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的晚会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6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时分,一辆辆私家车陆续驶进WES校园。一群群黑、白、黄等各种肤色的人纷纷从车上走下来,步入教学楼,或奔向大操场。这是怎么回事?一定是WES要举办晚会了。WES举办晚会时,常常会邀请学生全家、甚至社区成员前来参加——从坐在婴儿车里东张西望的小宝宝,到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老太太,无所不包——这哪里是一所小学的晚会啊,简直就是社区大联欢!
   WES一年当中要举办多场晚会,比如国际日晚会、STEM之夜、春季艺术节晚会、家庭电影之夜。在国际日晚会上,人们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印度歌舞,品尝到学生家长和老师亲手做的、源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在STEM之夜,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参加STEM课堂活动,亲身体验风靡全球的STEM教育;春季艺术节晚会上,家长们能观看自己家孩子的演出、参观孩子们自己的画展;家庭电影之夜,长辈们可以坐在学校的草坪上,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孩子、一边乘凉一边和朋友聊天……

国际日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WES作为一所美国小学,自然带有鲜明的移民国家特色。这里的学生除了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以外,还有不少来自墨西哥、巴西、印度、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这些学生带来了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把WES变成了一个带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大家庭。
   为了彰显和庆祝本校的多元文化,WES每年都会把某一天设定为国际日。国际日又称国际艺术节,是WES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为办好这个活动,学校在节前一个多月就下发了通知,邀请学生家长报名参加。参加的方式有:提供本国的传统美食,做志愿者——出售WES自制的餐票或其他服务,或者只是当观众。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2016年1月21日,国际日终于来到了。这天晚上,WES教学楼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有的是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孩子来了;有的是全家齐上阵——父母双亲带着三四个孩子,妈妈怀里抱着小的,身边跟着大的,爸爸推着婴儿车;有的是两家人成双结对地来了,妈妈们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还有些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老太太,也兴冲冲地赶来了……人群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女孩。她们身穿色彩鲜艳的印度民族服装,佩戴着金光闪闪的首饰,妆容美艳、体态轻盈,仿佛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天竺国的公主和宫女穿越到了我们中间。
   国际日晚会的主要活动有两个:一是文艺表演,一是美食品尝。美食街设在教学楼一层长廊里。这条“街”并不很长,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美食街——这里陈列着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拉美等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欧洲区以意大利餐和法国餐为主。亚洲区有印度、伊拉克等国家的美食摊位。拉美区位于美食街的尾部。“尾部”的尾部是墨西哥摊位,也是所有摊位当中最大的一个,就像为整条美食街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美食街的食物全都是学生家长和老师自己准备的。他们在家做好之后,分别用大盆或大托盘装好,开车带到学校。有人来买,就用小纸碟或纸碗盛上一份。每一份食物的量都不大,也非常便宜,一张餐票(0.5美元/张)就能买到一份。即使分量较大的食物,最多也只需兩张餐票。有一家摊位,出售一份包含三种食物的拼盘,仅收一张餐票——相当于买一赠二!在一所小学举办的晚会上,居然可以花极少的价钱,品尝到源自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怎不让人惊喜?
