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连市政府机关到各企业集团,从沸腾的军营到社区街道,从巍峨井冈山到加拿大华人华侨社区,一个满怀激情、铿锵有力的声音震动着听众的心肺。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到每个听众,他的宣讲博得阵阵喝彩和热烈掌声。他就是大连军休六中心退休干部、大连市理论志愿者宣讲团团长、辽宁省理论宣讲最美讲师、被中宣部表彰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秦永春。
火一样的热情 海一样的激情
1983年秦永春考入大连陆军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过教员、学员大队大队长、师副参谋长、武装部政委等职务,2015年退休。他在担任学员队队长时,就有一股风风火火的劲头,他的工作热情就像加足了油门的马达,始终高速运转。工作上他心中有点子,思想有路子,他带的学员队是学院连续多年的标兵队,多次被沈阳军区树为先进单位。在大队长的岗位上,院校整编他被调整到师副参谋长岗位,后又任武装部政委。他在正团职岗位上干了十几年,无论到哪个岗位,他都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正当他朝气蓬勃干得火热时组织上确定他退休。有人替他惋惜,可他说:“我在部队读了八年书,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一年专业培训。这都是党的培养教育,我应该奉献给军队,回馈党对我的培养。”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官是一阵子,但做党员却是一辈子。”所以,他退休不褪色,转岗不转向,把主要精力转到理论宣讲上来。他说:“实现中国梦,传播正能量将是我不变的战场。”他理论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强。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报告分成若干个专题,系统学习和理解习主席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开始了他的义务宣讲。上海岛、走边防、下基层、进社区,行程数万里。一次接到长海县的邀请,正赶上他得了重感冒,高烧成肺炎,嗓子疼得很厉害,家属劝他不要去了。可他说,约好的日程不能变,海岛上的群众和官兵正等着我呢。于是,他硬是迎着海风登上去海岛的轮船。在甘肃省司法系统宣讲时,他累病住了院,仍坚持到会场讲课。
他去加拿大看望留学的女儿时,在“华人妇女联合会”做了一次宣讲,海外侨胞听到国内的大好形势深受鼓舞,他也感到非常自豪。
随着秦永春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请他去宣讲的单位也越来越多,他常常是一天两场,连续作战,虽然很累,却让他感到无限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些年来,他在省内外作宣讲1000多场次,听众达30多万人。仅去年一年时间,他就在全国各地作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万人次。
大众化的理论 通俗化的宣讲
秦永春的宣讲是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并用,从来不看讲稿,从来不坐着讲。每堂课他都是走着讲,两三个小时一气呵成,把会场气氛调动得高潮迭起。宣讲中,他注重把握政治方向,坚持用政治方向统领宣讲话题,把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准确、生动、深刻地诠释给听众。把深刻的理论大众化,把大道理通俗化,做到发挥不发散,通俗不庸俗,形象不偏向。理直气壮地宣讲大道理,旗帜鲜明地批判歪理邪说。为此,他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课前摸实情,课后听点评。每次宣讲前,他都要摸清听众成分结构,把握宣讲的理论深度;摸清听众学习的进度,掌握理论宣讲的尺度;摸清听众现实的困惑,找准“靶子”有的放矢;摸清听众精神状态,使宣讲更有针对性。秦永春宣讲后注意倾听大家的意见和需求,尽量答疑解惑。二是用故事讲观点,挖细节去感染听众。理论宣讲单纯从理论到理论显得枯燥无味,如果在宣讲中穿插事例,这样的宣讲就显得丰满而更加活跃。故事细节是最能打动人的,要把真实感人的故事讲深讲细,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做到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这样才能深受听众欢迎。三是语言要精炼,道理讲精彩。宣讲最忌讳的就是语言罗唆,拖泥带水。秦永春在备课时,精心措辞,反复推敲,做到语言一点就透,道理一讲就明。让听众见到题目“心头一震”,展开流程“眼前一亮”,观点事例“耳目一新”,听众的感受马上产生共鸣。所以,宣讲场面经常掌声雷动。四是交流加互动,活跃会场氛围。他在宣讲中不时发问,激发调动听众的参与热情。他在宣讲时,会场里时而笑声,时而惊叹声,时而鸦雀无声。这是强大的理论感染力融入听众心脑产生的共鸣。为了让听众深刻理解他的授课内容,每到一处他都做好两件事:一是向听众发放他的专著《红色的回响》,这本书是他用一年时间写成的。听众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发展的历史画卷,加深对宣讲内容的理解。二是在大屏幕上显示他的手机号和微信号,以便课下互动交流。
台上要立身 台下要学深
