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边李苦”典故体现了“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雏形,在生物教学中借助“道边李苦”典故对学生的“假说—演绎”科学思维进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边李苦”;“假说—演绎”;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0-0081-02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道边李苦”这一典故体现了“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雏形。在生物教学中借助这一典故可对学生的“假说—演绎”科学思维进行有效培养。
一、“假说—演绎”科学思维方法的地位
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此为蓝本,修订了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较于2003年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设计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掌握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是提高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环节。“假说—演绎”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领悟并能应用“假说—演绎”,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二、“提出假说”是精髓
“假说—演绎”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先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其关键步骤是提出假说。“提出假说”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包括善于观察现象,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综合联系和应用,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以及运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进行合理的解释。
王戎看到路边的李树果实累累,甚至压折了枝条而无人采摘,他根据生活常识做出推理:路边的李子或者是甜的,或者是苦的,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过路人采光了。这棵长在路边的李树居然果实累累,其果必苦无疑。这样的推理显然能解释“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一现象,反映出王戎善于观察、联想等能力。
生物必修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课中指出,孟德尔根据杂交实验结果“F1只有高茎,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分离比为3∶1”,大胆想象,提出了“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遗传因子在体内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进入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等假说,合理地解释了实验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体会两者的共通之处,便于理解假说的作用,对以后针对实验现象提出假说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能否提出合理假说决定了实验的研究方向,是“假说—演绎”方法应用的精髓所在。比如,王戎如果提出“道边李多是因为李子有毒”的假说,那么研究方向就会指向“李子有没有毒”。可见,不一样的假说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实验验证”是关键
针对现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假说一般包含了实验者大量的主观意识,假说的推理用于解释问题往往都是极其合理的,但是仍不能被作为结论推广。只有实验才能够证明假说正确与否。王戎对于李多未摘的现象提出“李苦”的假说,虽说合理,但是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才能令人信服。“取之,信然”,说明这个假说经过了实验验证。实验前通过“假说—演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预判及演绎推理,如“采摘的李子吃下去是苦的”就说明王戎的推理是对的,如果“李子吃下去是甜的”则说明这个推理是错的,这就是做实验前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的结果。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说进行检验,根据假说对实验进行了合理的演绎推理,预设结果为测交子代性状比为1∶1,假说成立,其他结果则假说不成立,最后经过实验检验证实假说。演绎推理是从假说出发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不是随意的推理。实验是证实假说的关键,只有经过证实的假说,才能真正成为学说。
四、检验学生“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掌握情况
笔者将“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培养贯穿生物必修1的教学中,包括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变异的原因探索实验等内容。在学完整本书后,笔者又利用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2题对学生“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检验。
【例题】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 ♂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設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如下:
(1)观察实验现象。灰体雌蝇×黄体雄蝇、一次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
(2)明确问题。显性性状是什么?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3)提出假说。①假设黄体为隐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4)演绎推理。若黄体为隐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实验杂交组合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进行遗传图解分析。
(5)得出结论。同理可做出“②灰体为隐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③黄体为隐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④灰体为显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三种假设并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像这样,用“假设—演绎”科学思维来推理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大大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从总体检测效果来看,学生“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掌握情况良好。
总之,不管是在学生“假设—演绎”科学思维的生成过程还是在应用过程中,都不要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不能直接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想、那样做。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自主建立并学会运用“假说—演绎”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关键词]“道边李苦”;“假说—演绎”;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0-0081-02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道边李苦”这一典故体现了“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雏形。在生物教学中借助这一典故可对学生的“假说—演绎”科学思维进行有效培养。
一、“假说—演绎”科学思维方法的地位
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此为蓝本,修订了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较于2003年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设计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掌握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是提高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环节。“假说—演绎”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领悟并能应用“假说—演绎”,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二、“提出假说”是精髓
“假说—演绎”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先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其关键步骤是提出假说。“提出假说”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包括善于观察现象,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综合联系和应用,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以及运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进行合理的解释。
王戎看到路边的李树果实累累,甚至压折了枝条而无人采摘,他根据生活常识做出推理:路边的李子或者是甜的,或者是苦的,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过路人采光了。这棵长在路边的李树居然果实累累,其果必苦无疑。这样的推理显然能解释“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一现象,反映出王戎善于观察、联想等能力。
生物必修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课中指出,孟德尔根据杂交实验结果“F1只有高茎,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分离比为3∶1”,大胆想象,提出了“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遗传因子在体内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进入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等假说,合理地解释了实验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体会两者的共通之处,便于理解假说的作用,对以后针对实验现象提出假说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能否提出合理假说决定了实验的研究方向,是“假说—演绎”方法应用的精髓所在。比如,王戎如果提出“道边李多是因为李子有毒”的假说,那么研究方向就会指向“李子有没有毒”。可见,不一样的假说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实验验证”是关键
针对现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假说一般包含了实验者大量的主观意识,假说的推理用于解释问题往往都是极其合理的,但是仍不能被作为结论推广。只有实验才能够证明假说正确与否。王戎对于李多未摘的现象提出“李苦”的假说,虽说合理,但是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才能令人信服。“取之,信然”,说明这个假说经过了实验验证。实验前通过“假说—演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预判及演绎推理,如“采摘的李子吃下去是苦的”就说明王戎的推理是对的,如果“李子吃下去是甜的”则说明这个推理是错的,这就是做实验前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的结果。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说进行检验,根据假说对实验进行了合理的演绎推理,预设结果为测交子代性状比为1∶1,假说成立,其他结果则假说不成立,最后经过实验检验证实假说。演绎推理是从假说出发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不是随意的推理。实验是证实假说的关键,只有经过证实的假说,才能真正成为学说。
四、检验学生“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掌握情况
笔者将“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培养贯穿生物必修1的教学中,包括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变异的原因探索实验等内容。在学完整本书后,笔者又利用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2题对学生“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检验。
【例题】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 ♂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設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如下:
(1)观察实验现象。灰体雌蝇×黄体雄蝇、一次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
(2)明确问题。显性性状是什么?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3)提出假说。①假设黄体为隐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4)演绎推理。若黄体为隐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实验杂交组合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进行遗传图解分析。
(5)得出结论。同理可做出“②灰体为隐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③黄体为隐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④灰体为显性性状且控制体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三种假设并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像这样,用“假设—演绎”科学思维来推理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大大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从总体检测效果来看,学生“假说—演绎”科学思维的掌握情况良好。
总之,不管是在学生“假设—演绎”科学思维的生成过程还是在应用过程中,都不要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不能直接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想、那样做。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自主建立并学会运用“假说—演绎”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