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京城的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而“过大年,唱大戏”则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虽然,如今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对戏曲艺术有所冲击,戏曲的演出市场日渐式微,但春节的戏曲活动依然十分活跃。过大年,看大戏,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文化需求。春节期间,北京各大剧场,都会上演红红火火、欢乐祥和的“贺岁剧目”,戏曲名家纷纷登台献艺。京城的各个庙会上,也少不了戏曲的演出。就是在郊区,专业剧团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戏曲演出也遍布各个乡镇。而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戏曲晚会”,已经成为节日的一道文化大餐。各省市电视台也纷纷打造自己的“春节戏曲晚会”,各地方剧种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热爱戏曲的观众,坐在家中尽可享受过大年、看大戏的欢乐。
中国传统戏曲和民俗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文化已融入春节的民俗文化中。如戏曲中的人物,有的成为春节的“门神”,有的被画在“年画”上,有的被画在灯笼上,走进千家万户。而“看年戏”更成为春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每逢过年跟着大人去剧场看戏,是主要的文化娱乐。过去戏曲班社都非常重视春节的演出。每逢年前年后,都要演别开生面的“封箱戏”和“开台戏”。
封箱戏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以后演出。这场戏演罢,就把戏装行头“封”入箱中,贴上“封箱大吉”,明年再见了。封箱戏是为答谢观众一年来的捧场,让观众和演员都欢欢喜喜地过年。所以,也有贺岁剧的意思,演出的剧目必是喜庆、吉祥、热闹、有趣,别出心裁,能吸引观众。一般最常用的手段是演“反串戏”,而反串戏也最受观众欢迎。观众看到自己熟悉的演员,不演本行当,而演反差较大的角色,那种新奇和刺激不言而喻。京剧“四大名旦”都演过反串戏。梅兰芳先生曾反串过《叭蜡庙》中的武生黄天霸、《辕门射戟》中的小生吕布和《清风寨》中的花脸李逵等不同行当的角色。反串不是光图新奇热闹,而是展现一个演员多才多艺的基本功,能演什么像什么。评剧名家小白玉霜也曾反串演过丑角,扮三花脸,戴小胡子,表演十分出彩。反串戏增添了过年的欢乐气氛,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反串不仅是戏曲界过年演出的形式,曲艺相声演员也常在演出中运用。刘宝全、白云鹏、马三立、侯宝林等几代曲艺相声大师,都曾反串演过京剧中的各种角色。马三立和京韵大鼓演员孙书筠曾反串演过京剧《打面缸》,连京剧名丑马富禄看了后都大加赞赏。而侯宝林反串京剧《法门寺》里的贾桂,念那一段长长状纸的“贯口活”,字字清脆,一气呵成,更是一绝。现在许多相声演员,在春节演出时,仍保留着演反串戏的传统。
解放后,没有了“封箱戏”一说,“反串”更是销声匿迹。1961年春节,北京京剧团在内部联欢会上,曾演出过反串戏《叭蜡庙》。马连良演净行的费德功、谭富英演武丑朱光祖、张君秋演花脸金大力、裘盛戎演彩旦小张妈、李多奎演老生院公、赵燕侠演武生黄天霸……虽然是内部演出,但闻讯而来的人,还是把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楼上楼下挤了个满满当当,大开了眼界。
近年来,春节的戏曲演出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反串戏渐渐活跃起来,在舞台和电视晚会上,又常见到各种各样的反串戏了。中央电视台已连续几年在春节期间,以“封箱戏”的形式现场直播了,戏曲名家的反串戏《三不愿意》、《叭蜡庙》和《戏迷家庭》等,受到观众的欢迎。
戏班在年底“封箱”以后,一般在正月初六才“开箱”演出第一场戏,称为“开台戏”。 演出前,演员们要启封、开箱,在舞台各处贴上“开锣大吉”、“开台大吉”等吉祥红帖。开台戏都是以《跳加官》、《天官赐福》开始,后面的大戏,也是《龙凤呈祥》、《大登殿》和《玉堂春》等吉祥如意的喜庆剧目。正月里的好戏又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年戏,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