秦永春在演讲中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与他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分不开。他的学习精神和毅力是超常的。他在部队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很忙,因此他的学习时间是挤出来的。学习夺走了他多少个休息日和睡眠,已经无法计算,只能用学习成果来说明。2011年国庆节,他来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参观时脑海中浮现出“五四”运动的呐喊声、南昌城头的枪炮声、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和原子弹的爆炸声……这一幅幅历史画面令他激动得彻夜难眠。他下决心把这些历史画面集中起来写一本书,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和功绩。为此,他查阅了500多本相关书籍,在300多个不眠之夜里几易其稿,写出了60多万字的《红色的回响》一书。这本书用了“128响”作为本书的主旋律,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生动描写,惟妙惟肖,再现了党的光辉时刻。此书出版后受到总部和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这本书在宣讲现场免费赠送听众达7000余册。
秦永春常说:“党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只有自身‘满格电’才能赢得‘满堂彩’。”为此,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和生活必需,紧密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精神。确保中央关注的事情和群众热议的话题进入宣讲内容。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秦永春与理论宣讲团成员一起组成理论攻关小组,开设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市民讲堂》,定期集体备课,共同学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发展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斷为宣讲内容“充电”。近年来他阅读了2000多本相关理论书籍,他每天的状态就是备课、宣讲。有人可能要问,秦永春就没有个人的事情吗?他是正常人,也有家庭和妻子女儿。在妻子眼里,秦永春早已是“甩手掌柜”。女儿高考,这是当家长最挂心的事情,而秦永春却把自己关在屋里查阅宣讲资料,女儿的事儿他不闻不问。家里房子装修,他更没有时间。组织开始是让他转业的,妻子说,你在外面“疯”了30年,这回该跑跑自己的工作了吧?他却说:“工作的事组织安排,自己跑啥,没时间。”后来组织又确定他退休,他高兴极了,他觉得不用再费神自己找工作了,也不用再听妻子的“唠叨”了,可以踏下心来搞宣讲了,这是他最理想的工作。他就是这样把义务宣讲看成是最高兴的事情,把传播正能量看成是一种责任。他觉得讲台上的他才是自我,是他永久的春天……
火一样的热情 海一样的激情
1983年秦永春考入大连陆军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过教员、学员大队大队长、师副参谋长、武装部政委等职务,2015年退休。他在担任学员队队长时,就有一股风风火火的劲头,他的工作热情就像加足了油门的马达,始终高速运转。工作上他心中有点子,思想有路子,他带的学员队是学院连续多年的标兵队,多次被沈阳军区树为先进单位。在大队长的岗位上,院校整编他被调整到师副参谋长岗位,后又任武装部政委。他在正团职岗位上干了十几年,无论到哪个岗位,他都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正当他朝气蓬勃干得火热时组织上确定他退休。有人替他惋惜,可他说:“我在部队读了八年书,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一年专业培训。这都是党的培养教育,我应该奉献给军队,回馈党对我的培养。”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官是一阵子,但做党员却是一辈子。”所以,他退休不褪色,转岗不转向,把主要精力转到理论宣讲上来。他说:“实现中国梦,传播正能量将是我不变的战场。”他理论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强。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报告分成若干个专题,系统学习和理解习主席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开始了他的义务宣讲。上海岛、走边防、下基层、进社区,行程数万里。一次接到长海县的邀请,正赶上他得了重感冒,高烧成肺炎,嗓子疼得很厉害,家属劝他不要去了。可他说,约好的日程不能变,海岛上的群众和官兵正等着我呢。于是,他硬是迎着海风登上去海岛的轮船。在甘肃省司法系统宣讲时,他累病住了院,仍坚持到会场讲课。
他去加拿大看望留学的女儿时,在“华人妇女联合会”做了一次宣讲,海外侨胞听到国内的大好形势深受鼓舞,他也感到非常自豪。
随着秦永春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请他去宣讲的单位也越来越多,他常常是一天两场,连续作战,虽然很累,却让他感到无限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些年来,他在省内外作宣讲1000多场次,听众达30多万人。仅去年一年时间,他就在全国各地作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万人次。
