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盲肠壁内阑尾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对3例盲肠壁内阑尾炎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临床及时手术治疗,盲肠壁内阑尾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后均无与术前类似的腹痛发生。结论:盲肠壁阑尾炎临床少见,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异位阑尾炎的基础知识,避免误诊及漏诊现象发生。
关键词 阑尾炎 盲肠壁内 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2007年5月收治阑尾炎65例,其中盲肠壁内阑尾炎3例,均为男性,年龄30~51岁,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周左右。其临床症状,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和麦氏点固定压痛的表现,结肠充气呈阳性,有低、中度发热。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超阑尾区未探及包块,剖腹探查仅见有少量液体,盲肠固定,壁充血,水肿,大网膜充血,无明显阑尾及其他病灶。
手术方法:适当扩大切口,切开盲肠后腹膜,游离盲肠,盲肠带融合点外侧盲肠壁触及一条索状物,要小心分离浆膜层,避免损伤盲肠壁,钝、锐性结合分离出索状物。保护腹腔后,探查索状物,有管壁、管腔及黏膜,管腔与盲肠腔相通,予以切除,根部荷包包埋,间断缝合浆膜层,必要时加浆肌层缝合。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比较用X2检验。
结果
盲肠壁内阑尾炎手术时间,一般需要3~4个小时,比常见的阑尾炎用时更长。由于盲肠壁内阑尾解剖变异,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寻找阑尾上,经仔细全面检查,与盲肠壁内分离除阑尾。从病理检查结果看,盲肠壁内阑尾一般常见于阑尾短(长3~4cm),表面有纤维蛋白性覆盖物,血管充血,可见腔内有少许血性脓液。阑尾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有大量中性嗜酸性白细胞侵润,伴有溃疡和坏死。经跟踪随访可见,手术治疗后的3例患者,均无与术前类似的腹痛发生。
讨论
本组3例盲肠壁内阑尾炎,均属于异位阑尾。我们知道,异位阑尾的种类有:腹腔内异位阑尾和腹膜外阑尾。腹腔内异位阑尾,是指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出现异常,如高、低位阑尾,疝内阑尾、壁内阑尾、错位阑尾、腔内阑尾、腹膜外阑尾等;而腹膜外阑尾,是指阑尾位于壁层腹膜外,多发生于后腹膜外。本组壁内阑尾病例属于异位阑尾的一种,壁内阑尾常分三种:即盲肠壁内阑尾、回肠壁内阑尾、系膜内阑尾。其中盲肠壁内阑尾最多见。本类型异位阑尾是指阑尾位于回盲部组织内,大多数埋藏于盲肠壁内浆肌层,其原因是由于胚胎期阑尾发育过程中出现变异,阑尾分化减慢,未从盲肠壁分离出来,而被浆肌层包裹[1]。
异位阑尾手术难度较大,在分离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分破盲肠壁,将带来严重的并发症[2]。为此,在手术中关键是切口选择,要以暴露阑尾根部为原则,结合腹部压痛点选择麦氏点为中心上下各1/2的切口,对正常位置的阑尾显露良好,对特殊类型阑尾炎及诊断不明者,则选用右下腹探查切口,有利于手术操作。在本组病例手术时间上,主要原因是住院医师对异位阑尾认识不足,缺乏经验,致使术中反复寻找阑尾。其实只要采用沿着结肠带寻找阑尾的方法,一般都会顺利找到阑尾。对于异位阑尾,首先要找到盲肠,再找到结肠带融合点,如在回盲部结肠带融合点处未发现阑尾,应在麻醉下,游离盲肠,排除盲肠本身病变,然后再检查异位阑尾常见部位,以敏锐的手感触及回盲部及周围组织、盲肠壁,以免漏掉异位阑尾。如果有经验的医生触及盲肠壁后,可发现壁与壁之间不同,通常增厚处就是阑尾藏身的地方,切勿轻易下阑尾缺如的诊断。据报道,有的病例术前症状、体征、检查均支持阑尾炎诊断,而在手术中未找到阑尾而关腹,术后也无随访,结果病例出现阑尾缺如[3]。此病例可能是异位阑尾,尤其是盲肠壁内阑尾。如果术前患者症状、体征等均支持阑尾炎诊断,在术中又未找到阑尾或其他病灶,应考虑异位阑尾的可能性。阑尾缺如是少见的肠道先天性畸形,对此病作出诊断前,应按照常规寻找阑尾的方法检查,找到右下腹部疼痛的原因,方可诊断为阑尾缺如。本组病例虽然时间很长,但避免了误诊、漏诊,使病人痊愈出院。随访至今均无术前疼痛症状发生。
参考文献
1 乔海泉,代文杰,刘冰,等.阑尾炎再手术20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8):490-491.
2 藤奔宇.盲肠壁内阑尾炎手术治疗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3):25-263.