   文艺演出场地设在学校的自助餐厅。餐厅最里面是一个大舞台。餐厅中央原为一排排长条形餐桌椅,国际日这天下午,餐桌椅全部被撤走,换成了一排排黑色折叠椅,面向舞台摆放开来。尽管折叠椅足够多,摆满了大半个餐厅,但仍不够用。来得晚的家长和孩子没有座位,只好站着观看演出,把自助餐厅填了个满满当当。
   对面舞台上,精彩节目接连不断:四五个身穿白衬衫、打着领带的男孩挥舞着金色的丝巾表演现代舞;七八个男孩女孩穿着印度尼西亚民族服装、光着脚丫表演民族舞;一群身着各民族传统服装的孩子演奏打击乐,舞台上空悬挂着一排各国国旗……整场演出中,节目最多、质量最高的当属印度孩子表演的歌舞。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印度小姑娘,身穿莱亨加·乔利(Lehenga Choli),头顶扎着或肩上披着杜帕塔(dupatta),伴随着带有浓郁印度风情的歌曲,在舞台上欢快地跳着、舞着,轻盈、灵动、光彩照人……
   这些翩翩起舞的印度孩子,是WES的小学生,也是一个个印度文化的传播者。平时,他们湮没在同学当中,并不引人注目。然而,每当国际日来临,他们便会脱颖而出,在美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印度孩子,在用歌舞向世界传播着本国的民族文化。在国外,我们的几十万中国留学生,该以什么方式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呢?京剧?武术?书法?剪纸?中国民乐……

STEM 之夜


   STEM之夜又称 “家庭科技之夜”,是WES每年都要举办的一种科技类晚会。在这个晚会上,学校的客座讲师会带领学生探索科学世界,为他们做示范,指导他们完成科研项目。2016年,STEM之夜的举办时间是2月18晚上6:30—8:00,共一个半小时。这场晚会安排有几十个精彩的活动项目,如:创造机器人,研究动物大脑,观察宠物蛇,用食材展示蝴蝶的生命周期(例如用食材做蛹、蝴蝶)。这些项目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教室。每个项目的时长均为25分钟,两个项目之间的过度时间仅有5分钟,时间安排十分紧凑。
   由于晚会时长与教室的活动空间有限,每个学生最多只能选报三个项目。因此,在STEM之夜到来之前一两周,老师就给同学们下发了申报表,请他们自愿选择想参加的项目。然后,再根据申报情况以及每个项目所能容纳的人数,进行统一调整,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同学的要求。2016年STEM之夜,女儿参加的三个项目分别是:探索猫头鹰的饮食习惯,了解人体血液,微电子与购物。活动安排如下:
  场次      时间        所在教室      活动主题     项目描述   第一场     6:30-6:55   哈克特教室155号  探索猫头鹰        了解猛禽饮食习惯
  第二场    7:00-7:25    特罗塞尔教室 123号  你的血液里有什么?     了解血液成分以拯救生命
  第三场   7:30-7:55   卡斯尔伯里教室121号   微电子与购物     了解微电子科技与条码仪原理
  女儿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探索猫头鹰的饮食习惯。为帮助参加这个项目的同学更好地完成任务,老师提前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猫头鹰食丸中的骨头图》,图上印着被猫头鹰吞食后没有消化的啮齿目动物、鼩鼱、鼹鼠和鸟类的头盖骨、下巴、肩胛骨、前肢、后肢、髋骨、肋骨的图片,以及动物椎骨的图片,使他们提前对这个项目有所了解。
   STEM之夜到了!黑皮肤、白皮肤和黄皮肤的家长们,抱着、推着、牵着、带着大小小的孩子们来了!WES的教学楼里顿时又热闹起来。小学生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向导,自豪地带领着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分别赶往不同的教室。我和先生在女儿的带领下,首先来到“探索猫头鹰”教室。此时,这里已有两位白人女讲师在等候。在讲课之前,她们先给在座的每人发了一副白手套、一把小镊子,随后又发了一小团黑乎乎、干巴巴的东西——食丸。我这才知道:原来,猫头鹰有吐“食丸”的习性。
   猫头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猫头鹰常常把抓到的食物整个儿吞下去,用它的素囔去消化,再把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等集成一个小团,经过食道和口腔吐出来。这种被吐出来的团状物就叫食丸。人们可以通过分析猫头鹰的食丸,了解它的食性。
   开始讲课了。身材较胖的那位主讲老师抓起一个食丸,一边给大家讲解,一边做示范:先用双手把食丸掰开,再拿小镊子将里面清晰可辨的食物残渣小心翼翼地取出来,一一向大家展示,告诉大家分别是什么东西。
   女儿最初选择这个项目,只是出于对猫头鹰生活习性的好奇,并不清楚要来做什么。当她得知摆在面前的是猫头鹰的呕吐物时,感觉有些恶心,不愿去碰触。后来,看到老师兴致勃勃地做示范、同学们都拿着小镊子认认真真地从食丸里挑拣食物残渣,也把“恶心”丢到一边,掰开自己面前的食丸,聚精会神地挑拣起来。在这个食丸里,她找到了一根细长的白色骨头,对照《猫头鹰食丸中的骨头图》来看,应该是鼹鼠的肋骨。另外,她还找到了一些动物的细毛……看着女儿认真挑拣的样子,我心想:假如当初她知道将要研究的是猫头鹰的呕吐物,很可能会因为“恶心”而把这个项目放弃了。然而,这些貌似“恶心”的东西,不正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吗?