大众化的理论 通俗化的宣讲
秦永春的宣讲是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并用,从来不看讲稿,从来不坐着讲。每堂课他都是走着讲,两三个小时一气呵成,把会场气氛调动得高潮迭起。宣讲中,他注重把握政治方向,坚持用政治方向统领宣讲话题,把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准确、生动、深刻地诠释给听众。把深刻的理论大众化,把大道理通俗化,做到发挥不发散,通俗不庸俗,形象不偏向。理直气壮地宣讲大道理,旗帜鲜明地批判歪理邪说。为此,他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课前摸实情,课后听点评。每次宣讲前,他都要摸清听众成分结构,把握宣讲的理论深度;摸清听众学习的进度,掌握理论宣讲的尺度;摸清听众现实的困惑,找准“靶子”有的放矢;摸清听众精神状态,使宣讲更有针对性。秦永春宣讲后注意倾听大家的意见和需求,尽量答疑解惑。二是用故事讲观点,挖细节去感染听众。理论宣讲单纯从理论到理论显得枯燥无味,如果在宣讲中穿插事例,这样的宣讲就显得丰满而更加活跃。故事细节是最能打动人的,要把真实感人的故事讲深讲细,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做到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这样才能深受听众欢迎。三是语言要精炼,道理讲精彩。宣讲最忌讳的就是语言罗唆,拖泥带水。秦永春在备课时,精心措辞,反复推敲,做到语言一点就透,道理一讲就明。让听众见到题目“心头一震”,展开流程“眼前一亮”,观点事例“耳目一新”,听众的感受马上产生共鸣。所以,宣讲场面经常掌声雷动。四是交流加互动,活跃会场氛围。他在宣讲中不时发问,激发调动听众的参与热情。他在宣讲时,会场里时而笑声,时而惊叹声,时而鸦雀无声。这是强大的理论感染力融入听众心脑产生的共鸣。为了让听众深刻理解他的授课内容,每到一处他都做好两件事:一是向听众发放他的专著《红色的回响》,这本书是他用一年时间写成的。听众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发展的历史画卷,加深对宣讲内容的理解。二是在大屏幕上显示他的手机号和微信号,以便课下互动交流。
台上要立身 台下要学深
秦永春在演讲中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与他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分不开。他的学习精神和毅力是超常的。他在部队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很忙,因此他的学习时间是挤出来的。学习夺走了他多少个休息日和睡眠,已经无法计算,只能用学习成果来说明。2011年国庆节,他来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参观时脑海中浮现出“五四”运动的呐喊声、南昌城头的枪炮声、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和原子弹的爆炸声……这一幅幅历史画面令他激动得彻夜难眠。他下决心把这些历史画面集中起来写一本书,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和功绩。为此,他查阅了500多本相关书籍,在300多个不眠之夜里几易其稿,写出了60多万字的《红色的回响》一书。这本书用了“128响”作为本书的主旋律,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生动描写,惟妙惟肖,再现了党的光辉时刻。此书出版后受到总部和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这本书在宣讲现场免费赠送听众达7000余册。
秦永春常说:“党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只有自身‘满格电’才能赢得‘满堂彩’。”为此,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和生活必需,紧密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精神。确保中央关注的事情和群众热议的话题进入宣讲内容。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秦永春与理论宣讲团成员一起组成理论攻关小组,开设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市民讲堂》,定期集体备课,共同学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发展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斷为宣讲内容“充电”。近年来他阅读了2000多本相关理论书籍,他每天的状态就是备课、宣讲。有人可能要问,秦永春就没有个人的事情吗?他是正常人,也有家庭和妻子女儿。在妻子眼里,秦永春早已是“甩手掌柜”。女儿高考,这是当家长最挂心的事情,而秦永春却把自己关在屋里查阅宣讲资料,女儿的事儿他不闻不问。家里房子装修,他更没有时间。组织开始是让他转业的,妻子说,你在外面“疯”了30年,这回该跑跑自己的工作了吧?他却说:“工作的事组织安排,自己跑啥,没时间。”后来组织又确定他退休,他高兴极了,他觉得不用再费神自己找工作了,也不用再听妻子的“唠叨”了,可以踏下心来搞宣讲了,这是他最理想的工作。他就是这样把义务宣讲看成是最高兴的事情,把传播正能量看成是一种责任。他觉得讲台上的他才是自我,是他永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