旧时的梨园行,每逢春节还有演“义务戏”的传统。义务戏也称“搭桌戏”、“合作戏”,是梨园行的艺人们为帮助那些家庭有困难,过不起年的同行们在春节前演的义务戏,俗称“窝窝头会”,意思就是让穷同行们春节起码能吃上窝窝头。义务戏是剧场和演员均不取报酬,将收入全部捐赠的一种演出。最初的义务戏是各个班社自行举办。后来,大多由梨园公会主办,组织各戏班的名演员参加。旧时的戏班都是名演员各自组的班社,各唱各的戏,名演员之间很少同台。义务戏把各戏班的名演员联合起来组台合作演出,很受观众的欢迎,票房收入也很可观。1928年春节前,梨园公会在第一舞台组织的“窝窝头会”义务戏演出,可谓名角荟萃,好戏连台。有裘桂仙的《大回朝》;时慧宝的《马鞍山》;尚和玉的《收关胜》;王琴侬的《彩楼配》;陈德霖、贯大元的《三击掌》;王幼卿、松介眉的《探寒窑》;李万春、程玉菁的《投军别窑》;周瑞安的《误卯三打》;马连良、朱琴心的《赶三关》;余叔岩、程艳秋的《武家坡》;荀慧生、高庆奎的《算军粮》;王凤卿、小翠花、朱素云的《银空山》,压轴戏是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龚云甫、侯喜瑞、张春彦的《大登殿》。
作者单位:中国评剧院
中国传统戏曲和民俗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文化已融入春节的民俗文化中。如戏曲中的人物,有的成为春节的“门神”,有的被画在“年画”上,有的被画在灯笼上,走进千家万户。而“看年戏”更成为春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每逢过年跟着大人去剧场看戏,是主要的文化娱乐。过去戏曲班社都非常重视春节的演出。每逢年前年后,都要演别开生面的“封箱戏”和“开台戏”。
封箱戏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以后演出。这场戏演罢,就把戏装行头“封”入箱中,贴上“封箱大吉”,明年再见了。封箱戏是为答谢观众一年来的捧场,让观众和演员都欢欢喜喜地过年。所以,也有贺岁剧的意思,演出的剧目必是喜庆、吉祥、热闹、有趣,别出心裁,能吸引观众。一般最常用的手段是演“反串戏”,而反串戏也最受观众欢迎。观众看到自己熟悉的演员,不演本行当,而演反差较大的角色,那种新奇和刺激不言而喻。京剧“四大名旦”都演过反串戏。梅兰芳先生曾反串过《叭蜡庙》中的武生黄天霸、《辕门射戟》中的小生吕布和《清风寨》中的花脸李逵等不同行当的角色。反串不是光图新奇热闹,而是展现一个演员多才多艺的基本功,能演什么像什么。评剧名家小白玉霜也曾反串演过丑角,扮三花脸,戴小胡子,表演十分出彩。反串戏增添了过年的欢乐气氛,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反串不仅是戏曲界过年演出的形式,曲艺相声演员也常在演出中运用。刘宝全、白云鹏、马三立、侯宝林等几代曲艺相声大师,都曾反串演过京剧中的各种角色。马三立和京韵大鼓演员孙书筠曾反串演过京剧《打面缸》,连京剧名丑马富禄看了后都大加赞赏。而侯宝林反串京剧《法门寺》里的贾桂,念那一段长长状纸的“贯口活”,字字清脆,一气呵成,更是一绝。现在许多相声演员,在春节演出时,仍保留着演反串戏的传统。
解放后,没有了“封箱戏”一说,“反串”更是销声匿迹。1961年春节,北京京剧团在内部联欢会上,曾演出过反串戏《叭蜡庙》。马连良演净行的费德功、谭富英演武丑朱光祖、张君秋演花脸金大力、裘盛戎演彩旦小张妈、李多奎演老生院公、赵燕侠演武生黄天霸……虽然是内部演出,但闻讯而来的人,还是把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楼上楼下挤了个满满当当,大开了眼界。
近年来,春节的戏曲演出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反串戏渐渐活跃起来,在舞台和电视晚会上,又常见到各种各样的反串戏了。中央电视台已连续几年在春节期间,以“封箱戏”的形式现场直播了,戏曲名家的反串戏《三不愿意》、《叭蜡庙》和《戏迷家庭》等,受到观众的欢迎。
戏班在年底“封箱”以后,一般在正月初六才“开箱”演出第一场戏,称为“开台戏”。 演出前,演员们要启封、开箱,在舞台各处贴上“开锣大吉”、“开台大吉”等吉祥红帖。开台戏都是以《跳加官》、《天官赐福》开始,后面的大戏,也是《龙凤呈祥》、《大登殿》和《玉堂春》等吉祥如意的喜庆剧目。正月里的好戏又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年戏,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
旧时的梨园行,每逢春节还有演“义务戏”的传统。义务戏也称“搭桌戏”、“合作戏”,是梨园行的艺人们为帮助那些家庭有困难,过不起年的同行们在春节前演的义务戏,俗称“窝窝头会”,意思就是让穷同行们春节起码能吃上窝窝头。义务戏是剧场和演员均不取报酬,将收入全部捐赠的一种演出。最初的义务戏是各个班社自行举办。后来,大多由梨园公会主办,组织各戏班的名演员参加。旧时的戏班都是名演员各自组的班社,各唱各的戏,名演员之间很少同台。义务戏把各戏班的名演员联合起来组台合作演出,很受观众的欢迎,票房收入也很可观。1928年春节前,梨园公会在第一舞台组织的“窝窝头会”义务戏演出,可谓名角荟萃,好戏连台。有裘桂仙的《大回朝》;时慧宝的《马鞍山》;尚和玉的《收关胜》;王琴侬的《彩楼配》;陈德霖、贯大元的《三击掌》;王幼卿、松介眉的《探寒窑》;李万春、程玉菁的《投军别窑》;周瑞安的《误卯三打》;马连良、朱琴心的《赶三关》;余叔岩、程艳秋的《武家坡》;荀慧生、高庆奎的《算军粮》;王凤卿、小翠花、朱素云的《银空山》,压轴戏是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龚云甫、侯喜瑞、张春彦的《大登殿》。
作者单位:中国评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