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早、晚季在雷州市开展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对比试验和示范。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三控”施肥技术表现省肥节本,早、晚季分别节省肥料用量9.7%和16.0%,节约成本15.4%和16.2%;每667m2分别增收109.8元和129.1元,增幅17.7%和22.4%,病虫害和倒伏发生明显减轻。
关键词: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雷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40-03
Abstract:We conducted comparison trial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ree controls” technology of rice in the early and late cropping seasons of 2013 in Lei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comparison to farmer’s conventional practice,the “three controls” technology reduced the cost of fertilizers and increased the farmer’s income. On average,the 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reduced by 9.7% and 16.0% in the early and late seasons,respectively. The cost-saving amounted to 15.4% and 16.2%. The income was increased by 109.8 yuan/667m2 and 129.1 yuan/667m2 or by 17.7% and 22.4%,respectively. In addition,the damage from pests and diseases were reduced obviously and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rice wa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as well.
Key words:Rice;“Three Controls”techonlogy;Leizhou area
雷州市地处广东西南部,常年水稻播种面积5.7万hm2,平均单产380kg/667m2左右。长期以来,由于农民采用的水稻栽培技术较落后,加上水稻抽穗成熟期间常遭遇台风暴雨袭击等原因,病虫害的发生和倒伏现象严重,造成稻谷的减产甚至失收。据报道,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具有增强抗倒性、减少病虫害的作用[1-3]。为此,笔者将这一技术引入雷州示范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试验于2013年早、晚季在雷州市松竹镇东井村的洋田进行。土壤黏质,肥力较高,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示范片面积5.33hm2,由20块田连片组成。早季供试品种为五丰优128,晚季为博Ⅱ优15。早季于2月28日播种,3月25日移栽;晚季于7月22日播种,8月10日移栽。插植规格均为20cm×16.5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当地习惯施肥(对照)和“三控”施肥2个处理。其中,对照面积为2.50hm2,“三控”施肥处理面积为2.83hm2。每个处理10块田,2个处理按相间排列。对照处理按当地习惯进行栽培管理,早、晚季每667m2总施肥量均为纯N11 kg、P2O54 kg、K2O7.2 kg。插秧前不施基肥,插秧后4~6d每667m2施尿素5kg、过磷酸钙25kg,隔7d再施尿素10kg;插秧后20~25d每667m2施用尿素6kg、硫酸钾7kg;抽穗前3~5d每667m2施尿素3kg、硫酸钾5kg。“三控”处理按“三控”施肥技术规程[1]确定总施肥量,按生育进程进行施肥及田间管理,早季每667m2纯N、P2O5、K2O用量分别为8.9kg、3.2kg和7.5kg;晚季依次为9.7kg、3.2kg和7.2kg。
1.3 调查方法 试验期间,调查最高苗数、顶部3片叶的长度和宽度、成熟期活叶数、株高、基部伸长节间长度、倒伏情况以及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收获前测产验收,并取样调查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记录各类农资、用工价格以及稻谷收购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叶动态及成穗率 由表1可知,早、晚季的剑叶长度,“三控”比对照分别长1.2cm和1.9cm,倒二叶分别比对照长2.5cm和1.1cm,且叶片直立,不弯垂,受光面好;成熟期,单茎的活叶数为3.1和3.2片,分别比对照多0.2和0.3片。由此可见,应用“三控”技术的水稻后期叶面积较大,株叶形态好,有利于增强后期光合作用,增强物质生产,为子粒充实打下物质基础。从田间的调查结果看,“三控”处理的水稻苗峰低,成穗率高。早、晚季“三控”处理每667m2的最高苗数分别为29.3万和28.9万,比对照的32.2万和32.1万,分别减少9.0%和10.1%;成穗率分别为55.5%和59.6%,比对照的51.6%和54.0%,提高6.0%和10.4%(相对值)。由此可见,应用“三控”技术的水稻苗峰低,无效分蘖减少,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培育大穗。
2.2 株高和基部节间长度 早季试验中,“三控”处理的水稻基部第1、第2和第3节间长度依次为1.9cm、4.8cm和11.4cm,分别比对照缩短0.5cm、2.2cm和3.6cm,减幅为20.8%、31.4%和22.5%,表现出节间粗短的特点;晚季试验亦表现与早季相同的趋势(表1)。虽然基部节间长度有较大幅度缩短,但“三控”处理的株高并没有降低,早、晚季的株高分别为104.6cm和115.1cm,与对照株高105.7cm和116.0cm相当。可见,应用“三控”技术的水稻基部节间较短,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能力;又由于穗肥施用得当,株高并不降低,为水稻高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2.3 产量表现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早、晚季“三控”处理的平均单产分别为491.2kg/667m2、481.5kg/667m2,分别比对照增产23.4kg/667m2、30.7kg/667m2,增幅为5.0%、6.8%。“三控”技术表现增产,主要是其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比对照高。由表2还可以看出,早、晚季的每穗粒数分别比对照多8.9粒和9.6粒,增幅6.3%和6.9%,结实率也有一定提高。可见,虽然2个处理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无差异,但“三控”处理表现穗大粒多,且结实率高,因此产量比对照高。
