、江陵发展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番禺成为海上贸易中心。
生:我知道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生:我知道了灌钢法可以炼钢,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老师,纸在汉代已经发明,为什么南朝时才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你学习历史时注意了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谁能回答吗?
生: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断,不重视先进技术推广。
生:宣传不够,大家比较闭塞,新技术传播缓慢。
师:还有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各地区联系甚少,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在东晋以前的江南地区经济是什么样呀?
生:为什么东汉末年开始北民南迁?有何特点?
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造成的吗?
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有时代的久远感,还有史料的陌生感,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自主学习无法从课本上摄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师独霸讲台的课堂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作为课堂中主体的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于是不厌其烦地讲呀讲,全班学生整齐地画着老师规定的知识点,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够产生兴趣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教学目标与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读书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整合历史信息,去发现历史知识和问题。
二、善思:基于合作学习,体验历史变化
深度学习意味着批判理解。批判理解要求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平对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按照建构主义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体验与合作学习,学生会得到什么呢?请看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后讨论的结果:
师: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讨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呢?(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材料三: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
师:想一想:(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中描述的西汉时期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谈谈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这一变化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约5分钟)
师:哪个小组先发言?
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特别是淝水之战东晋打败了前秦。
师:从发展南方经济的角度来说,有什么作用?
生:淝水之战的胜利,为南方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生: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刺激了南方地区经济增长,为农工商各業发展带来了生机。
生: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有利于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 生:我们还觉得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好,一旦获得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就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生:还有南方农业耕作技术提高,普遍推广牛耕,广泛使用粪肥以及引入北方麦、菽等农作物品种。
生:东晋南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东晋南朝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农业生产?
生:为了壮大国力,巩固政权,东晋南朝统治者鼓励生产,重视水利。
师:对!谁来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
生:1.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北方多战乱,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南方统治者为了壮大国力,巩固统治,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师:那么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江南的开发,不但加快了南方的开发,也大大加强了民族交融。
师:大家总结得如何?(学生鼓掌)从刚才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们要注意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全面观察历史事实并全面分析历史问题,这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同样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
不难看出,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问题从何而来?来自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重点难点,设计出主导性的问题,在激趣和探究中推动教学进程,恰当、巧妙的“问题”對于增加合作、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而最精彩的“问题”常常出自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加以梳理、整合,使之起引领探究的作用。当然,教师要适时而恰当地引导,纠正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恰当的历史观。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探索者。
三、明理:基于探究学习,感悟历史真谛
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应用。好的教师不宜把现成的历史结论告诉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假设,然后在实际学习中发散思维,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设做出自己的评判。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知识不是靠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靠积极努力获得的。历史深度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现场观察、走访专家、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这种深度学习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就促使教师思考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寻找学生与历史亲切对话的方式,探索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尝试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
师:北民南迁实际上是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我们今天称之为人口迁移。由人口迁移联系到今天频繁的人口流动,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人口流动这方面的例子?(下转P14)
生:比如旅游、升学、留学、当兵、进城务工、外出打工……
师:谁来分析一下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
生:进城务工、外出打工,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生:外出打工、做生意可寄钱回来。
师:寄钱回来对经济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读书,买衣服等,可以买房子,还可以投资办厂,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改变家乡面貌。
生:海峡两岸人口流动,可以加深了解,消除误会,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总结一下:由人口迁移联系到今天频繁的人口流动,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积极方面?
生:人口流动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学生热烈鼓掌)
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深度学习,学习的对象不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绝大多数是通过问题导学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历史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说教和死记硬背,忽视历史知识在人们生活实际中的借鉴作用,深度学习能较好地把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给学生今后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一个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思路,随着历史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会得到较大提升。初中历史教学导向深度学习,是促进历史教育走向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初中历史深度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追寻历史足迹,体验历史变化,感悟历史真谛,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在深度学习中走进历史,就能真正理解历史,从现实出发去认识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进而捕捉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享受新型历史课程特有的学习乐趣。
一、博闻:基于自主学习,追寻历史足迹
深度学习意味着知识建构。深度学习与传统的浅层学习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强调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意味着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初中学生能够深度学习吗?回答是肯定的。请看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2016年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中所做: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约5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对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与历史事件有关的成语典故。我知道了“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与祖逖北伐有关。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浪潮始于东汉末年。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师:哟,教材上好像没有说,你来具体说说。
生:是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六个朝代曾在此定都:三国时的吴国(当时称建业)、东晋(当时称建康)以及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当时称建康)。
生:我知道了两晋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在东晋南朝期间,江南地区得到了大开发。
生:我知道了东晋南朝时期,建康、江陵发展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番禺成为海上贸易中心。
生:我知道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生:我知道了灌钢法可以炼钢,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老师,纸在汉代已经发明,为什么南朝时才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你学习历史时注意了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谁能回答吗?
