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的根本任务,其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核心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独立思考、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前提,塑造学生的思维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关键,提高自身的形象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保障。
关键词: 注意力 思维力 示范力 课堂教育效果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懂弄通、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一直是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核心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独立思考、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前提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说明当处在不同环境、面对各类信息时,人们会有分别地选取有意义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注意的集中性说明人们能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相当长久地指向所要认识的对象。从种类上看,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前者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后者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学内容记不牢、不理解,都是由于不注意或不够注意引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注意这个特点,善于引导、发现和组织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心听课,不做和不想与学习无关的事。
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防止使学生分心的无意注意,如环境的影响、教师的服饰、表情及口头禅等,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快慢得宜、学生不注意时突然停止讲课、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加入动人的实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要指导学生锻炼有意注意。高校很多理论及专业课程很枯燥,无论教师怎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都只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注意。这是因为无意注意一般不能持久,而教师又绝不能离开教学内容,讲很多无关的实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已开始成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清学习的目的、意义,培养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求他们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课程。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讲解语言点时,时不时请学生起来复述和朗读例句,这种习惯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只有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能完成复述或朗读的任务。
要善于用好注意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课堂上,如有意注意时间过长,学生很容易疲劳,而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又不能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提高注意力,另一方面要逐渐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自然的无意注意。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出现的注意问题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应灵活运用注意的规律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例如:上课过程中发生某一突然事件,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这时,教师不应急于讲课,而应先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课到什么地方了?”这样一问,一下子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把注意力又引回原来的教学内容上。又如,教师向学生提问,应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思考,然后点名回答,这样就能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效果当然会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关键
要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光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的,即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节课,至多也只能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除了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会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活、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的基本过程,掌握学习的武器。
“教”的过程,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学”的过程教给学生的过程。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有多种多样的灵活方法,但其中心离不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动脑筋。例如:首先给学生讲这门课的作用,然后分析教材的大致编排,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概貌,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以后,在讲述每一章节的时候,都可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总结每章每节的主要内容,通过“抽丝剥茧”,得出一个由主要内容构成的框架,这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把书念薄”,要求学生掌握“抽象概括”的方法;然后,通过实例分析及练习,让学生加深对这些“框架”的认识,并运用这些总结出来的“浓缩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具体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常说的“把书念厚”。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综合、概括到具体化,大体上就完成了思维的基本过程,也就教会了学生“如何看书”和“如何用书”。
在以上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还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类和系统化的思维方法,以达到更快、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较是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相异点,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通过与学过的知识的比较,学生会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而分类是更复杂一些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在熟练掌握知识对象的基础之上,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弄清每个对象的本质特征,然后纳入不同的类别。分类的过程,一般是在学习一部分内容后,再回头总结复习时运用。系统化是通过分析综合,使彼此发生联系的各个部分按一定顺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门课程,每一本教材都有其编者的系统化顺序,但知识的联系是多方面的,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系统化顺序外,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总结,将每段、每节、每章甚至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从另外的角度进行系统化,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化的方法,并应用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提高自身的示范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保障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相统一的过程,除了需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塑造学生的思维力以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示范力。
要知行合一。课堂教学的好坏与教师对有关知识的深度掌握得如何及其对相关内容有无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很大的联系。单凭教科书或综合别人的资料组织讲课内容,而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讲课的水平和生动性就会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实践经验来讲课,而不仅仅是“坐而论道”,那么这堂课的学术水平和效果一定会高些、好些。
要情理并用。无论教授什么课程,教师都应当做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心人、责任人,应当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和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现在的大学生其实特别需要任课老师的“温情”。虽然从年龄上来说,学生都是成年人;但从思想上来说,他们还比较稚嫩。应该说,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普遍属于认识上的偏差,对此,要用既严肃认真又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暴露出来的各种思想问题,在方法上要耐心启发疏导,同时也不能急于求成,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继续思考。此外,还要善于做一人一事的工作,掌握不同学生的特点,摸清他们各自的思想问题。从学生个人经历分析,入学前参加过工作的思想比较成熟,独立思考能力也较强,但不轻易暴露思想或暴露不彻底,往往欲言又止,多少有点“世故”;应届毕业入学的学生年龄小、思想比较单纯,顾虑也少些,但理解能力差,往往提不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因人而异地摸透不同学生的思想脉络,有区别地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是增强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要对待平等。教学相长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而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敏锐,较少保守思想,虚心好学,有许多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要让学生觉得你不但是“良师”,还是“益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重要的还是不太重要的,问题提得清楚的还是不太清楚的,也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认真地听,郑重地对待,绝不能视为“幼稚”、“可笑”,更不能斥为“无知”。应该说,学生愿意向教师提问是一种信任,如果轻率对待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人为地压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事实证明,只有在学生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心里话毫无保留地告诉教师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才是真实可靠的,同时也为增强课堂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99.