2.4 病虫害和倒伏发生情况 在早、晚季试验中,应用“三控”技术的孕穗期纹枯病发病株率分别为13.6%和18.6%,分别比对照减少33.3%和27.1%;病情指数为3.2和4.7,比对照降低45.8%和31.9%;幼穗分化期卷叶虫的卷叶率为0.8%和1.1%,比对照减少26.7%和38.5%;灌浆期每100株稻株的稻飞虱数为271和425头,比对照减少18.6%和7.8%;在晚季试验中,“三控”处理的白叶枯病发病率比对照减少43.6%,病情指数降低42.9%;由于“三控”处理的病虫害明显减轻,比对照少打农药1次,农药成本减少26%(表3)。
田间观察发现,应用“三控”技术的稻田没有倒伏情况发生,仅有轻度倾斜,而对照田局部出现斜倒,这与“三控”技术的稻株基部节间粗短,增强了抗倒性有关。
2.5 “三控”技术的增收效应分析 “三控”技术的种稻成本及效益如表4所示。与对照相比,“三控”处理每667m2在早、晚季的效益分别增加109.8元和129.1元,增幅17.7%和22.4%,效果明显。“三控”技术增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增产:与对照相比,“三控”技术在早、晚季试验中,每667m2分别增产23.4kg和30.7kg,按稻谷收购价2.64元/kg计,每667m2分别增收61.8元和81.1元,增幅5.0%和6.8%;二是省肥节本:“三控”技术在早、晚季分别节省肥料9.7%和16.0%,化肥农药成本减少15.4%和16.2%,且比对照少施1次肥、并少打1次农药。
3 结论
示范试验表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雷州市早、晚稻上应用,都表现出明显的省肥节本和增产增收效果。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三控”技术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优点:(1)省肥节本,分别比对照节省肥料9.7%和16.0%,节省化肥农药成本15.4%和16.2%。(2)增产增收,早、晚季分别比对照增产5.0%和6.8%;每667m2增收节支109.8元和129.1元,增幅17.7%和22.4%。(3)成穗率高、病虫害减轻,抗倒性增强。“三控”技术的苗峰低,无效分蘖减少10%左右,成穗率提高6%以上;几种水稻主要病虫害如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的发生明显减轻,可少打农药1次以上,有利于稻米食用安全;基部节间粗短,抗倒性明显增强,可以有效解决雷州等沿海地区在水稻灌浆成熟期间遭遇台风暴雨导致倒伏而难以收割及米质变差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旭华,黄农荣,胡学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黄农荣,钟旭华,郑海波.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应用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2007(5):16-18.
[3]黄农荣,胡学应,钟旭华,等.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21-22.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雷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40-03
Abstract:We conducted comparison trial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ree controls” technology of rice in the early and late cropping seasons of 2013 in Lei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comparison to farmer’s conventional practice,the “three controls” technology reduced the cost of fertilizers and increased the farmer’s income. On average,the 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reduced by 9.7% and 16.0% in the early and late seasons,respectively. The cost-saving amounted to 15.4% and 16.2%. The income was increased by 109.8 yuan/667m2 and 129.1 yuan/667m2 or by 17.7% and 22.4%,respectively. In addition,the damage from pests and diseases were reduced obviously and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rice wa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as well.
Key words:Rice;“Three Controls”techonlogy;Leizhou area
雷州市地处广东西南部,常年水稻播种面积5.7万hm2,平均单产380kg/667m2左右。长期以来,由于农民采用的水稻栽培技术较落后,加上水稻抽穗成熟期间常遭遇台风暴雨袭击等原因,病虫害的发生和倒伏现象严重,造成稻谷的减产甚至失收。据报道,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具有增强抗倒性、减少病虫害的作用[1-3]。为此,笔者将这一技术引入雷州示范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试验于2013年早、晚季在雷州市松竹镇东井村的洋田进行。土壤黏质,肥力较高,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示范片面积5.33hm2,由20块田连片组成。早季供试品种为五丰优128,晚季为博Ⅱ优15。早季于2月28日播种,3月25日移栽;晚季于7月22日播种,8月10日移栽。插植规格均为20cm×16.5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当地习惯施肥(对照)和“三控”施肥2个处理。其中,对照面积为2.50hm2,“三控”施肥处理面积为2.83hm2。每个处理10块田,2个处理按相间排列。对照处理按当地习惯进行栽培管理,早、晚季每667m2总施肥量均为纯N11 kg、P2O54 kg、K2O7.2 kg。插秧前不施基肥,插秧后4~6d每667m2施尿素5kg、过磷酸钙25kg,隔7d再施尿素10kg;插秧后20~25d每667m2施用尿素6kg、硫酸钾7kg;抽穗前3~5d每667m2施尿素3kg、硫酸钾5kg。“三控”处理按“三控”施肥技术规程[1]确定总施肥量,按生育进程进行施肥及田间管理,早季每667m2纯N、P2O5、K2O用量分别为8.9kg、3.2kg和7.5kg;晚季依次为9.7kg、3.2kg和7.2kg。