生: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断,不重视先进技术推广。
生:宣传不够,大家比较闭塞,新技术传播缓慢。
师:还有当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各地区联系甚少,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在东晋以前的江南地区经济是什么样呀?
生:为什么东汉末年开始北民南迁?有何特点?
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造成的吗?
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有时代的久远感,还有史料的陌生感,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自主学习无法从课本上摄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师独霸讲台的课堂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作为课堂中主体的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于是不厌其烦地讲呀讲,全班学生整齐地画着老师规定的知识点,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够产生兴趣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教学目标与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读书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整合历史信息,去发现历史知识和问题。
二、善思:基于合作学习,体验历史变化
深度学习意味着批判理解。批判理解要求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平对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按照建构主义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体验与合作学习,学生会得到什么呢?请看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后讨论的结果:
师: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讨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呢?(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材料三: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
师:想一想:(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中描述的西汉时期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谈谈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这一变化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约5分钟)
师:哪个小组先发言?
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特别是淝水之战东晋打败了前秦。
师:从发展南方经济的角度来说,有什么作用?
生:淝水之战的胜利,为南方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生: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刺激了南方地区经济增长,为农工商各業发展带来了生机。
生: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有利于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 生:我们还觉得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好,一旦获得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就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生:还有南方农业耕作技术提高,普遍推广牛耕,广泛使用粪肥以及引入北方麦、菽等农作物品种。
生:东晋南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东晋南朝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农业生产?
生:为了壮大国力,巩固政权,东晋南朝统治者鼓励生产,重视水利。
师:对!谁来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
生:1.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北方多战乱,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南方统治者为了壮大国力,巩固统治,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师:那么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江南的开发,不但加快了南方的开发,也大大加强了民族交融。
师:大家总结得如何?(学生鼓掌)从刚才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们要注意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全面观察历史事实并全面分析历史问题,这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同样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
不难看出,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问题从何而来?来自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重点难点,设计出主导性的问题,在激趣和探究中推动教学进程,恰当、巧妙的“问题”對于增加合作、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而最精彩的“问题”常常出自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加以梳理、整合,使之起引领探究的作用。当然,教师要适时而恰当地引导,纠正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恰当的历史观。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探索者。
三、明理:基于探究学习,感悟历史真谛
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应用。好的教师不宜把现成的历史结论告诉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假设,然后在实际学习中发散思维,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设做出自己的评判。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知识不是靠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靠积极努力获得的。历史深度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现场观察、走访专家、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这种深度学习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就促使教师思考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寻找学生与历史亲切对话的方式,探索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尝试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
师:北民南迁实际上是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我们今天称之为人口迁移。由人口迁移联系到今天频繁的人口流动,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人口流动这方面的例子?(下转P14)
生:比如旅游、升学、留学、当兵、进城务工、外出打工……
师:谁来分析一下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
生:进城务工、外出打工,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生:外出打工、做生意可寄钱回来。
师:寄钱回来对经济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读书,买衣服等,可以买房子,还可以投资办厂,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改变家乡面貌。
生:海峡两岸人口流动,可以加深了解,消除误会,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总结一下:由人口迁移联系到今天频繁的人口流动,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积极方面?
生:人口流动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学生热烈鼓掌)
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深度学习,学习的对象不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绝大多数是通过问题导学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历史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说教和死记硬背,忽视历史知识在人们生活实际中的借鉴作用,深度学习能较好地把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给学生今后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一个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思路,随着历史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会得到较大提升。初中历史教学导向深度学习,是促进历史教育走向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