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论证了扫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阐述了为实现扫盲目标所应采取的战略措施。作者认为,中国的文盲问题比统计数字所显示的要严重。它既是迟发展的必然后果,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阻滞因素。为了消除这一因素,应该把扫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全民基础教育的体系中来。针对近10年扫盲滑坡的现实情况,作者论证了加快扫盲进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扫盲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与战略目标,并就扫盲战略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证了扫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阐述了为实现扫盲目标所应采取的战略措施。作者认为,中国的文盲问题比统计数字所显示的要严重。它既是迟发展的必然后果,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阻滞因素。为了消除这一因素,应该把扫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全民基础教育的体系中来。针对近10年扫盲滑坡的现实情况,作者论证了加快扫盲进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扫盲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与战略目标,并就扫盲战略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其他文献
<正> 方志,是我国史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分支。其源可溯至两汉"地记",清代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被公认为方志学科的奠基人。但是,直到建国以前,方志学研究成果不多,有分量的专著更少。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方志的修纂和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重建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政府也普遍建立了修志机构,方志的修纂和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开展起来。仓修良教授在近年来,一方面参与了修志的实际工作,一方面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从而为他的《方志学通论》(以下称仓著
<正> 萧(?)父的这部学术论集,题名《吹沙》,表明真正的学术成果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也正体现了一个严肃的学者数十年来吹沙觅金的探索精神。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即"启蒙脞语"、"传统反思"、"方法刍议","学思斠评"、"序跋余渖"、"滴水吟稿"。各部分互相独立,重点不同,但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风貌。前三部分多属研究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后三部分是读书心得、序跋及作者的诗词题咏等。其中颇有一些真金闪烁的文字,单篇发表时,早为国内外学人所瞩目。现辑编成书
<正>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是蒋述卓同志三年博士生涯辛勤研究的成果。中古文学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我国古代诸种文体在此时期或开始萌芽,或日臻成熟,一系列新的文艺思想与新的审美情趣在此时期日渐兴起,蔚为大观。而用佛学来阐说我国中古文学思潮,就是深入研究其内涵的一种努力。钱仲联先生说:"以佛学阐说我国中古文学思潮者,莫先于沈寐叟,……绩溪胡氏,
<正> 关于《元史》史料学的探讨,一向是元史研究中一个比较冷漠的领域;近年却显得活跃起来,发表了一批相关的论著。王慎荣先生主编的《元史探源》(下称《探源》)一书,洋洋四十万言,更其是这方面有分量的专著。在历来的"正史"中,《元史》的名声不大好。乾嘉诸老而下,对《元史》痛诋者多,说好话的少。赵翼算是稍为《元史》开脱的了,也不过说:"故一部全史,数月成书,亦尚首尾完具,不得概以疏略议之也。"平心而论,《元史》仓卒成书,无庸讳言,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作为史料,它依然是上乘的,第一手的
<正>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继承着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想传统,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自身观照等方面,又产生了若干新趋向和新变化。本文试图对此作出概括性的描述。
发达于唐至南宋的禅宗,其社会基础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流民与失意的士大夫。在禅宗里,有农民和士大夫的投影。禅宗的哲学基础,集中表现在《大乘起信论》中,禅宗中主要的三个学支心学支、理学支、般若学支均可从它的体系中演绎出来。中唐以来,心学支和理学支有过争论;两宋,又有文字禅与默照禅的争论。文字禅肯定语言在掌握客观真理中的功能,直指般若空观的理论基石,它的出现,标志着对《大乘起信论》最重要的突破。禅宗内部这些争论均未很好展开,以致相互矛盾的观点常混淆在一起。禅宗具有非理性色彩,在哲学的理性思考之外,还存在另一种思
从70年代后半期到现在的十几年,是中国学术文化由绝境中获得复苏,转而走向正常发展轨道的时期。对于唐代诗歌的研究,也在'文革'造成的荒漠边缘重新起步,通过不断的实践,增强其自身活力,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唐诗研究在大陆古典文学研究中向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也是国际汉学界最为关注和投入的方面之一。这十几年国内的唐诗研究与其它学科领域一样,也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并且还承受过一些疑难问题的困扰,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终究能够在'实事求是'这个原则上达成一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唐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对西藏人口的普查数据是西藏人口史上的第一次科学成果。据此可以得到我国藏族人口准确的系统数字。本文就这次人口普查得出的藏族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和藏族地区汉族人口的减少、婚姻家庭、生育率与子女存活比率、死亡率、性别年龄构成、文化程度与文盲率、人口生活质量指数等7个方面对当代中国藏族人口的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藏族与傣族、维吾尔族的相关情况作了对比研究。作者认为,由于藏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藏族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有了进步,但也有不少问题。今后,应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工
1.拙文《西域史上的一个幻影——'伊斯兰神圣国家'或'和卓时代'考实》(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主要是对陈国光先生近年来的两篇文章而发,研究西域史的人都清楚。在国内他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的)公开使用国外学者提出的'和卓时代',并使之概念更加明确,加上了'统治'二字。他说:'在新疆继叶尔羌王朝之终绪,曾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统治时代。'(《中亚纳合什班底教团与我国新疆和卓、西北门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两年后他又为这一术语再加界说:'在和卓统
本文对建国40年来我国农业资金的运行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在1979年以前,国家为强化工业化进程,通过隐蔽的形式从农业中取走了大量的资金,使农业发展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源,处于低水平积累状态。改革以来,国家采取以价格支持为主的替代资金分配政策,使农民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中获得了较多的货币收入。但是,替代资金政策未能实现农业投资主体的转换,反而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再度发生不利于农业的重大偏斜,造成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困境加深。作者认为,调整对农业国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已经刻不容缓。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要与国力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