1.3 调查方法 试验期间,调查最高苗数、顶部3片叶的长度和宽度、成熟期活叶数、株高、基部伸长节间长度、倒伏情况以及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收获前测产验收,并取样调查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记录各类农资、用工价格以及稻谷收购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叶动态及成穗率 由表1可知,早、晚季的剑叶长度,“三控”比对照分别长1.2cm和1.9cm,倒二叶分别比对照长2.5cm和1.1cm,且叶片直立,不弯垂,受光面好;成熟期,单茎的活叶数为3.1和3.2片,分别比对照多0.2和0.3片。由此可见,应用“三控”技术的水稻后期叶面积较大,株叶形态好,有利于增强后期光合作用,增强物质生产,为子粒充实打下物质基础。从田间的调查结果看,“三控”处理的水稻苗峰低,成穗率高。早、晚季“三控”处理每667m2的最高苗数分别为29.3万和28.9万,比对照的32.2万和32.1万,分别减少9.0%和10.1%;成穗率分别为55.5%和59.6%,比对照的51.6%和54.0%,提高6.0%和10.4%(相对值)。由此可见,应用“三控”技术的水稻苗峰低,无效分蘖减少,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培育大穗。
2.2 株高和基部节间长度 早季试验中,“三控”处理的水稻基部第1、第2和第3节间长度依次为1.9cm、4.8cm和11.4cm,分别比对照缩短0.5cm、2.2cm和3.6cm,减幅为20.8%、31.4%和22.5%,表现出节间粗短的特点;晚季试验亦表现与早季相同的趋势(表1)。虽然基部节间长度有较大幅度缩短,但“三控”处理的株高并没有降低,早、晚季的株高分别为104.6cm和115.1cm,与对照株高105.7cm和116.0cm相当。可见,应用“三控”技术的水稻基部节间较短,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能力;又由于穗肥施用得当,株高并不降低,为水稻高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2.3 产量表现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早、晚季“三控”处理的平均单产分别为491.2kg/667m2、481.5kg/667m2,分别比对照增产23.4kg/667m2、30.7kg/667m2,增幅为5.0%、6.8%。“三控”技术表现增产,主要是其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比对照高。由表2还可以看出,早、晚季的每穗粒数分别比对照多8.9粒和9.6粒,增幅6.3%和6.9%,结实率也有一定提高。可见,虽然2个处理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无差异,但“三控”处理表现穗大粒多,且结实率高,因此产量比对照高。
2.4 病虫害和倒伏发生情况 在早、晚季试验中,应用“三控”技术的孕穗期纹枯病发病株率分别为13.6%和18.6%,分别比对照减少33.3%和27.1%;病情指数为3.2和4.7,比对照降低45.8%和31.9%;幼穗分化期卷叶虫的卷叶率为0.8%和1.1%,比对照减少26.7%和38.5%;灌浆期每100株稻株的稻飞虱数为271和425头,比对照减少18.6%和7.8%;在晚季试验中,“三控”处理的白叶枯病发病率比对照减少43.6%,病情指数降低42.9%;由于“三控”处理的病虫害明显减轻,比对照少打农药1次,农药成本减少26%(表3)。
田间观察发现,应用“三控”技术的稻田没有倒伏情况发生,仅有轻度倾斜,而对照田局部出现斜倒,这与“三控”技术的稻株基部节间粗短,增强了抗倒性有关。
2.5 “三控”技术的增收效应分析 “三控”技术的种稻成本及效益如表4所示。与对照相比,“三控”处理每667m2在早、晚季的效益分别增加109.8元和129.1元,增幅17.7%和22.4%,效果明显。“三控”技术增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增产:与对照相比,“三控”技术在早、晚季试验中,每667m2分别增产23.4kg和30.7kg,按稻谷收购价2.64元/kg计,每667m2分别增收61.8元和81.1元,增幅5.0%和6.8%;二是省肥节本:“三控”技术在早、晚季分别节省肥料9.7%和16.0%,化肥农药成本减少15.4%和16.2%,且比对照少施1次肥、并少打1次农药。
3 结论
示范试验表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雷州市早、晚稻上应用,都表现出明显的省肥节本和增产增收效果。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三控”技术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优点:(1)省肥节本,分别比对照节省肥料9.7%和16.0%,节省化肥农药成本15.4%和16.2%。(2)增产增收,早、晚季分别比对照增产5.0%和6.8%;每667m2增收节支109.8元和129.1元,增幅17.7%和22.4%。(3)成穗率高、病虫害减轻,抗倒性增强。“三控”技术的苗峰低,无效分蘖减少10%左右,成穗率提高6%以上;几种水稻主要病虫害如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的发生明显减轻,可少打农药1次以上,有利于稻米食用安全;基部节间粗短,抗倒性明显增强,可以有效解决雷州等沿海地区在水稻灌浆成熟期间遭遇台风暴雨导致倒伏而难以收割及米质变差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旭华,黄农荣,胡学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黄农荣,钟旭华,郑海波.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应用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2007(5):16-18.
[3]黄农荣,胡学应,钟旭华,等.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21-2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