   科学研究并非娱乐节目,许多科学家的工作给人的感觉并不愉快:生物学家要解剖动物,很“残忍”;医学家要研究人脑、心、肺等人體器官,很“恐怖”;地质学家要翻山越岭,在石头、泥土中间寻寻觅觅,很“肮脏”;农学家常年在田间地头观察、分析、研究,很“土气”……可是,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在工作中,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只是一个个课题,而不是什么 “残忍”“恐怖”“肮脏”“土气”……WES举办的STEM之夜,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向他们传递了一种科学的精神。相比较而言,培养这种科学的精神,或许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春季艺术节


   每年4月份大考结束之后,5月底放暑假之前,是WES的孩子们最轻松的一个月。这段时间,学校的教学任务已经很轻,学生不再像往常一样天天上课,而是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一年一度的春季艺术节就在这期间举行。春季艺术节是WES的一个传统节日。学校创立这个节日的目的,是希望家长通过欣赏孩子的才艺表演和艺术作品,了解他们本学年在音乐和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艺术节的主要活动有两个——小型音乐会和艺术展。前者在学校体育馆举行;后者在学校自助餐厅举办,展出的基本都是绘画作品。
   2016年的艺术展共分两场:一场是上午8:00—下午3:00,只面向学校内部人员开放;另一场是晚上5:00—7:00,学生、家长、老师以及社区成员都可前来参观。艺术节这天晚上,学校自助餐厅的布局焕然一新:餐桌椅被一排排的画架所取代,画架上陈列着一幅幅学生本学年的绘画作品,分别装在一个个黑色木质画框里。
   这些绘画作品与国内小学生的作品大有不同。有些是三维立体画,例如:一座城市的俯瞰图,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绘制的城市的一角。有些是怪异的学生自画像,例如:有的学生为自己画了一幅漫画,浑身上下涂满了色块;有的学生把自己画成了日本漫画《火影忍者》中的旋涡鸣人。有些是错觉绘画,例如:与彩色波浪线融为一体的一只彩色大手,蜘蛛网状的彩色图案,扭曲的色块。有些是拼接画,例如:学生先画一幅画,再用电脑打印一张自己的照片、贴到这幅画上……这些作品每一件都可以出售,售价均为25美元。没有售出的作品,学校就把它收回去,然后再把画从画框里取出来,归还给作者本人。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不少家长都把装在画框里、自己孩子的作品买回了家。
   下午6点,艺术展开场一个小时后,四、五年级的小型音乐会也要开始了。此时的体育馆已被分成表演区和观众区两大区域。表演区左侧为乐器演奏区,右侧有一个简易金属合唱台。观众区临时摆放了多排黑色折叠椅,供家长使用。
   五年级学生表演的第一个节目是乐器合奏。一二十个约半米高的非洲鼓在舞台左侧边缘围成了一个圆弧,圆弧的中央是铝板琴、木琴等打击乐器。敲鼓的孩子坐在非洲鼓后面的椅子上,“乒乒乓乓”地用力拍打着鼓面,摇头晃脑,神气十足,俨然一个个非洲黑人艺术家。敲打击乐的孩子则席地而坐,手持小木槌,全神贯注、“叮叮当当”地敲击着琴键。一组沉厚有力,一组清脆悦耳,你来我往,相得益彰。    乐器演奏完毕,接下来是大合唱。孩子们纷纷离开座位,三三两两地走向右边的合唱台。没有人带队,他们也不排队,好似漫不经心地、一个跟着一个站到台子上。然后,自动调整“邻里”间的疏密度。等所有同学全部站好,演唱会便开始了。今年的演唱会有三位同学担任领唱,每人领唱一段。一人唱完之后,其他同学便开始合唱。这些学生合唱的水平并不高,动作也不够整齐,就像课堂表演,与国内舞台上孩子们的精彩演出无法相提并论。不过,他们的表情都比较自然,似乎并不紧张。
   我女儿说:他们在音乐会上表演的节目,全都是以前在音乐课上学的,老师一次也没有专门为这场演出排练过,他们在合唱台上的站位也没有专门规定:只要是站在台子上,又不影响其他人,同学们想站哪里就站哪里,想跟谁挨着就跟谁挨着;先到的同学先找个位子站下,后到的同学就插空站;站好之后,看哪儿拥挤、哪儿宽松,就自动调整一下……要演出了却不排练,要上场了却没有固定位置、想站哪儿就站哪儿——美国人的自由、随意由此可见一斑。

家庭电影之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的家乡没有电影院,更没有电视机这种“神器”,若想看一场电影,需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电影放映队来。一年当中,电影放映队也就来那么有限的几次,于是,这几天便成了家乡盛大的“节日”。