3 王大强,刘新英.阑尾缺如误诊阑尾炎2例.腹部外科杂志,1996,9(2):88.
关键词 阑尾炎 盲肠壁内 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2007年5月收治阑尾炎65例,其中盲肠壁内阑尾炎3例,均为男性,年龄30~51岁,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周左右。其临床症状,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和麦氏点固定压痛的表现,结肠充气呈阳性,有低、中度发热。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超阑尾区未探及包块,剖腹探查仅见有少量液体,盲肠固定,壁充血,水肿,大网膜充血,无明显阑尾及其他病灶。
手术方法:适当扩大切口,切开盲肠后腹膜,游离盲肠,盲肠带融合点外侧盲肠壁触及一条索状物,要小心分离浆膜层,避免损伤盲肠壁,钝、锐性结合分离出索状物。保护腹腔后,探查索状物,有管壁、管腔及黏膜,管腔与盲肠腔相通,予以切除,根部荷包包埋,间断缝合浆膜层,必要时加浆肌层缝合。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比较用X2检验。
结果
盲肠壁内阑尾炎手术时间,一般需要3~4个小时,比常见的阑尾炎用时更长。由于盲肠壁内阑尾解剖变异,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寻找阑尾上,经仔细全面检查,与盲肠壁内分离除阑尾。从病理检查结果看,盲肠壁内阑尾一般常见于阑尾短(长3~4cm),表面有纤维蛋白性覆盖物,血管充血,可见腔内有少许血性脓液。阑尾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均有大量中性嗜酸性白细胞侵润,伴有溃疡和坏死。经跟踪随访可见,手术治疗后的3例患者,均无与术前类似的腹痛发生。
讨论
本组3例盲肠壁内阑尾炎,均属于异位阑尾。我们知道,异位阑尾的种类有:腹腔内异位阑尾和腹膜外阑尾。腹腔内异位阑尾,是指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出现异常,如高、低位阑尾,疝内阑尾、壁内阑尾、错位阑尾、腔内阑尾、腹膜外阑尾等;而腹膜外阑尾,是指阑尾位于壁层腹膜外,多发生于后腹膜外。本组壁内阑尾病例属于异位阑尾的一种,壁内阑尾常分三种:即盲肠壁内阑尾、回肠壁内阑尾、系膜内阑尾。其中盲肠壁内阑尾最多见。本类型异位阑尾是指阑尾位于回盲部组织内,大多数埋藏于盲肠壁内浆肌层,其原因是由于胚胎期阑尾发育过程中出现变异,阑尾分化减慢,未从盲肠壁分离出来,而被浆肌层包裹[1]。
异位阑尾手术难度较大,在分离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分破盲肠壁,将带来严重的并发症[2]。为此,在手术中关键是切口选择,要以暴露阑尾根部为原则,结合腹部压痛点选择麦氏点为中心上下各1/2的切口,对正常位置的阑尾显露良好,对特殊类型阑尾炎及诊断不明者,则选用右下腹探查切口,有利于手术操作。在本组病例手术时间上,主要原因是住院医师对异位阑尾认识不足,缺乏经验,致使术中反复寻找阑尾。其实只要采用沿着结肠带寻找阑尾的方法,一般都会顺利找到阑尾。对于异位阑尾,首先要找到盲肠,再找到结肠带融合点,如在回盲部结肠带融合点处未发现阑尾,应在麻醉下,游离盲肠,排除盲肠本身病变,然后再检查异位阑尾常见部位,以敏锐的手感触及回盲部及周围组织、盲肠壁,以免漏掉异位阑尾。如果有经验的医生触及盲肠壁后,可发现壁与壁之间不同,通常增厚处就是阑尾藏身的地方,切勿轻易下阑尾缺如的诊断。据报道,有的病例术前症状、体征、检查均支持阑尾炎诊断,而在手术中未找到阑尾而关腹,术后也无随访,结果病例出现阑尾缺如[3]。此病例可能是异位阑尾,尤其是盲肠壁内阑尾。如果术前患者症状、体征等均支持阑尾炎诊断,在术中又未找到阑尾或其他病灶,应考虑异位阑尾的可能性。阑尾缺如是少见的肠道先天性畸形,对此病作出诊断前,应按照常规寻找阑尾的方法检查,找到右下腹部疼痛的原因,方可诊断为阑尾缺如。本组病例虽然时间很长,但避免了误诊、漏诊,使病人痊愈出院。随访至今均无术前疼痛症状发生。
参考文献
1 乔海泉,代文杰,刘冰,等.阑尾炎再手术20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8):490-491.
2 藤奔宇.盲肠壁内阑尾炎手术治疗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3):25-263.
3 王大强,刘新英.阑尾缺如误诊阑尾炎2例.腹部外科杂志,1996,9(2):88.