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者与舞蹈素养间的价值取向浅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qo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如果我们只有美的歌喉、较高的演艺水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
  音乐学习者 舞蹈素质 价值取向
  任何一门艺术都很难独立存在,其形式中,或多或少都会潜有其他艺术的影子。如舞蹈,除了舞蹈本身之外,还要依赖于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但相比较而言,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组合关系。而一旦站在舞台上、出现在公众面前,则挺肚塌腰,斜肩歪颈,即使歌唱得很好,器乐演奏得很高明,但他身段、仪态,给人的第一印象、整体的表演效果肯定不够完美,作品的表现力也一定会大打折扣。特别是现在风行的歌伴舞,歌唱家往往与舞者同台演出,其若不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与翩翩起舞的伴演者立于同一个舞台上,形象、气质高下立现。此外,音乐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还包括要具备舞蹈工作者追求事业的那份坚韧和毅力,以及那份不畏“残忍”而勇往直前的执着精神。有了那份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意志,那份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我们从事何专业能不更上一层楼,能不取得更大的辉煌!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往往带有较大的片面性。按现今通行的说法,两者的关系,以下列论述较有代表性:“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舞蹈是音乐的舞伴,没有音乐的舞蹈没有内容,没有舞蹈的音乐缺乏形体描述。”更进一步的阐释则是:“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这种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分主次的认识,较多地存在于音乐工作者的意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音乐工作者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如在此认识影响下,一些音乐人并不认同音乐学习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这一观点,他们是“灵魂说”坚决的捍卫者。其实舞蹈与音乐相谐共存、相互配合,将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融在一体,用当今一句社会流行语概括: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拿行话来说,则是用不同表现手段,将同一主题诉诸受众,使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从抽象到具象,从不确定到确定,从而更易为受众所理解、所接受,并为之所感动,从而达到各自独立表演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取得最为良好的演出效果。至于“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的说法,也是过于武断的,其实许多古今舞蹈作品,并没有音乐的伴随,舞者只是跟随节奏的变化,表达着心境的变化,情绪的起伏,意念的流动。如风行全球的“踢踏舞”及保留在诸多古老族裔中的“鼓舞”等舞蹈形式,伴奏的就只是节奏而非音乐。那种断言“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的说法,其实是把节奏与音乐混为一谈了。如果换个说法:“音乐与舞蹈都离不开节奏”,可能就更接近真理了。
  说到音乐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舞蹈素质,我们不能不从舞蹈教育的本质说起。众所周知,舞蹈教育首先是对人的美的形体的塑造和气质形体的培养。人的形体和气质形体,是指人的躯体线条结合人的情感和品质,通过形象姿态诉诸于欣赏者眼前的一种人体美。人的手、肩、胸、颈、腰、腿、足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形体。形体美其实是人类对自己或别人身体的审美感觉。形体美在一定意义上,表现着一个人积极向上、文明开朗的精神风貌。儒家认为人的内在精神状况可以通过外部的形体表现出来,而强健的体魄,优美的身姿,也能影响人的心灵世界。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希腊人通过舞蹈训练人的力量素质和健美人的肢体,中国先秦时代孔子等哲人则从舞蹈中看到了其能够端庄人的容貌仪态、克服轻浮散漫态度的功能。因此,他们主张通过音乐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修饰人的行为举止,培养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体相统一的完美品格。近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注重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形品格培养。为此,他们很看重以下两条途径:(1)通过交际舞的学习,使年轻人学会社交礼仪和注重仪态;(2)是通过芭蕾的学习,训练人的挺拔、秀美的肢体和高雅的气质。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美的追求不断普及升华,但在对人体美的认识上,大部分国人还仅仅处在对时装、化妆品这些外包装的浅层面的追求上,还没有深刻意识到仅有外包装而没有人的形体美、气质美,是不能构成真正的人体美的。更何况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灵敏的思维,还要有优美的形体、高雅的气质;而真正的形体美,必须是内在的高雅气质与外在的健美形体结合起来的双重的整体美。也即内在的气质,通过外在形体表现出来;同时,内在的气质也支持外在形体表现得更加完美。即使我们先天有什么缺陷,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或者说教育、训练,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得到弥补、克服,从而使得自己的外在形体更加完美,气质品格更加雅致。
  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如果我们只有美的歌喉、较高的演奏水准,或者杰出的创造力,而一旦站在舞台上、出现在公众面前,挺肚塌腰,斜肩歪颈,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即使歌唱得很好,器乐演奏得很高明,但他身段、仪态,给人的第一印象、整体的表演效果肯定不够完美,作品的表现力也一定会大打折扣。特别是现在风行的歌伴舞,歌唱家往往与舞者同台演出,其若不具备一定的舞蹈素质,与翩翩起舞的伴演者立于同一个舞台上,形象、气质高下立现。至于流行音乐表演时,歌手与舞者同跳共舞,歌手若无较高的舞技,恐怕会失更大的面子。而一些由舞蹈演员转行的歌唱家,如阎维文,其舞台形象则是挺拔伟岸、气度不凡。
  从更广阔的层面,大家都知道,无论从事何种专业,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心理素质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对舞蹈从业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兴趣,二是毅力。因为每一位从事舞蹈专业的人,都要熟练地掌握舞蹈技能和技巧,舞蹈编导和舞蹈教师更不能例外。尽管有些舞蹈编导和舞蹈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或身体条件所限,或年龄过大,在登台表演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在舞蹈技能技巧的掌握上,却是一般年轻演员所难能比拟的。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而这种层次,完全是以汗水、辛劳和苦痛为代价换得有。所以说,要学好舞蹈,如果没有克服艰难困苦的毅力,不能忍常人难忍的苦痛,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一个很高的专业层面的。
  就音乐学习者来说,对专业的兴趣是不容置疑的,毅力也不能说没有,但与舞蹈工作者毅力的坚韧相比,应该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本文所说的音乐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舞蹈素质,在这一层面,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要具备舞蹈工作者追求事业的那份坚韧和毅力,以及那份不畏“残忍”而勇往直前的执着精神。具备一定舞蹈素质,对音乐学习者来说,益处多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