   我们宿舍区南头有一个很大的露天体育场。电影放映队来的时候,就在体育场中央支起一块大银幕。假如电影晚上七点开演,下午四五点钟,銀幕就支起来了,招引着孩子们搬起小板凳或小马扎前去抢占看电影的有利地形……电影开演的时间越来越近,银幕前面和后面摆满了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板凳、马扎、椅子,甚至砖块。孩子们是坐不住的,只要电影还没放映,他们就在场地里外跑来跑去,你追我赶,你喊我叫。家长们担心孩子的安全,一会儿警告这个,一会儿吓唬那个,比电影里面还热闹……
   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我贫穷落后的家乡发生的故事。没想到,四十年后,在当今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美国,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发生在家乡的那一幕。2015年10月的一天,WES要举办“家庭电影之夜”,也就是在学校操场放映露天电影——美国迪士尼动画片《超能陆战队》,邀请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参加。这天晚上,家长们开着车,载着一家男女老少,欢欢喜喜地来到WES。往日风平浪静的操场顿时沸腾起来:各种花色的毯子在银幕前面铺了一地,上面摆着水果、小吃、矿泉水等各种各样的零食和饮料;地毯区外围随意地支起一把把沙滩椅和折叠椅,托着一个个胖胖的美国中老年男女。
   一块毯子铺在地上,就是一个家庭的“领地”。家长们守候在自己的领地上,聊着天,吃着东西,照看着孩子。假如没带食物也不要紧,操场边上有临时赶来的流动小吃摊,出售爆米花、烤肠、矿泉水等等。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自己家带来的东西,只想在外面买着吃。家长们一般也不计较,抓一把零钱给孩子,由他们自己去买。因此,电影放映之前,这些小吃摊的生意都比较红火。
   来看电影的孩子,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一两岁的、五六岁的、十几岁的……一两岁的孩子,只在父母身边活动;大一些的孩子,仿佛游击队员,在各“领地”之间跑来跑去——他们不去“侵犯”别人的领地,但也不会让人安宁。电影终于开演了!大人、孩子终于安静下来。可是,不到半小时,又有小孩子坐不住了,开始四处活动:去买零食的,去找同伴的,去洗手间的……大人们对看电影似乎也没多大兴趣。他们不经意地扫几眼银幕,跟身边的人聊几句天,照顾照顾孩子,或者闭上眼睛眯一会儿。等到电影结束,便收拾起地毯、椅子、零食等等,开着车,载着一家老小心满意足地回家了。等到学校下次有活动,再欣欣然赶来……
   亚特兰大有设备先进的电影院,不少人家还有家庭影院。可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们来学校观看露天电影的热情。也许,他们前来,并非只为看电影,更是为了享受电影之外的一种别样的生活。
   国际日、STEM之夜、春季艺术节、家庭电影之夜……WES举办的这一场场晚会,是为学生准备的精神盛宴,也是一场场家校联谊会:增进了学生全家对WES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WES的感情,也增强了WES对他们的吸引力。这些学生的弟弟妹妹,很有可能会成为WES的后备生源。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WES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其他文献
我的老爸近1.8米的身高,虽已年过四十,但由于热爱运动,体型健壮匀称,从背后看,妥妥大帅哥一枚。在我面前,他总是十分傲慢,自詡无所不能。  有一次,老妈准备在客厅增添一个置物架,于是在网上选好了型号,置物架运送到家后,需要自己安装,于是特意请老爸来“大显身手”一番。  此刻,老爸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喝着咖啡、翻阅报纸,接到老妈的指令后,便将报纸搁在一旁,故作轻松地向后靠了靠,慵懒地伸了个懒腰,眉毛一
期刊
我的书桌从小就陪伴我长大,它与我朝夕相处,是我的好朋友。  我的书桌是木质的,外面涂了一层白色的漆,下方有三个小抽屉,里面放着我的文具和一些杂物,上方是两组小书柜,非常实用。  小時候,幼儿园老师经常奖励我小红花,回到家,我小心翼翼地把他们放到书桌上的玻璃板底下,我的书桌总是笑眯眯地接受,就像我的好友分享我的喜悦。长大后,小红花换成了妈妈总结的英语语法、数学公式、语文字词。每当我坐在书桌前学习时,