[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丁家永著.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注意力 思维力 示范力 课堂教育效果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懂弄通、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一直是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核心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独立思考、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前提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说明当处在不同环境、面对各类信息时,人们会有分别地选取有意义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注意的集中性说明人们能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相当长久地指向所要认识的对象。从种类上看,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前者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后者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学内容记不牢、不理解,都是由于不注意或不够注意引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注意这个特点,善于引导、发现和组织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心听课,不做和不想与学习无关的事。
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防止使学生分心的无意注意,如环境的影响、教师的服饰、表情及口头禅等,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快慢得宜、学生不注意时突然停止讲课、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加入动人的实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要指导学生锻炼有意注意。高校很多理论及专业课程很枯燥,无论教师怎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都只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注意。这是因为无意注意一般不能持久,而教师又绝不能离开教学内容,讲很多无关的实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已开始成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清学习的目的、意义,培养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求他们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课程。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讲解语言点时,时不时请学生起来复述和朗读例句,这种习惯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只有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能完成复述或朗读的任务。
要善于用好注意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课堂上,如有意注意时间过长,学生很容易疲劳,而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又不能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提高注意力,另一方面要逐渐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自然的无意注意。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出现的注意问题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应灵活运用注意的规律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例如:上课过程中发生某一突然事件,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这时,教师不应急于讲课,而应先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课到什么地方了?”这样一问,一下子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把注意力又引回原来的教学内容上。又如,教师向学生提问,应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思考,然后点名回答,这样就能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效果当然会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关键
要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光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的,即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节课,至多也只能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除了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会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活、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的基本过程,掌握学习的武器。
“教”的过程,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学”的过程教给学生的过程。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有多种多样的灵活方法,但其中心离不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动脑筋。例如:首先给学生讲这门课的作用,然后分析教材的大致编排,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概貌,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以后,在讲述每一章节的时候,都可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总结每章每节的主要内容,通过“抽丝剥茧”,得出一个由主要内容构成的框架,这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把书念薄”,要求学生掌握“抽象概括”的方法;然后,通过实例分析及练习,让学生加深对这些“框架”的认识,并运用这些总结出来的“浓缩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具体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常说的“把书念厚”。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综合、概括到具体化,大体上就完成了思维的基本过程,也就教会了学生“如何看书”和“如何用书”。
在以上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还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类和系统化的思维方法,以达到更快、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较是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相异点,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通过与学过的知识的比较,学生会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而分类是更复杂一些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在熟练掌握知识对象的基础之上,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弄清每个对象的本质特征,然后纳入不同的类别。分类的过程,一般是在学习一部分内容后,再回头总结复习时运用。系统化是通过分析综合,使彼此发生联系的各个部分按一定顺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门课程,每一本教材都有其编者的系统化顺序,但知识的联系是多方面的,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系统化顺序外,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总结,将每段、每节、每章甚至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从另外的角度进行系统化,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化的方法,并应用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提高自身的示范力是增强课堂教育效果的保障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相统一的过程,除了需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塑造学生的思维力以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示范力。
要知行合一。课堂教学的好坏与教师对有关知识的深度掌握得如何及其对相关内容有无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很大的联系。单凭教科书或综合别人的资料组织讲课内容,而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讲课的水平和生动性就会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实践经验来讲课,而不仅仅是“坐而论道”,那么这堂课的学术水平和效果一定会高些、好些。
要情理并用。无论教授什么课程,教师都应当做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心人、责任人,应当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和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现在的大学生其实特别需要任课老师的“温情”。虽然从年龄上来说,学生都是成年人;但从思想上来说,他们还比较稚嫩。应该说,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普遍属于认识上的偏差,对此,要用既严肃认真又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暴露出来的各种思想问题,在方法上要耐心启发疏导,同时也不能急于求成,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继续思考。此外,还要善于做一人一事的工作,掌握不同学生的特点,摸清他们各自的思想问题。从学生个人经历分析,入学前参加过工作的思想比较成熟,独立思考能力也较强,但不轻易暴露思想或暴露不彻底,往往欲言又止,多少有点“世故”;应届毕业入学的学生年龄小、思想比较单纯,顾虑也少些,但理解能力差,往往提不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因人而异地摸透不同学生的思想脉络,有区别地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是增强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要对待平等。教学相长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而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敏锐,较少保守思想,虚心好学,有许多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要让学生觉得你不但是“良师”,还是“益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重要的还是不太重要的,问题提得清楚的还是不太清楚的,也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认真地听,郑重地对待,绝不能视为“幼稚”、“可笑”,更不能斥为“无知”。应该说,学生愿意向教师提问是一种信任,如果轻率对待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人为地压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事实证明,只有在学生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心里话毫无保留地告诉教师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才是真实可靠的,同时也为增强课堂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99.
[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丁家永著.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