期刊
初夏的阳光从云层后慵懒地洒下来,洒在落雁岛的每个角落。此时,我跟爸爸正站在湖畔的小径上,清点装备,摩拳擦掌,准备开始捕鱼大计,这是我们的第二次捕鱼行动。  今年暮春,爸爸突然展现出一种对小野鱼的执念,因为他总想把抓取来的野鱼放进小区池塘里,“让池塘生态系统多样化!”这是他拍着胸膛发表的壮志。我和妈妈对于他的雄心壮志嗤之以鼻:大哥,你行不行啊,东湖里的小野鱼们可狡猾了。  果然,第一次捕鱼行动无功而
期刊
每谈及山水,总要想起很多来。  何为山?  苏轼有诗抒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感慨,杜甫亦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感受。山,大抵总能给人雄壮巍峨之感。  山,远不及此。其实山可以绵延绵亘,可以险峻挺拔,山也可以磅礴大气,又或新奇秀丽娇俏可爱。山有着无数的面孔,等着余秋雨这样的人来寻它的气质,留给文化苦旅一段有趣的印象。  山,有静静伫立的巍峨昆仑,有刻在古今每一位豪杰心中那
期刊
翻过峁头,竭力将目光抛向地平线最远处。在侧峰的邈邈云雾中,山松如剑芒般映入眼帘。  山是极陡的,高昂倔傲的山头被绵延遒劲的山势从中间截断,凹出一片幽不见底、苍霭笼聚的幽谷,随即又直弹而上,一跃而起,势不可挡,似要直劈天际。而山松正如擒龙控鹤般破山而出,扭住了傑歭不可一世的险峰,踏碎嶙峋灰白的岩,笑傲在仙云浩荡间。  看得分明,足可见到山松的细枝末节,從那爆发迸击的一根根松枝直到颗颗松针,都豪横地贯
期刊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辞官后隐居南京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随园食单》等,笔记《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子不语》十卷为其代表作品。汪景祺的头颅  雍正三年夏日的某个傍晚,杭州城,一只吊睛白额大虎突然闯进了杭州将军年羹尧的府第,众家丁一阵混乱,终于将虎赶跑,年将军却自感不妙,心事重重。果然,次年年底,十二月十一
期刊
拐 子   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九,第二天就过年了,我记得很清楚。生产队放半天假,我跟着父亲拿着捞笼去庄南的河沟子里捞鱼。我们找了个大点儿的井子,用钢镩把冰砸开一个二尺大小的洞,先把碎冰捞出来,然后把捞笼探进去,在里边顺着一个方向搅动,这个方法叫做“捎(shào)”。井子是抗旱的时候在壕沟里挖的,一般三尺多宽,七八尺长,半人多深,秋天水一退,连水带鱼都退到井子里了。   一开始不顺当,搅来搅去,只有一
期刊
在前两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影响下,陕西是有一批以乡村题材写作的年轻作家,他们站的是陕西的队列,已有不凡的成绩,而又迈着坚定的步伐重新出发。面对着新时代新乡村新写作,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和辛勤实践。我再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现在不能像前两代作家来自乡村的那种本色出场,也不能像柳青那样在乡村一呆十三年了。但是,不管你在城里是专业作家或自由写作人,还是业余文学写作爱好者,只要你以
期刊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束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银色的世界……因为我知道,我是你的希望,我是你的光。  第一束阳光  从小到大,我总对爸爸有一种异样的情感。  他总在爷爷后面,我跟在他后面,像一条长长的尾巴;他往左,我也跟着往左,像照镜子一样,连步调都不肯跟他反着来;每次家长会,签字我都会首先
期刊
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笃信地说白云苍狗,而光阴与初心未辜负。  ——题记  残阳的余晖被地平线吞食,只有那还带着鲜血的云证明它曾来过。夜晚的风是那么调皮,勾起我陈旧的回忆。  “你画画能做艺术生!”“你可以去学特长!”“哎呀,你以后高考可就方便喽!”……  小时候,每当我骄傲地将画送到大人们面前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可是,我只是喜歡画画啊!我疑惑地眨眨眼,用年幼的小脑瓜思考人们总提到的几个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